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年度科普工作总结
20**年是“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和科普工作的收官之年,是科普信息化的起步之年,是“十三五”的谋篇之年。一年来,中国科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科普工作的指示要求,以科普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强化互联网思维,深入推动《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强化科普资源开发与开放、科普阵地与条件建设、科普社会动员机制建设,加强科普人才建设和促进科普产业发展,面向基层、惠及民生,服务创新、重点突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承前启后、超前谋划,圆满完成“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和科普工作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一、认真履行科学素质办工作职责,圆满实现“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收官
一年来,认真履行科学素质办工作职责,以“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收官和“十三五”谋划为重点,深入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2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20**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近90%,超额完成“十二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5%的目标任务。
(一)顺利完成“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总结和督促检查。
印发关于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010-2020年)》实施情况督促检查的通知,推动各地各部门全面开展自查总结。在各地自查总结的基础上,20**年9-10月,由尚勇、齐让、程东红、徐延豪、吴海鹰、束为等中国科协领导同志分别带队,组织由26个成员单位组成的6个实地督察组,分赴山西等12个省(自治区、市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情况进行实地督查。根据各地各部门的自查总结报告和实地督查报告,形成并及时向国务院呈报《中国科协关于实施情况督查的报告》。刘延东副总理对该报告批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深入推进,促进了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望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创新服务方式,激发社会参与,缩小区域城乡差异,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更好的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评选表彰“十二五”实施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中国科协、中组部、中宣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等9部门正式印发表彰通知,表彰奖励将在20**年实施。
(二)扎实完成“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超前谋划工作。
在“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发展规划研究基础上,研究提出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的发展目标,已推动将该目标顺利纳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办发〔20**〕46号)。在该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学普及,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实现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同时,积极推动将该目标纳入国家“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科技等相关规划,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相应的十三五规划。由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成员单位共同组成编写组,经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目前已形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2020年)》,报请国务院印发。
(三)创造性地完成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组织完成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69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回收有效样本6.98万份,调查结果显示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0%,有效地支撑“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目标任务落实的评价工作。完成《公民科学素质学习大纲》的编写,编发完成小学生、中学生、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读本,并将读本内容改编成344个科普动漫微视频公开传播和精准推送。组织编撰《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状况(白皮书)》,全面总结《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状况,系统呈现工作成绩,让社会和广大公众深入了解和理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编制《20**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概览》。
(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共建机制进一步完善。
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部门达到33个。中国科协联合科技部、环保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环发〔20**〕66号)。联合国家民委、地震局印发《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震防发〔20**〕61号)。与北京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共建协议。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科技相关规划。开展了20**-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463个县(市、区)提出申请。
二、以“科普中国”为统领,科普信息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一年来,中国科协把20**年作为科普信息化推进年,秉承让科技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的宗旨,以缔造“科普中国”品牌、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和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为抓手,催生科普的新变革,基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实践的科普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开局良好,科普信息化建设成效喜人,得到李源潮同志充分肯定和表扬。
(一)“科普中国”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科普中国品牌是在信息化条件下,科普内容的科学性、表达形式的新颖性、科普服务的体验性和良好口碑等的象征。20**年4月印发《科普中国品牌使用与维护管理办法(暂行)》和《科普中国视觉形象应用手册》,对科普中国品牌的品牌形象、品牌管理、品牌规范用法等做出详尽规定。在科普中国品牌的引领下,“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分享”的科普生态逐渐形成,“科普中国”有效连接政府与市场、需求与生产、内容与渠道、事业与产业的倍增效应日益显现。20**年9月14日,科普中国导航站正式上线运行,入驻新开通的科技前沿大师谈等20个科普频道(栏目)、炫彩科普中国app等24个移动端科普应用,链接62家全国优秀科普网站、20个优秀科普栏目,实现优质科普内容的互联互通。20**年12月30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以“定格精彩记忆传播科学精神”为主题的“典赞20**中国科学传播”主题发布会,现场发布了20**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传播人”“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网民点击达到4000多万人次,其中参与点赞投票活动680多万人次,通过网络收视和参与分享点赞活动的网民达3500多万人次。
(二)采取ppp模式开启科普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模式。
在财政部大力支持下,20**年中国科协启动实施基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开创科普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模式。
一是极大提升科普公共服务水平。专项实施以来,ppp模式显示出强大的科普社会动员和科普资源整合能力,显著提高科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能。截至20**年12月底,专项原创优质科普内容资源总量超过1.47tb,支持155个团队进行355个选题的移动端科普创作;20**年9月14日开通的科技前沿大师谈等20个科普频道(栏目)、炫彩科普中国app等24个移动端科普应用,实现页面浏览量17.6亿人次(移动端占80%以上),远远超过预期。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一是推动科普研究生培养取得新突破。开展人才培养规划与质量标准研究,编制指导性培养方案。科普专门人才培养试点和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工作大获成功,20**届98名毕业生全就业,其中50%进入科普相关领域就职。择优资助90位科普方向研究生开展科普作品创作和科普实践研究。
二是科学传播专家团队成效显著。20**年新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53个,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累计达394个,团队成员超过4000人。择优资助100余个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面向社会开展科学传播,择优资助33个团队开展微信科普及辟谣工作,受到社会好评。启动科普专门人员规模培训和教材建设工作,开展社区科普工作培训和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人才队伍培养研究及试点,编制《全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人才继续教育工作指南》。举办了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和科学传播论坛,推动国内外科普学术交流和研讨。
三是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将推动科普产业发展纳入《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2020年)》。推动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工作,国家标委已复函同意筹建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沟通住建部推动修订《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根据国家对展会活动的管理办法,支持开展第七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的筹备工作。推动科普展教资源的集成与共享,颁发20**年度科技馆发展奖“展品奖”,组织第四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鼓励社会机构创新展览展品设计,降低科普展览展品运行维护服务成本,营造社会化科普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