开放大学农村老年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在我国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不仅要在城市普及,更应向广大的农村延伸,最大限度地扩大城乡覆盖面,使更多的老年人受益。开放大学的远程教育在课程资源、办学模式、资金投入方面有着其他办学形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针对当今农村老年教育的现状,分析开放大学在广大农村开展老年教育的可行性及优势,探究了开放大学实施农村老年教育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远程教育;老年教育;农村;开放大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许多专家学者将目光投射到老年教育上,从国家层面2016年出台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实践层面的各类老年教育的兴起,可以说我国的老年教育正在迈向一个新高度。但毋庸置疑的是针对农村的老年教育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2007年至2016年我国老年教育研究的热点以社区教育、终身教育、老年大学、老龄化、老年人等为主要内容向四周扩散,并且这些关键词是排在前六位的高频关键词,体现了我国近十年老年教育研究的热点内容。[1]可以看出这些老年教育的热点问题并不包含“农村老年教育”;从社会实践层面看我国的老年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市中,还没有做到城乡一体全覆盖,农村老年教育需求有待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应有重视。我国是一个有着近8亿农村人口的国家,“2010年农村与城镇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1%与6.7%。如果假定2010年普查得到的农村向城镇迁移人口绝大部分是年轻人的年龄结构分布不变,到2050年农村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46.4%,相当于城镇2.1倍,[2]这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将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农村的老年群体能否继续接受适合他们需求的教育将对我国农村的社会稳定、和谐的城镇化建设,以及教育公平、社会公平产生深远的影响。《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发展老年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优化布局、面向基层。在办好现有老年教育的基础上,将老年教育的增量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形成以基层需求为导向的老年教育供给结构,优化城乡老年教育布局,促进老年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这就明确提出,老年教育不光要在城市普及,更应向广大的农村延伸,最大限度地扩大它的城乡覆盖面,使更多的老年人受宜。只是受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以及老年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城乡老年教育还存在着巨大的不公平,大部分乡村老年教育还无从谈起,老年教育覆盖面小,教育渠道狭窄。教育公平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为了改变老年教育的城乡不公平,为了使更多的农村老年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农村老年教育的开展力度,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力。当前,农村的老年教育首要的问题是农村老年教育渠道的拓展。高等教育机构、地方政府要以多种渠道办学,以多种形式共同推进农村的老年教育发展。开放大学是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新型高等教育,它开展的远程教育在课程资源、办学模式、资金投入方面有着其他办学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2016年1月,《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指出,开放大学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社区、面向农村,广泛开展职工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新型农民教育和各类培训,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这一指示明确了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教育对象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社区、面向农村。适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需要,充分发挥开放大学系统办学特色和远程教育的优势,努力探索出一条服务农村老年教育的新模式,这是开放大学面对的新课题。
二、农村老年教育现状
1.整个社会对农村老年教育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够重视。一方面,从政府和施教一方来看,尽管我国在2016年已出台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老年教育,但这不等于基层政府和办学单位也有同样的认识,很多人认为发展地方经济是当务之急,抓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老年教育可有可无。另一方面,从农村老年群体即受教一方来讲,生存和健康是第一位的诉求,大多数农村的老年人对接受老年教育缺少应有的认识,“农村老年群体受到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的限制,对于老年教育的地位认识不足,意识不到老年教育对于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家庭幸福带来的益处”,[4]因此,缺少参与和接受老年教育的主动性和迫切性。
