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城中村建设交流

一、基本情况

东关村地处白水县城东部,全村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4社427户,1596口人,党员68人,耕地面积5**亩,人均纯收入1980元。近年来,村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身城中村改造工作,按照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绿化的办法进行建设,特别是镇村干部和两委会围绕“五新一好”(“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健全新机制、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的思路,结合新农村建设,把抓好“三清三改”(“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即改水、改厕、改路)作为该村改造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不断加强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美化村容村貌。同时,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不断改善基础条件。20**年投资60万元建成东关商场大楼,投资70万元建成了村部办公大楼;2003年投资360万元建成了寺前商业街、室内游泳馆,投资300万元建成了仓颉游乐园;2004年投资**0余万元建成了东北综合市场;2006年投资50万元建成了东关水泥预制厂等重点工程,共投资68万元拓宽改造和油面铺设主要巷道25条,达7公里。在新村建设中以“拆旧、建新、整容”为重点,拆除了大量无人居住和有碍村容村貌的旧房,实施改水、改厕、改路等“三改”工程,硬化水泥路面223米,整修道路800米,新砌水沟320米,建垃圾池1个,制作了一块宣传科普知识和方针政策的黑板,并组织广大村民进行了“三清”活动,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2、千方百计拓宽致富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多年来,积极动员和鼓励村民发展二、三产业和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截止目前,全村创办的运输业、餐饮服务业、果品营销业、信息咨询业、商业等个体工商户已达到280户,全村70%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商业摊点。目前,固定资产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有7户,50万元以上的有18户,10万元以上的27户,劳务输出48人。

3、激发农民参与“城中村”改造的热情。村两委会经常多次通过召集村民开会,挂宣传横幅、装贴宣传标语、与村民零距离交谈等形式广泛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动员了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据调查,该村的村民是“城中村”改造的,参与新村建设的热情也非常高。

4、成立了“城中村”建设理事会。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的意愿,成立了以村委会主任为会长的“城中村”建设理事会,还指导理事会制定了章程、制度、规划等,完善了理事会的作用、特别是会长和理事在“城中村”建设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为“城中村”建设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5、组织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坚持开展评选“好党员”、“好青年”、“十佳孝子”、“五好家庭”、“县级文明户”的争评创活动,村上先后投资5万元成立了自乐班、秧歌队、锣鼓队,建立了村民文化娱乐中心和农民夜校,坚持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唱,联欢庆祝活动,活跃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文明村风的形成,维护了全村的和谐稳定。

从东关村改造建设实践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领导重视,落实到位,是推动“城中村”改造的关键所在。老村的新农村建设存在人口少空房多,群众实力不足,百姓观念滞后等种种困难,但是镇党委、政府和县包点领导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思想认识统一,决策坚决果断,改造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同时,成立了由一把手负责的领导小组,明确目标责任制,制订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做到了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推进“城中村”改造的重要保证。在东关村改造过程中,做到规划先行,分期实施,全面推进。在规划时注重尊重农民的意愿,突出了地方特色,力求层次和造型的多样性,新村建设的档次和水平不断提高。

3、政策优惠、多方投入,是推动“城中村”改造的重要举措。东关村建设在修仓颉路和水门路拆迁重建时,正确引导村民易地新建,并制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在用地价格、审批手续、行政收费等方面进行了简化和减免,大大调动了该村村民建房的积极性。在基础设施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集中了一定的物力、财力,搞好新村的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使车头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进步得到了保证。

4、转移劳动力、增加收入,是推动“城中村”改造的扎实基础。实践证明,当地没有非农产业,就没有农民收入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就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只有减少农民、转移农民,让更多的农夫变成商夫,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经济才会发展起来,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城中村”改造才会有扎实的基础。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3、以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依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推进“城中村”可持续发展。培育新农民是“城中村”改造的手段和措施。因此,整体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素质,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把农村人力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的形势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是最有效、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因此,要大力实施“职教富民工程”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努力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深化职教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农民创业提供技能技术的帮助,使其真正成为服务“城中村”改造的源动力。

4、以创办“城中村”改造服务中心为载体,整体推进改造工作健康发展。要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塑造农村新风貌的重要作用。尤其要充分利用村办小学闲置的校舍,发挥教育的资源优势,创办成“融农民成人的文化技术学校、农民知识化培训、家长函授学校、留守孩校外辅导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农村文化娱乐中心”等五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的积极性和余热,使其成为村民提高素质、娱乐休闲、老有所乐的服务窗口和农民培训基地。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和长期任务。只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为原则,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城中村”快速健康发展,并最终取得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