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教育思考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关心服务,创新工作方式,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创新工作思路,树立服务理念

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普遍采取《致流动党员一封信》的形式,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同时,宣传基层流动党员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流动党员的先进典型,引导流动党员主动亮出身份,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开通流动党员服务热线。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和一些流动党员集中的市场、社区等单位,都专门开辟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为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参加组织生活提供咨询服务。全市共开通流动党员专用电话2**部,在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及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市里专门在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芝罘区举办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公开发放仪式,由市委领导亲自将活动证发放到流动党员代表手中。经媒体报道后,在流动党员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此基础上,各级广泛开展了“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采取定点发、派人送、邮政寄等多种方式,将活动证及时发放到流动党员手中,做到了应发尽发、应领尽领。

二、创新管理方式,保证服务质量

把推进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作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治本之策,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同时,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员在流动中发挥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对党建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等进行充实和改革。引导各基层党组织会同公安、工商、计生等部门,采取进门店、进工地、进楼宇等多种方式对流动党员进行“拉网式”摸底,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账,详细记录党员的年龄、文化程度、联系方式以及流出地党组织的名称、联系方式等。基层党组织每月对外来流动党员的情况进行一次排查,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建立了流动党员信息库,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一是强化教育培训,做到创业上关注。引导各级党组织从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流动党员群体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组织功能,真正把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发挥好。创新培训内容,重点围绕增强党性观念,进行政治理论素质培训;围绕增强致富本领,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围绕构建和谐社会,重点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拓宽培训方式,按照“方便、实用、有效”的原则,采取电话联系教育、邮寄培训资料、党员互助教育、网络教育、行前及返家谈心教育、委托代培等方式,对流动党员进行培训,寓教于乐,增强教学效果。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和完善党员活动室、党员电教室、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农村和社区全部建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学习收看;把党员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流动党员教育活动有固定场所、经费保障。

二是强化激励引导,做到政治上关心。在流动人员比较集中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区域广泛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主题实践活动,激励流动党员在流动人员中自觉发挥带动示范、化解矛盾、凝聚群众的作用。在评先树优时,充分考虑外来流动党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评选“流动党员标兵”、“优秀外来务工党员”等活动。近年以来,全市先后有1**多名外来流入党员被评为各级优秀党员,有效增强了外来流入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市里还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发动有关单位推荐等形式,搜集掌握了“爱岗敬业型”、“自学成才型”、“奉献社会型”、“返乡创业型”等多种类别的先进典型**多个,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为广大流动党员奉献社会、服务群众、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树立了良好导向。

三是开展帮扶活动,做到生活上关怀。引导各级党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活动,不断拓展帮扶内容。为解决流动党员外出创业的后顾之忧,流出地党组织主动帮助照顾家里的“留守老人”、“留守学生”。为帮助流入党员尽快熟悉情况、融入本地社会生活,各级党组织在就业保障、法律维权、子女上学、医疗卫生等方面提供帮助。积极开展“本地党员与外来流入党员结对帮扶”活动,通过“一联一”、“一联多”等形式,主动为外来流动党员和生活困难的流动党员提供服务,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