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中学经典课例

——关于高效作文教学的一次探讨

【提出问题】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的低效乃至无效饱受大家诟病,但现实是,批判的多建设的少,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结果是涛声依旧。要说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那一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上课的指导到作文的批改,再到课外的拓展、兴趣的呵护等等,可以说,无论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作文教学的效率。但牵牛要抓牛鼻子,作文教学的主阵地应该是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乃至上升到高效性仍是其最重要最根本的出路。

那么,该怎样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我的理解,作文指导最关键的无非两点,即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前者归于内容,后者属于表达。一堂课如果能解决一方面的问题,那也已经是相当有效的了,但如果能把这两点兼顾,对学生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指导,那效果是不是会更明显,更高效呢。

鉴于这样的考虑,也就有了下面的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时间:2010年3月30日上午第四节地点:永嘉二中高三文科班方式:借班上课执教:陈海光记录:李小丽

1、导入:

记得罗丹曾有这么一句话:“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这话用在作文上也是恰当的。对于作文来说,缺少的不是素材,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素材的眼睛,一颗会感受的心,一个去感受的习惯。师:大家平时有感受的习惯吗。如听到一句话、看到一株草、一个背影„„你们有感受吗。

生1。(笑着)没有。

师:老师从你的笑容中感受到青春无限。生2:以前会与植物说说话,因为朋友少师:现在是否朋友多了。生2:也许有

师。从“也许有”说明有了,但还未去真切地感受,譬如你感受到友谊的珍贵,要用心去呵护。

2、

师板书一个字:树,

师。面对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3:我想到苍天大树,因为根扎得深。生4:我想到一棵树的成长,很不容易。

师。两人的所想差不多,心有灵犀啊(生笑)。

能否想的更远点。更细点。(学生沉默)

3、师再板书。哪些树。哪里的树。怎样的树。你想到了什么。

生5:一片森林中有一棵奇特的树,黄色的,

(师插话:让人想到秋天)叶子„„师:在秋天绽放她的美丽。

师:它可以不在森林里,校园里就有,我们学校的那些银杏树(师板书:校园里的银杏树)。

师:校园里的这棵棵银杏树,高大、挺拔,带给你们什么感受。生5:它们站立在那里,给人一种向往„„(吞吞吐吐)

师:是不是向往自己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站成这样的一棵树。生5:是的。

生6。我想到樟树,老家的。

师。你更感兴趣老家的树,那樟树有什么特点。

生6:满身是青苔,站在溪边,很粗,要几个人合抱才能抱的住。师:可能,还树皮开裂,风吹过去,还沙沙作响,是吧。你讲了树的样子、位置,都可以更具体些。那这树和你有关吗。

生:小时候我经常在它边上玩。师6:你想到了童年,那是一个让人怀念的季节,写树可不能把人给忘了。再问一句,当时不止你一个人玩吧。

生6:有表哥、小朋友师:这些人现在哪儿。生6:都不在身边了„„

师。回味起童年时光,想到纯真的友谊,但这一切都远去了,留下的淡淡的遗憾和伤感。

还有同学想到什么。

生7:窗外的树(生看着窗外说,也引得大家都朝窗外看,那里有个小平台,平台上有些藤萝),冬天,它蓄势待发,春天绽放生命

师:你感受到什么。生8:生命的顽强。

师:你有没有感受到树的变化就是你生命的成长。生8:是的,从高一到高三,我在成长,它也在变化。

师。除了校园的树,还有校外的树,从其他地方移植来的树。如果他们长在温州、北京、上海„„。

生9。树如一个游子。

师:脱离了树的大家庭。常言说:“树挪死,人挪活”,那也许是一种惨烈的生命。

那么,它们为什么脱离大家庭。

生10。有的被生活所迫,还有的可能是寻找自己的方向。

4、师。总之,城市的树,都是离家的孩子,你的联想丰富,这对我们打开思路很重要。那么,从它们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11:自己

师。对,也就是自我,走向自我,写树就是写自我。那写长在大沙漠、大森林里的树,那所写就是走向自然。而写城市、窗外的树,反映社会问题,那是走向社会。每个方向的书写,都让我们感到一种生命的存在意识,甚至生存的哲理,

