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就归因和初中学习|
摘要通过对初中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就归因的调查了解,分析了其特点、成因及其对学习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结合教学实际对如何进行归因训练做了一些尝试、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成就归因归因偏差学习过程引导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038-04
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他认为“归因”对一个人对待某个问题的行为和情感反应有重要作用。所谓“归因”就是指人们在体验到成功或失败的同时,往往都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也就是对成就行为进行归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都会对自己学习的成败进行归因,分析成败的原因,这种成就归因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作用,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行为以及对自己学业的期望,同时还将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情感反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分析学生成就归因的特点,并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一、成就归因的模式
海德认为人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内因和外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总是将学习结果归结为两种因素:一是来自自身的因素,即内源归因。例如:有的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己努力学习,学习能力强等等,而有的学生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自己学习基础差或是解题时粗枝大叶;另一种是来自自身以外的因素,即外源归因。例如将成功归因于内容材料简单容易或是有同学、老师的帮助,而把考试失败归因于题目太难或是老师教得不好,甚至是认为自己的运气不佳等等。
基于海德的观点,心理学家罗特和韦纳提出成就归因还应两个方面的因素:可控性和稳定性。
1.可控性。在学习过程中,指的就是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原因是否能受到自己控制的认识。例如:努力程度是可控因素,而能力、运气则是不可控因素;
2.稳定性。学生在解释或认识学习成败的诸因素中,有些是相对保持不变的稳定因素,如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难易和多少,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有些则是容易发生变化的不稳定因素,如自身的学习心境好坏,运气或是阶段时间内所受到的帮助等。
综合这三个方面,从理论上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学习结果进行的成就归因,可分为八种类型。(如下图所示:)
二、初中生在学习中成就归因的特点
为了能够比较客观地了解学生学习中成就归因的具体情况,笔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
坚持在初中年段本人授课班级进行阶段学习自主分析,在非本人授课班级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内容,同时注意观察在测试结束以及得知测试成绩第一时间内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议论。最后发现,初中生对测试结果的归因重要有5个方面的内容:能力强弱、努力程度、教学质量、材料难易及心境和运气。抽样分析学生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a.在自认为失败的学生中,调查结果见表(1)
注。有的学生归因中包含两个以上的内容,以下各表皆同。
b.在自认为成功的学生中,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1)、(2)可以看出,初中生失败归因多为内部因素,而成功归因多为外部因素。
此外,笔者设计了两份难易不同的测试,要求数学发展较突出的学生(共20名),完成较难的那份,另一份相对简单的则要求数学发展较缓慢的学生(共20名)完成。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评判,让他们自主归因。情况如下:
c.数学发展较好的学生归因结果见表(3)
d.数学发展较缓慢的学生归因结果见表(4)
从表(3)可看出,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在成功归因是显得有些过于谦虚,而失败归因时则主要指向于自身的努力程度。他们可能成功时会骄傲,失败后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但同时他们也很难真正尝到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学习将成为“苦读”而无法真正“乐读”。
而表(4)说明了成绩较落后的学生,明显看出他们自信心极端不足,失败归因时直接指向自身因素(尤其是诸如能力这样不可控的稳定因素),而成功则指向外部因素,而且是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初一年的一次数学测试中,整个年段400名学生中,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得到了满分,在他们的试卷分析中,居然如此巧合地写了这么一句话:“这次考试运气很好……。”他们都认为是运气好,才会每题都顺利解答,才会没有因粗心而导致扣分。至于那些与平时相比的突然性的成功,或是和其他同学相比特别突出的成功就更是无一例外地被归因于自己的状态和运气。
结合学生的个性形成及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表现,笔者认为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如上的成就归因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生理、心理特征的影响
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2~16岁之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的认知结构还处于逐渐形成并完整的阶段,对世界、对各种现象、问题以及对自我的认识远不如成人那样深刻和全面,因此,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时,往往会表面化、片面化,也极容易受各种客观因素或认为因素的影响。
2.“自谦人格”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谦虚是一种美德,提倡人们崇尚谦让,在这种道德、文化的氛围中,学生相关将成功首先归于他人的帮助,如老师的教育。而把自身的能力放到次要位置。
3.“自利性归因偏差”的影响
一部分学生习惯于将失败归因于试题难或是运气不好,心境欠佳等外部原因,这是为了保护自尊心或是逃避家长和教师的责备或惩罚,因而造成了防御性归因偏差。
4.教育影响
(1)学校教育的影响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3]王子兴,宋秉信,昌国良.中学数学教育心理研究[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马忠林.数学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