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关于“合理布局城区中小学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要指示,推动中央、省、市相关部署落地落实,助推我市城区中小学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市政协近期围绕“合理布局城区中小学建设”深入到*区……,以及筹建中的*区*小学、*学校等地开展调研,听取情况介绍,同步收集问题困难和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全力以赴优化资源配置,持之以恒改善办学条件,动员全市上下更加重视教育、关心支持教育、共同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是在推动主城区中小学建设方面,先后编制《*市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规划》《*市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通过扩容工程、置换工程、提质工程,在主城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所,新增校舍*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班*个,提供学位*万个,推动我市基础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市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但受历史原因影响,我市在建市初期采取企业办学和市政办学“双轨并行”的模式,主城区中小学多分布在居民集中居住区域。随着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二胎生育政策逐步放开、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增加,主城区中小学附近的住户逐年累增。企业办学移交市政以后,主城区中学以市教体局办学管理为主,小学以各区办学管理为主,有限的基础教育资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现实需求,市内*区中小学普遍存在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师资不匹配、经费不宽裕等问题,“大班额”“择校热”等现象日益凸显。如,光明路小学、体育路小学、*区实验小学等,受《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制约,在总面积相对固定的前提下,无法改建成高层建筑,学位严重不足。又如,建设路以南、*以北、开源路以东区域,没有一所市直初中,*路以东、建设路以北、矿工路以南区域只有一所初中——市十六中,与区域内的高人口密度不相匹配。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深化队伍改革,不断提升师资力量。一是落实定编定人。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教师编制的相关规定,对市内*区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编制普查工作,及时核定并给予足额补充,解决好基础教育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问题。二是拓宽师资渠道。结合中心城区面积与人口规模逐步扩大,新建小区数量不断增加,科学规划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的补充招录工作,在政策上适当予以倾斜和鼓励,积极探索阶梯式培养模式,拓展中小学教师的提升进步空间,吸引、支持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一线中小学任教。三是建立帮扶机制。充分发挥优质中小学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提倡校际结对帮扶、对口帮扶,在研讨备课、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方面加强沟通联系,推动优秀骨干教师轮岗交流,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城区学校发展。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市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对城区中小学建设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积极争取省项目建设资金,在经费划拨、资源配置、土地出让等方面优先考虑区域需求,为城区中小学建设项目高质量落地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压实主体责任。市内*区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靠前站位,主动扛起所属区域中小学的办学主体责任,统筹好教育主管部门、发展规划部门、财政部门的力量,细化分工、加强协作,从本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小学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尽快补齐短板弱项。三是优化硬件设施。按照《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对现有中小学的科学、人文、技能、体育、艺术等教学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提高城区中小学的硬件建设水平。
五、坚持公平普惠,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一是坚持公民并举。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把公办、民办中小学统一纳入规划,在引进优质民办教育资源的同时,加快推进公办中小学建设,新区新建布点,老区灵活采用改扩迁建、保留提升等方式增加学位,形成以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教育格局。二是提高服务效率。按照“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教育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区两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逐步理顺城区中小学的管理体制。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对符合政策标准的中小学建设项目,在评审立项、方案论证、资质复查、预算审核等方面压缩办理时限,开辟绿色通道。三是破解择校难题。严格落实“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要求,认真审查片区内的入学证明材料,杜绝信息失真、档案造假等情况,对通过“递条子”“打招呼”等方式择校入学的情况加强监管治理和教育引导,引导生源合理流动,真正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