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思政教育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调适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调适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必须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与认知偏差的影响及调适,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及调适,传统教学模式与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及调适等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和消除这一心理现象,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与社会要求对立、与教育者期望目标背离或与事物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由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而成的。研究这些问题,寻找解决它的良策,无疑能更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

一、特殊的生理、心理与认知偏差的影响及调适

逆反心理从生理、心理机制反应角度分析,是大脑皮层机能系统发生紊乱所致。从生理的角度讲,就是对于外界的事物的刺激在人的大脑皮层上本应该出现兴奋反应却引起了抑制反应,或本应该出现抑制反应却兴奋起来的异常反应状况。从心理的角度讲,就是本来是好事的好奇心,却转化为猜疑、揣度和推测;本来是好事的好胜心理,却往往发展成为争强好胜,显示出众不同的个性来,实质上就是偏执一端、偏激行事。人长时间的在此种偏激心理的影响下就会逐渐地产生逆反心理,更为严重的程度则会产生心理疾病,令人失去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而引起行为上的偏差。

另外,认识偏差也是促使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往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比较容易产生认识偏差,表现为多疑、自负、固执己见。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对外界的信息过于戒备和防卫,对自己的观点坚信不移,对他人的意见和外界的引导不屑一顾。如:一些中老年教育对象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教育者年龄长和阅历丰富的基础上,表现出对年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信任和不接受;青少年教育对象由于逻辑思维的基础不深,社会经验不足,识别能力不够高,他们在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是和自己过不去,认为是对自己自尊的伤害,进而表现出不配合、不适应,以至形成逆反心理。

针对此类特殊的生理——心理机制产生的逆反心理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着如何引导和帮助教育对象对外界的刺激产生正常的反应来开展,使教育对象在心理上接受传达给他的教育理念。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在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下充分了解此类教育对象逆反程度和逆反原因,再运用正确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不良的舆论环境对教育对象的影响,例如:社会风气和社会思潮的不健康、群体舆论和群体心理气氛的偏差、人际关系不良等等,这些都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针对以上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注意消除错误的舆论氛围或引导教育对象正确看待舆论环境。

二、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及调适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另外,环境是塑造个人性格、政治观点以及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人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人的思想发生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作为一定的群体成员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通过依靠他人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群体成员一般都会遵守或认同一些模糊的或者明确的行为规范和观念认识,当该群体大部分成员对某种事物的认识都持否定态度时,那么其中的个体一般也会在群体的影响下产生与群体相同的态度。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同样会影响教育对象对教育理念的接受程度。如果受教育者所处的群体环境是大多数人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持抵触的或否定的态度,那么个体的受教育者也会迫于群体的压力,在这个群体的舆论和行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否定以至于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要注意作为舆论引导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注重自身能力、仪表、作风、语言等方面的修养,加强个人的形象魅力,以此来提高教育者的可信性和权威性,增加受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认同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宏观上,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使教育对象在社会主流思想的弓1导下奋发向上,从而降低逆反心理的产生机率;微观上,要建设良好的家庭、学校、单位、社区等环境的舆论氛围,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形成优良的社会风气,在一定范围内消除滋生逆反心理的土壤。

总之,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逆反心理的存在已经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它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对于逆反心理,教育者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束手无策,任其发展,应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令其向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