5、师第三次板书。给树加个双引号。

师。(老师写时,有同学发笑)那同学你为什么笑。

生12:你加双引号我想到了家里的侄子,他就像一株小树。师:哦,那按照你这思路,可不可以说你的哥哥就是你侄子的树。他是他的父亲。(生点头)真的,每个家里都有许多许多的树,每个社会都有许许多多的树,从古到今,无不如此。所以,树可以是具体的,又可以是抽象的,象征的。

其实,很多人都写过树,也写出了各种各样的感受,让我们欣赏一下。

6、师发资料,生出声读

师。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说说理由。

生13。《父亲是一棵树》这一篇,它让我想起了朋友家里类似的事,他的父亲生病了,但他的父亲坚决不让我那朋友把这事告诉他的大哥,说免得大哥在外边担心。

师:你的叙说让我感受到父亲的伟大,父爱的伟大。生14:《西风胡杨》,写出了生命力。师:表达上有值得借鉴的吗。

齐读最后一段。

师:

为什么最后一段吸引你。

生14:

为他展现出的生机与活力。师:读一读最后一段。(齐读)生15:对比中展现

师。对比中展现胡杨独特的美。该同学既从内容欣赏,又从表达上欣赏,写的细腻,写得具体。

生16。父亲是一棵树,因为父亲从来不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而是默默的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师。父亲是一棵沉默的树。

生17:喜欢第一篇,攀在树上的童年,因为我小时候就这样的。(生笑)师:能否读一两句话来让我们感受一下。(生读)

生18。我喜欢城市里的树,感受到环境的变迁,文章写的有内涵,沉重,又给人带来了思考。

师。这内容走向了社会,说明你很有目光很犀利。

7、师。“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节课我们从一棵树出发,从不同角度感受生活,发现生活,那么,我们能否抒写生活呢。

师:请看试卷的反面,有四个话题,分别是近三年浙江省的高考和2010年温州一模的作文题目,考虑到时间关系,我们只写第四个题目《看》

要求。写一片段,不离题,尽可能以“树”为材料,5分钟。(五分钟后)

师。听两位同学写,评。(从以上两个要求及内容角度切入,学生也能很好地运用这节课关于树的感受。)

师总结。从一棵树出发,你的思维走向哪里是材料与立意的问题;而如何写体现的是你综合的表达能力。树是一个符号,准备好一棵树,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巧妇了,而写好一棵树,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罗丹。

祝愿每个同学都能成为罗丹。

板书设计:

发现

自我

哪些树

体验

感受—树

自然

哪里的树

书写

社会

怎样的树

【课后反思】

这是我到永嘉二中上的一节高三作文指导课,诚如我在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作文指导能否兼顾内容和写法,提高指导的效率,从低效走向高效。这是我的教学追求,也是我对这堂课的定位。从后来的课堂的呈现、课堂的生成看,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明显,基本达到了我的目标。具体来说,我觉得这堂课的高效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1、情感:从麻木走向感动

对于作文,学生经常抱怨,没什么好写的。其实,最关键的不是没什么好写,而是发现不了要写的东西,或是老师提供给他们的一些材料,他们没什么感觉,激发不起写作的欲望,因此,课堂上我们经常面对的是他们麻木的脸,麻木的语言,麻木的感觉。所以,要想提高作文的效率,必须唤醒他们的体验,让他们从麻木走向感动,或是退而求其次,走向感触,一旦有了感触乃至感动,情动于衷,其他的也就好说了。

在这堂课上,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想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或是创造情境去唤醒他们的感触。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有生活体验的,现在我只是把它们激发出来而已。因此,在这堂课上,他们体验到了树的成长就是生命的成长的感悟,体会到了失去童年的淡淡忧伤,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好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父母,想到他们默默的付出,想到那种不求回报的爱。当他们在表达那些情节那些记忆的时候,我能感觉的每个学生都在感动,都在共鸣。当然,为了丰富他们的体验,我引导时尽量按照他们的思维进程,把体验变得丰满,如下面这一片段:

师。你想到了童年,那是一个让人怀念的季节,但写树可不能把人给忘了。再问一句,当时不止你一个人玩吧。

生6:有表哥、小朋友师:这些人现在哪儿。生6:都不在身边了„„

师。回味起童年时光,想到纯真的友谊,但这一切都远去了,留下的淡淡的遗憾和伤感。

我的那句“再问一问,当时不止你一个人玩吧”,看似轻描淡写,却把学生带进一个怀念朋友的情境里,从童年走向童年的“伴侣”,走向对人生、对成长的另一份思考。我觉得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感触,以情感去点燃情感,以体验去激发体验,整节课洋溢着一份浓浓的温情。

