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工作总结

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乘势而上,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以创建“两张国牌”和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为主线,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进一步强化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为“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2012年全市科技工作总结

(一)取得“一个全省第一”

10月26日,省委、省政府下发文件,襄阳市被授予“2011年度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荣誉称号,在全省获奖的5个地市中位居第一,这是襄阳市连续两年获此殊荣。同时,xx区、襄州区、xx县、xx市被授予“2011年度湖北省科技创新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入围全省科技创xx县(市、区)20强,我市获奖县(市、区)总数与xx市并列第一。xx市被授予“2011年度湖北省科技创新进位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是全省5个科技创新进位先进县(市、区)之一。

(二)全力争取“两个国牌”

一是创建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以来,按照申报要求,向科技部上报了各种材料,并先后10余次赴省进京汇报,目前待科技部正式下文批准。二是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进展顺利。完成《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经市人大常委会审查通过已上报国家科技部。经科技部初审,在全国43个申办城市中,只有18个城市进入最后终审阶段,襄阳名列其中。11月22-23日,国家科技部组织专家对襄阳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力争早日获批。

(三)着力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三大重点工作”

一是积极营造浓厚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6月22日,《关于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正式实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助推器。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今年各类创新型园区建设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被国家科技部列入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襄阳新能源汽车、谷城汽车零部件、襄阳精细化工等三个基地被认定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枣阳小麦产业科技园、宜城生猪产业科技园被认定为湖北省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园,老河口农产品加工科技园被认定为湖北省农产品加工科技园。

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6家,2012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3家,高新技术总数达到122家,仅次于xx市。新批准省级创新型企业25家,目前共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6家。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数845.8亿元、248.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0%、19.1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300亿元和390亿元。

(四)积极推进“四大创新平台”建设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5、隆重开展了2012年科技活动周活动。5月19日上午,2012年襄阳市暨xx区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在樊城人民广场举行。活动期间,共展出科普展板200多块,向市民共发放各类科普资料80000余份;有26个科普基地向群众开放,共接纳14000余人次参观;出动医务人员70多人次,义诊及接受健康知识咨询700多人次,发放各类卫生科普宣传资料1800余份;开展农业科技培训50场次,培训农户1500余人(户),发放培训资料6000多份,科技书籍500余本(套)。

二、当前科技工作形势分析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和国内经济下行双重压力的作用下,特别是受中日钓鱼岛危机的负面影响,我市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着增速放缓的严峻挑战,前三季度,我市虽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48.39亿元,同比增长19%,但占gdp的比重只达到14.7%,离省委、省政府下达的18%的任务目标有较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汽车产业增速严重下滑,汽车产业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二是日本“购岛”等政治事件的叠加导致我市汽车产业雪上加霜;三是我市大型企业增速放缓;四是我市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较低。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这些影响因素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将相应有所降低,预计增速达到15%左右。我们将充分认识形势严峻性,进一步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克难奋进,扎实工作,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等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加快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的转化应用、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奋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全市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