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凉山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对当地经济的作用[五篇模版]
第一篇:论凉山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对当地经济的作用论凉山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对当地经济的作用
2012年,我们为了做好来年暑假的支教活动,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西昌少数民族文化的调研活动。本次活动让我认识到西昌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同时又引发我对贫穷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鉴于我们走访地区主要是彝族聚居地,本文主要论述彝族文化与当地经济发展,本篇论文将着重从经济与文化发展关系理论出发,阐述凉山彝族民族文化保存的现状,以及政府在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三个方面来思考凉山州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方向与途径。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但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有时候甚至是巨大的反作用。
具体到文化和经济的关系,首先,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因为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而人受自己的精神和文化支配,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行为。所以,在特定的关系背景下,文化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1]。
其次,文化不是以要素的方式参与经济发展的,而是以基础结构的方式参与。第一,文化是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文化解决要不要发展,
为什么要发展,为谁而发展的问题。第二,文化以涵养资源、提高发展有机化程度的方式促进发展。第三,文化能够形成低成本的发展环境,那就是信任。文化好的地方,整个社会都有信用,人和人之间有信用,政府和公民之间有信用,人们谈判、签约、交易成本很低[2]。可见,文化和经济总体上来讲是动态适应的。因此,在文化建设上要符合经济现状,与时代发展向适应。
四川凉山州一共有14个少数民族,现今文化特性比较突出的有彝族、傈僳族、布依族、泸沽湖的摩梭人、回族、藏族。凉山地区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文地区,彝族是凉山地区的主要民族,历史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方位和交通位置,汉民族对这个地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其他的周边少数民族如藏族、普米族、纳西族等对这个地区也有一定影响。这些民族在生产力水平、文化背景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凉山彝族的支系较多,由于区位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是相差很大,各地文化保护程度与传承效果也不一,但总体上来看,彝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可与传承表现在特殊节日(火把节)、民族服装、语言方面。而对于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的历史却知之甚少。大部分彝族人的风俗习惯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汉化程度很高,据我们走访的18户彝族家庭中,年轻男性大都外出打工的有24人次。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阻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民族语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流失,甚至已经消亡。少数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然而,就是如此重要的语言文
字,在我们调研的32位彝族人中,仅有2位能够写出彝族语言,其中包括一位研究少数民族民俗的专家。
第二,民族服饰着装趋于单一。少数民族的服饰精美繁复,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载体。但是,据我了解,目前很多流行的民族服装已经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彝族人会根据特定的需要到集市购买,不再手工制作,致使服装变得单一,一些制作精美的服饰只能通过订购的方式获得,而且价格很高。一般一套年轻未婚女子的服饰需要花费200-250元不等,根据需要定做的服装都是手工制作,低则数百,多则高达数千,对于一般收入几千(各个地区不同且差异较大)的普通少数民族家庭,购买民族服装无疑还是一件奢侈的事。
第三,民族节日趋于简化,许多民俗传统逐渐消亡。在受访的18个彝族家庭中,火把节是他们必过的节日,但是说到彝族新年,很多家庭都表示和平常没有什么不一样,还有少部分家庭不过彝族新年。彝族新年是根据彝族历法而确定的辞旧迎新的春季,在民俗记载中,这一天被当做喜庆丰收,期盼吉祥的重要日子,大部分彝族人对此表现出来的冷淡态度可见民俗文化的缺失。
民族文化的落寞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大凉山地区地形闭塞,经济欠发达,当地政府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展经济上,对民族语言发展不够重视,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由于经济落后,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奔赴外地打工,跟汉族人
口接触的较多,特别是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缺乏了解与认同,这些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都是个危险的信号。
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来的衰退趋势,是伴随现代文化的发展而出现的,是现代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似乎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观象。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另方面,通过分析原因,我们要通过采取措施让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主要受制与以下几个因素:
1.文化自身演进。
文化本身也存在着新陈代谢,民族文化同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一样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对文化改变起主要作用的是文化主体本身。文化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影响着民族文化主体的价值观念,更多的年轻人走出传统接受现代教育。同时,少数民族也要面临新的生产和社会交往方式。在接受外来事物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文化主体完成了自身的演化。
2.经济发展影响。
经济发展是造成凉山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的重要因素。受限于当地经济条件,很多有保护价值和意义的民俗传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政府、文化机构、旅游局更加看重对民族文化的商业性开发,[4]人们更多地关注利益,关注价值的实现、与其他文化的高效沟通和交流。少数民族文化被广泛地看作一种禀赋极高的资源,利益的驱动使得文化资源产品化。对于有些难以产品化的民族文化,索性任其自生自灭。
3.教育水平及生活方式变化。
受教育水平提高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加之现代文化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愿意享受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多希望留在城市,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面临着巨大的难题。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不断得以变化,少数民族和非少数民族的混合家庭使得更多的下一代逐渐脱离少数民族群体。
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无法做过多改变,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增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通过公众参与与政府主导相结合,推动民族文化与当地经济共同发展。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相关主体的职责,从而更好的划分责任。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中,政府承担了主要的责任,民间社会团体组织起到有力的补充,对于少数民族自身而言,自身素质的提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觉保护也是相当关键。