2、思维:从单一走向发散

毋庸讳言,学生作文另一个普遍问题是思维打不开,他们面对题目的思维呈现单一而不发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思维打不开,那作文一定千人一面,面目可憎,那样的作文课也一定效率低下。就这节课而言,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当我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树”字后,问他们想到什么,两个学生的思维趋向是单一的。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

为了发散他们的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我又写了“哪些树。哪里的树。怎样的树。”这几个字。由于有了方向性的指导,学生的答案马上丰富多彩起来:从校园的银杏树到老家的樟树,从窗外的藤萝到都市里的树,并且在叙述树的同时融进他们的生活体验与生命感悟,这就好像引爆了他们大脑的火药库,体验四散而开。后来,我又轻轻地在“树”加上了引号,这是我精心的安排,学生也心有灵犀,立马想到了“树”的象征意义,如下面这一教学环节:

师第三次板书。给树加个双引号。

师。(老师写时,有同学发笑)那同学你为什么笑。

生12。你加双引号让我想到了家里的侄子,他就像一株小树。

师。哦,那按照你这思路,可不可以说你的哥哥就是你侄子的树。他是他的父亲。(生点头)真的,每个家里都有许多许多的树,每个社会都有许许多多的树,从古到今,无不如此。

所以,树可以是具体的,又可以是抽象的,象征的。

我觉得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无疑又到了另一个层次,由树及人,由人及人。并且,最后,我又把这“树”升华到符号的概念,说很多东西都可以是树,很多树都可以是其他的东西,从而形成对学生思维的第三次提升,我觉得这点对高三的学生尤其重要,为他们如何准备材料打开了一扇窗户。而对所有学生而言,思维一旦发散开来,那写什么基本也就不是问题了,接下来就是选择哪个角度写的更好的事了。

3、写法:从指导走向借鉴:

以上所谈的两点都是从“写什么”的角度考虑的。如果一堂课仅此打住,我总觉得和高效有距离,以前上作文课我喜欢在启发写什么的过程中,自然又点到为止地点拨一下该怎样写,这点在这节课里也有体现,如学生在提到老家的樟树:

生6。我想到樟树,老家的。

师。你更感兴趣老家的树,那樟树有什么特点。

生6:满身是青苔,站在溪边,很粗,要几个人合抱才能抱的住。师:可能,树皮还开裂,风吹过去,还沙沙作响,是吧。你讲了树的样子、位置,还可以更具体些。那这树和你有关吗。

生6:小时候我经常在它边上玩。师:你想到了童年,那是一个让人怀念的季节,但想树可不能把人给忘了。按照我的想法,我这里的写法指导有两点,一是要写的具体,二是写树不能忘了人。但从以往的效果看,由于指导的比较含蓄乃至隐晦,一般的学生并不能意识到这点,更谈不上借鉴。所以,我的方法在学生那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这节课我在保持这样渗透的同时,利用多则写树的补充材料,除继续以他人的体验来丰富、印证、激发学生的体验外,更大的目的是让学生透过这些作品给他们以具体的写法上的借鉴。所以,后来我的引导就倾向于内容的深化与写法上的总结。而比起原先的“有声”指导,这样“有形”的借鉴更直观,更全面,也更高效。

有人说,写作始于模仿,终于创造。对学生作文而言,我总觉得模仿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当然,这模仿与借鉴不是抄袭,而是另一种创造性劳动,而提供各种各样的文本无疑又是对他们如何写的综合催发。当然,也可以就一种经典的写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借鉴,提升学生的构思与表达能力。

4、点拨:让散乱走向有序

作文指导课由于其丰盛的生成性,学生的发言往往旁逸斜出,让人备感意外。但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非常清楚自己引导的方向,把学生散乱的生成引上康庄大道,走向有序。就本节课来说,大的方向的引导,我是把学生的材料归结为三个角度,即走向自我,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归结,也是从一节课到一类课的总结,更是从个体体验到群体经验的总结。有了这样的总结,学生在面对其他题目时,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拓展写作思路,激活发散思维。

