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习作水平的提高

摘要。我国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农村地区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所以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儿童,有着丰富的写作素材。我所教学的学校,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乡村小学,这里的孩子天真、纯朴,有着和城里孩子不一样的乡土气息。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与这些学生的接触,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我不断的总结出了一些旨在提高他们习作水平的方法。

关键字:农村小学习作水平提高

受条件的限制,和我一同成长的这一群学生,存在着很多结构性问题。学生受方言的影响,语言不规范,习作时常写口水话,口头表达能力差,一些村小的学生不会说普通话。学生阅读量很少,有的同学甚至没有接触过课外书,语言的积累较为缺乏。所以,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如何改变现状,提高这一群幼稚、可爱,整天与泥土打交道的学生的习作水平,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激发习作兴趣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我认为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起点,也是第一步。最近,从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有兴趣才有习作的动力,有兴趣才有习作的潜力。一旦我的习作课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有了对习作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有习作的冲动。在习作教学活动中,我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1.举办一些贴近自然,贴近农村生活和风俗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参与劳动的亲身体会记录下来。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田间地头的乐趣,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历历在目,让学生认真体会所处的这个环境,留心每一天的所见所闻,激发强烈的表达欲望。

2.依据作文教学的要求创设相应的写作情景。在开始一个新单元学习时,首先给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与要求,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习作方法。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习作境界,积累作文需要表达的内容。

3.在习作指导时,教师要运用对学生所处环境以及外部世界的了解,用形象、童真“乡土气”浓郁的言语,去描述特定的氛围,波动学生的心弦,令学生身临其境。

4.根据习作的要求,运用多媒体课件去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形象、直观美妙的景象中,给予学生强烈的情感震撼。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教育同仁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教师还要有一股自来水。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博古通今,精于文史哲、诸子百家。有了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有了厚重的学问功底,才能在作文指导时游刃有余,妙趣横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学生多讲一些历史故事,在作文指导时,时刻不要忘记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习作时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精华,使之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

2.农村是一幅山水画,让每一个孩子为这一幅画增添光彩。这里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是每一个学生最初的梦想,是他们爱的源泉,是他们习作的源泉。这里民风淳朴,民俗传统完整,作为教师应因地制宜的加以指导。

行动就有收获,改变农村学生习作现状,提高习作教学水平,提升学生习作素养。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写作,让学生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教改,我们正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