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加强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对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在浙江省第一、第二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带动下,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至2009年底,浙江省普通中小学已装备计算机808595台,计算机总值达35.59亿元,网络及外部设备总值10.42亿元,多媒体教学设备总值18.37亿元。全省中小学生机比7.06∶1,农村中小学生机比8∶1。拥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5933所,占中小学总数的94.03%,其中80%的农村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有5068所中小学拥有校园网,占中小学总数的80.32%,70%的农村中小学建有校园网。全省中小学的班套比达到1.18∶1,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设备的班套比达到2.2∶1。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29个县所有的普通农村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32个县所有的普通农村中小学拥有校园网,15个县的所有普通农村中小学实现“班班通”。
(2)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组织发动各学科特级教师、省级学科教研员、一线教师和有关学校参加针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光盘资源编制。开发了面向学科课堂教学的“我们一起学”系列,面向教师培训的“走进新课程”系列,引进了面向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综合类资源,为农村中小学开发、配置了100g的小学版或初中版新课程多媒体素材资源库。2008年底建立了涵盖各学科,容量超过400g的58800条资源,包括特级教师工作室、学科协作组、学科重难点、多媒体素材库等内容。许多农村学校也逐步建立了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3)农村中小学师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通过多年努力,农村教师普遍接受了以设备操作技能、资源应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的实施,为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省乡中心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98.3%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会运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源,96.6%的农村教师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2.问题与挑战
(1)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差异较大,如繁华都市宁波海曙区的生机比为4.5∶1,浙西南山区常山县生机比为16∶1。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化观念及应用水平差异更甚。
(2)软、硬件建设不同步。在信息化建设中,没有结合地区或者学校的实际情况,片面追求硬件环境建设,忽视了软件建设和教师能力的建设成为普遍现象。农村中小学的软件建设和教师能力建设的投入普遍落后于硬件建设的水平,不少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服务器cpu使用不足2%,制约了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3)教育教学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总体缺乏,特别是优质资源匮乏,资源分散,标准化程度较低,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教育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支持“教”的资源多,支持“学”的资源少;静态资源多,动态资源少;教学资源多,教育资源少;一般资源多,特色资源少。
(4)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程度、研究应用水平和绩效评估等都有待加强。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4)深化研究应用。学校及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通过专项课题、专项调研和校本教科研等形式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学校整体发展的整合研究,以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5)推行绩效评估。推行绩效评估是当前政府项目实施的普遍要求,也是保证信息化建设效益的重要手段。绩效评估主要指的是建立监控、评价制度。通过评估,有效进行调控,保证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建设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变巨大的人口负担为巨大的人力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是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研究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认真总结经验,及时提出发展策略,为持续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