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你能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也就是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教育对于宝宝成长有着重大作用,是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当然,自我教育的能力除了一定的遗传基础,主要是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但是它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挥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最终,成为成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自我教育能力的早期培养非常重要,但过去一直被家长忽视。原因是自我教育能力的心理机制是自我意识,而宝宝的自我意识尚未成熟,致使家长误以为,不可能对婴幼儿、儿童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实际上,宝宝一诞生,自我意识就伴随意识开始了飞速发展。当年幼的宝宝一天比一天变得聪明的时候,家长异常兴奋,却往往忘了不失时机地培养他的自我教育能力。

根据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四个阶段,我向家长提出以下建议:

“我物相分”阶段

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逐渐把自身与外物区别开。婴儿在9个月之前,对镜子中的他物和自己的反应没有区别,说明此时他还没有萌生对自我的认识。

例如,婴儿最初总是分不清自己的身体和外界物体,他玩皮球,也常常把自己的手指、脚趾当做玩具来咬着玩,只有咬痛了,才逐渐发现手指、脚趾和皮球不一样,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他还常常把自己的衣物也看做自我的一部分。两岁多的宝宝上托儿所,老师要把他带来的东西放进柜橱,他拼命抱着自己的衣物不撒手,分不清自身和身外之物。

建议家长在这个阶段,鼓励和引导宝宝在安全的前提下,多和外界接触。抚摸小草,挖坑种花,挪动玩具,踢拍皮球,自己吃饭,学习穿衣,在与外物接触中,再加上与家长之间的交谈、互动,逐渐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我他相分”阶段

宝宝慢慢长大,逐渐又能够把自己的活动和他人的活动区别开。

最初,宝宝甚至把自己的家庭成员也看作自我的一部分。我曾经要求幼儿园两三岁的宝宝画自己,有些宝宝竟然把全家都画了进来。除了自己外,还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不过,再大一些的宝宝画自己的时候,就没有出现把家庭成员也画进来的现象。说明此时宝宝已经把自己和他人分开了。

这个阶段,建议家长在亲子互动中,重视培养宝宝的独立活动能力,不要总让他躲在家长的怀抱里。逐渐做到:凡是宝宝能够做的,就不要替他做;凡是宝宝已经会做的,就一定“退出”。

家长还要引导宝宝多和别人交往,探亲访友要带着他,创造、提供宝宝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组织小型的孩子俱乐部,让宝宝在丰富的交往中,认识他人,发现自我,顺利地渡过“我他相分”阶段。

“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相分”阶段

宝宝开始把每个人看作一个客体;同时,把自己也看作是自己看到的许多人当中的一个客体。这个时候,宝宝不但在内心能够觉知到主体的我,同时也看到客体的我,但是这时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是相分的。

这个阶段的宝宝有一个普遍现象,明明是他(主体我)想吃糖,但是他不说“我想吃糖”,而是说“乐乐(他的名字)想吃糖”。

说明此时的主客体主要是相分,主客体相联系还比较困难。但是这个困难在实践中,尤其在交往实践中总会逐渐解决。下面就是一个过渡阶段的典型例子。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建议家长,在宝宝成长的早期,不要忽略他的实践、交往方面的活动,尤其不要忽略激发宝宝的创造性,让他通过自己的创新成果,发现自己,进一步发展自我教育能力。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朱璐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