2.经济条件限制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与普及。从政府角度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对老年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因此,财政投入并不高,老年教育所需要的一些基础硬件条件还不具备,如场地、设施,还有人力资源等。社会力量受投入回报率的影响也并不积极。从农村老年群体自身来看,他们的经济状况同城市相比并不富裕。以学者闫怀品对北京远郊农村所做的老年教育调查来看,以北京远郊的延庆区为例,“经济状况一般占68.85%,较差占13.11%,二者合计达81.96%。”[5]这样的经济状况决定农村老年教育的开展并不会一帆风顺,需要克服许多的困难。同时也应认识到农村老年教育的开展必须坚持公益性、低成本的原则,使广大农村的老年人能够得着老年教育。
3.农村老年教育的受教育对象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受历史条件制约,我国农村的老年人大多出生于建国前后,他们所受的教育大多并不系统和完整,还有一部分人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的状态,仍以北京远郊的延庆区为例,“文盲人数(413人)占试点乡镇老年人口的4.2%;小学文化人数(8512人)占试点乡镇老年人口的86.7%;初中文化人数(790人)占试点乡镇老年人口的8.05%。”[6]这样的薄弱基础限制了他们的眼界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但也正因如此,就更需要老年教育来弥补他们先天教育的不足,引领他们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使这部分人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包袱和累赘。
4.专门针对农村老年教育的资源匮乏。我国最初创办老年教育的初衷是为一些离退休的老干部提供休闲、娱乐和继续学习的场所。老年大学主要是为老干部服务,办学主体多为政府。近些年老年教育在全国陆续开展,但也以城市为主,老年教育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不公。办在农村的老年大学、老年教育中心等几乎没有。一个村能有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已经很了不起了。“‘互联网+’时代的老年教育亟待转型,即以老年干部的‘精英教育’向全体老年群众普惠性的‘大众教育’转变,以城市居民为中心向农村、基层老年人转变,从而真正实现‘把大学办在社会中’。”[7]5.农村老年教育师资队伍没有形成。农村受其经济条件的限制,能承担并愿意承担老年教育的专业老师很少。投入农村基础教育的志愿者有很多,但投入老年教育的则很鲜见。政府也没有这方面的政策鼓励老年教育人才投身到农村的老年教育事业中去。已有的大多数教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老年教育的地位,因此不够重视,应付思想严重,不能持续认真研究老年教育,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另外,所传授的教学内容与当前农村老年教育的需求也不相匹配。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3.开发专门针对农村老年教育的平台。“互联网+”时代,农村的老年群体应是巨大的受益者,而不应只是旁观者。开放大学可以专门开发面向农村老年教育的学习平台。国家开放大学已开发了老年大学的平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受老年学习者的欢迎。各省市开放大学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发农村老年教育的平台,实属必要。基于农村老年学习者文化水平较低、知识基础薄弱的现状,农村老年教育平台的教学内容应本着起点低、节奏慢、内容通俗易懂为原则。在形式上,宜入门快、层级少。
4.构建适合农村老年教育的学习模式。开放大学利用互联网提供学习资源,支持学习活动。农村的老年学习者利用这一模式学习需要两个前提:一是网络连接,这在当今的城市和广大农村基本不成问题,但对于一些偏远山区还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支持和投入。二是老年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以及手机的熟悉和使用。这需要我们的学习资源要线上线下相配合,线上提供资源,线下还要组织活动,老年人之间相互帮助,教师提供指导,同时要求我们提供的学习资源容易利用。老年人有提升素质的需要,也有与同龄人相互沟通与交流的需求,因此,开展各种类型、各种主题的线下活动是一个很好也会很受欢迎的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可以和社区教育相结合,共同为农村的老年教育的模式探索增光添色,达到互惠互助。
5.打造服务农村老年教育的师资队伍。我国没有一支专门服务于农村老年教育的教师队伍。这样一支队伍的建设与打造对于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老年开放大学中设置专职从事农村老年教育的机构或部门,专门从事农村老年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设施的更新与完善、教学的支持与服务以及教学人员的培训与提升等工作,从制度架构和人事设置上将农村老年教育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二是针对农村老年教育专业人员的不足可同时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打造一支农村老年教育的兼职队伍,鼓励更多的青年志愿者投身到农村的老年教育工作中。同时在全社会对农村老年教育进行宣传,政府可出台一些专门的政策来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老年教育当中。三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农村老年学习者的余热。当今的广大农村虽然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当中也有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开放大学在进行远程教育时可充分发挥这部分老年人的积极性和作用,通过组建群、微信群等手段,来组织线下的各种教学活动,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