小的方面的点拨,则体现在课堂的各个阶段各个场景,这是就具体的生成而言的,它最终决定着作文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如在板书“哪些树。哪里的树。怎样的树。”后请学生发言:

生5:一片森林中有一棵奇特的树,黄色的,

(师插话:让人想到秋天)叶子„„师:在秋天绽放她的美丽。

师:它可以不在森林里,校园里就有,我们学校的那些银杏树(师板书:校园里的银杏树)。

师:校园里的这棵银杏树,高大、挺拔,带给你们什么感受。生5:它们站立在那里,给人一种向往„„(吞吞吐吐)

师:是不是向往自己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站成这样的一棵树。生5:是的。

由于第一个回答,该生比较紧张,但学生一开口,我就发现了问题的严重,他想到森林里一棵奇特的黄色的树,说的空,没什么真正的内容,是典型的没话找话。所以,我借着他吞吞吐吐之机,说“它可以不在森林里,校园里就有,如我们学校的那些银杏树”。我的课堂指向很清楚,要把思维拉回的现实中来。

大的方向的点拨,体现宏观上的把握,体现作文整体要求;小的方面的点拨,则丰满着每一次生成,引领着每一次对话,为的是有效地推进教学进程。而从细节的打磨到宏观的驾驭,都要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前进,这样无疑会大大减少无效生成的生成,大大提升作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

以上是就这节课的亮点来说,每节课都是缺憾的艺术,这课同样不能幸免。我想如果能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由树到人再由学生指出哪些人,这发散会更加有效;如果能在表达上指导的更到位些,即在写什么方面压缩一下时间,学生写的会更充分,也更能检阅出课堂的效果来;再如如果是两节课连上,也许会体现出一个整体的提升过程,也似乎更能体现出作文教学的高效来。

【名师点评】

(范维胜):

海光老师是一位深刻的的老师,它不但有着独特的教学个性,而且有着深刻的教育思想。他的这节作文指导课就给我们昭示了他的作文教学之本在于立人的思想。

一、让学生成为有情感的人。学生平时写不出作文,或者说写不出优秀的作文,就是对于身边的人、物、事无动于衷,甚至漠然置之,试想一个没有情感的人,他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有情物”的文章,因此海光老师的这节作文指导课首先就将目标锁定在“让学生感动”上,值得称道。

二、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现在的语文教学或者说作文教学,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严重缺失,想让学生能思考善辩析,甚至有思想,只是空谈。海光老师的作文课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拓展,使学生思维多维发散,再引向深入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辨能力就会大幅提高,思考问题就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人云亦云,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具有可能性。有了这两两点,只要有生活、有素材,学生不愁写不出文章,不愁写不出见解独到的文章。

当然,如果这节作文课能在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培养中再作挖掘,再有学生写作成果的展示,可能会更加完善。因为我们想看学生的展示,哪怕是一篇。

从“春色满园”到“红杏出墙”——以《雷雨》为例看“预设和生成”

一、基本信息:

1、课堂设施设备。幻灯。

2、教材内容简介。本文是苏教版高一必修四的剧本欣赏课,此文章重在研讨戏剧语言的特点、人物形象、戏剧的人物、剧情的矛盾冲突。

3、学情分析和活动背景。学生不熟悉剧本的特点,对于戏剧凸显人物的剧情安排和导致冲突的戏剧基本知识,几乎是一无所知。如何通过活动性的体验来使学生更好地对剧本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本此活动的背景要求。

4、班级分析。此课为送教下乡的课,上课的班级为为文成中学的高一(10)班(普通班),学习成绩一般。故而不可能对文章进行和深入的探讨,故本课教学定位在“了解一些戏剧的主要特点;初步欣赏戏剧的主题和矛盾冲突”的层面教学。

5、课例类型。讲授新课(剧本欣赏)。

6、执教:周康平老师

二、本课例的主要关注点:

课堂的预设和生成。

三、教学设计及过程展现

(一)教学目标

感受周鲁的情感的复杂性

戏剧语言的研析及其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戏剧语言的研析及其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

