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创新与现代教育发展|现代教育治理与学校管理策略
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深层次的生存与发展已经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倡导管理创新,谋求学校发展,就要求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不断更新理念,拓宽视野,搭建现代教育平台,提升学校教育品位,努力创建和谐、文明的人文校园。
理念创新是学校发展与管理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学校发展是学校生命力的体现,管理创新又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将其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学校发展与管理创新,首先体现在校长与领导班子的理念更新,体现在办学思想的先进与鲜明上。
理念更新是学校改革的前提条件。当今社会的发展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学校教育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重新审视和思考,形成能体现时代精神、符合现代教育发展使命、指导新学校教育构建的观念体系。
新的人才观,要将基础教育的价值定位在“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注重人才培养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特征,倡导终极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新的学校观,服从和服务于师生的成长需要,使学校成为师生生命历程中美好情感生发、自身价值体现的精神家园。
新的学习观,把学习看作是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心智发展和人格的陶冶,强调学习的个体意义和合作对话,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的活动观,注重在动态的师生活动中共同发展,满足师生成长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关注教育活动的情境生动性,在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中体现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生命本原。
科学论证是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基础
学校发展规划是指通过一些优化的方案来调适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改善办学绩效,是通过调动多方面的资源和能动性,加强校本管理,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我校的学校发展规划,必须秉承我校的培养“最富创新激情的现代中国人”办学思想,秉承我校“和风惠畅,办好省级重点中学;再铸辉煌,争创国家示范高中”的办学目标,在“以人为本、主体创新”的管理理念和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下,以学校近百年历史文化底蕴为载体,以现代教学改革要求和周边教育形势的发展为支撑,构建以文化型见长的学校发展规划。我校的“九五”“十五”学校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完成创建省级、国家级示范高中这两大步,近十年来,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规划的整体化、序列化、品位化方面给我校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已经开始了从单向度知识传递到多向度文化融合的历史性变革。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彰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发展的高度,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内涵。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的教师队伍,营造百年老校的“江苏名校”浓厚的文化氛围,凸现学校办学特色,对于一所四星级普通高中来说,其意义已经超过了现代化的、华丽的校舍和校园建设,是学校办学的一笔巨大资产和资源,因为未来的学校发展,是学校每个成员、每个方面的协调、统一的自主发展,是学校文化、教育品位、教育质量的综合体现,必须是学校教育哲学、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校园文化的综合特色,这对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主发展是校本管理与创新的大方向
管理是整合,管理是协调,管理是服务,管理更是挑战。多年来,我校在形成学校组织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努力提升教与学的境界,扎实开展好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管理的创新发展,建立和完善校本管理体系,致力于建构师生群体发展平台。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为此,我校下发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校本课程更新和完善、评价活动,逐步推出一批优质校本课程,整合了校内、校外、信息化各类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由于具有可选择性,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因此校本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快乐。再者,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发生在学校之内,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实现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的最佳融合和最佳配置,使校本课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进行了实施课程管理和评价的有益尝试。
管理创新和学校发展的目的,是找准学校发展的目标,关注学校发展的潜力,寻找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及时发现和判断教育价值,得到教育的增值。学校管理的生成和定位,离不开一个“人”字;学校发展的根本,自然也离不开一个“人”字。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