导入

师:很高兴来到山水文成,来到文成中学,我是永嘉中学的周康平,今天跟大家是第一次见面,在来你们学校以前,我曾想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时隔30年,我们再在文成中学碰面,那时,我也五十多岁了,而你们也有四十多岁了,更凑巧的是,彼此都认出了对方,你觉得我们的对话会是怎么样的。你们(同桌的两个学生)两个模拟一下。生:嗨,周老师,你好啊。生:你是。

生:我以前是文成中学的学生,那一年,你来给我们上课,你还记得吗。生:幸会,幸会。(生哄堂大笑)

师:如果换一个场面,如果是一对彼此有过伤害而分开的夫妻30年后再碰面,你觉得也会是怎么样。(生窃窃私语一会儿)我把这个问题放到了网上,回帖很多,很多人都很同情我,答案是丰富多彩,有说见面就痛打一顿的;有说潇洒离开的。当然,最多的是叫我放下的,其中一个“红尘女”的答案最有代表性,我把它记录下来了:出示幻灯:

by康师傅:

结束了一段感情,开始没有彼此的新生活。时间就像橡皮擦,连彼此的样貌都一点点淡忘。陌路已久,却又再见。或是偶遇,或是逃不过的见面。那一刻,尘封的记忆扑面而来,面对彼此伤害过的旧爱,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by红尘女:

还有什么事是想不开、放不下的呢。时间可以淡化一切,不是吗。我送你一段剧本对白:(某角落。a与b相遇)a:你,是你。b:是你。a:还恨吗。

b:不,现在我们都是有子女的人了……a:其实,我……

b:(打断)往事何必再提呢。就让它随风而散吧。a:(自叹)生活啊。在放不下的日子里,真的好累。

b。是啊,三十年了,放下吧。(放背景音乐《让往事如风散》)

(拥抱,挥手,拜拜)引题

①师:大家看看,这段话是很典型的剧本。这些是什么。(某角落。a与b相遇)b:(打断)a:(自叹)

b:(放背景音乐《让往事如风散》)

(拥抱,挥手,拜拜)生。舞台说明。

师:真不错,可见同学们是作了充分的预习。那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些舞台说明应该是起到什么作用。生: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地点。

师:不错,更恰当地说是剧情,显得专业。生:人物神态。

师:表达更准确点——

生:提醒表演者的人物神态。生:表演者做什么动作。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师:现在我们来读读两人的台词生模拟读。(大笑,气氛活跃)师:在人生的长河中,人一旦背上感情的负担,就会活得很累,人要想活得轻松,是应该忘记一些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两位30年后的回聚,是不是在随着时间的流失中,把感情放下了呢。(出示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剧照)研习课文

出示相见片段②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两位同学来读,自评)

师:两人明显的都没放下,30年中,他们的心中一直在装着东西,我想问同学们鲁侍萍心中装着什么。你能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我吗。生:恨,悔——“我心中有的是恨,是悔”。(生读原文)师:自评一下,你为什么这么处理。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一、参考资料:

1、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江苏泰县)人,祖居安定(陕西安定县),时称“安定先生”,是最早开宋代理学之先声的“宋初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之一。他作为宋初第一位大教育家,对宋代儒学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苏湖教法”上。“苏湖教法”主要是指胡瑗在苏州、湖州执教20余年,总结与创立的一种分科教学方法。“分斋教学”分“经义”、“治事”两斋,前者“习六经”,后者“明致用”。一是“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意思是:悟性高,能成大器的可担任国家大事)的学生,对他们讲授《六经》经义。经义斋是专门以研究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统治人才;一是“治事斋”,又叫“治通斋”,对要求研究“治通”的学生,分别讲授治民、治兵、水利、天文、历法等,学生可专学一门主科,同时兼学一门副科,目的在于“治民以安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意思是:管理民众使人民安居乐业,提倡练武用来抵御敌寇,兴修水利以利于农业生产,学算术历法用来明确数学的规律。)“苏湖教法”以经义与时务为重点,一反隋唐以来重文词辞赋的学风。后胡瑗执掌太学,上至京师,下至州县,皆行其法,影响遍及全国。这种制度在当时影响很大,范仲淹创立太学,就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分斋教学”制度,它是教育史上的一种创举,比欧州高校分系科教学要早七八百年。它是中国乃至世界高等学校分系科教学的雏形。陈襄曾师从胡瑗,后为仙居县令,有著名的《劝学文》。

《台州文化概论》第二节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