地方政府尤其是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地方政府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采取的措施主要有[5]:第一,对上级关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进行积极的宣传发动。对于上级下达的各项政策,地方政府要对本级及下级政府和民众进行广泛宣传,让下级政府和民众对政策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进而使政策的实施较为顺利。
第二,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少数民族地方政府拥有法律赋予的必
要的自治权限,这是该类地方政府权力的核心内容。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国家的法律、政策,在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行使自主权。
第三,注重乡镇政府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要积极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少数民族地方的乡镇政府,直接面临普通民众,面对治理与服务对象更为复杂多样,因而更要具有处理复杂民族问题矛盾的能力。
第四,加强教育[6]一是普及教育。重视对各民族干部群众进行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尤其要加强中小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工作部门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编写出供广大干部群众阅读的民族文化知识读物,常规性地开展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如国家民委组织的民族文艺会演、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民族知识大赛等,对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推广具有重要作用;二是着力培养继承人。许多民族民间手工技艺、民族语言、土医土药、音乐舞蹈等随着老一代人相继离世,将面临消亡危机。国家和地方应有规划地培养继承人,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主体代代相承。
对于如何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坚持,经过对资料的收集,先整理如下:
一、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导、市场方式运作,突出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多元化发展
二、是要以“一城四乡一生态”文化品牌为带动,以区域特色文化为突破,以民俗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三、是要重视开发网络文化产业。实施重点网络文化工程,加快网络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动彝族优秀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争取近两年内开创出一批人气旺、有市场的网络文化品牌。是要重点培育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大力开展文化扶贫。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山区基层文化设施、文化队伍建设的资金支持。毋庸讳言,在文化发展中明显地存在着“马太效应”,为了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是肥上加膘、锦上添花的事做得多,而雪中送炭的事做得少。对于凉山地区的少数民族来讲,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民族文化事业的基础还很薄弱,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够,只能依靠政府主导,不断推进文化发展与繁荣。因此,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增加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加大对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备及其维修、文化信息网络建设、文化队伍培训等经费的投入。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对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保证各级公共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购书经费。
四、制定优惠政策催生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投融资方面,政府应推动多元化投资,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
多样化、融资渠道社会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扶持方面,制定财政支持、税金减免、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优惠政策,并设立专项基金,促进文化发展壮通过资料的收集,我发现生态博物馆是兼顾开发和保护的模式最有可能兼顾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
体验生态博物馆是指外来游客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的,促进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实践性强的旅游活动方式。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一方面通过参与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演绎等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受益,实现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又在这一受益过程中认识到了自身文化的宝贵价值,获取文化自信,进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本民族、本社区文化财富的保护与传承中,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真正的主人”。对外来游客而言,他们一方面亲身参与当地居民的文化实践活动,体验人类祖先遗留给我们的生态智慧、乡土文化和养身传统的真谛,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统一,找到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重压下疲惫心灵的憩息家园;另一方面,通过吃、住、行、娱、游、购等活动,为保护和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提供经济支柱,做贡献。
当今世界在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上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只开发、不保护,追求产业利益最大化的舞台化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会热闹一时、效益速显,然而却透支了本来就物以稀为贵的当地乡土文化资源,致使重在体验的乡村旅游品位下降,甚至“空壳化”,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堪忧。另一种是静态的传统院墙式模式。这种模
式远离乡土文化所依存的活物态环境,孤立静止地收藏文化标本,压抑文化影响、贬低文化价值,对于如何动态“保育”诸多尚处在生命态的珍稀文化基因却束手无策,只能在院墙之外任其自生自灭,同样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体验生态博物馆的乡村旅游模式,内外相连,主客互动,事业与产业相得益彰,付出与收入资源对等,于保护基础上发展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保护文化,正确处理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比较之下,黔东南选择的体验生态博物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则兼有既重视“保护”又不失“发展”的优势。
在保护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其重大的意义和价值。看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和急迫性,结合凉山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现状,更好的让这些有益的文化元素保留下来,让文化的保护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好的向结合,从整体上推动凉山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182007.22008年第3期[2].赵凌云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宣讲参考
[3].张玫——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与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读后感
[4].赵艳芳——(云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
社会科学》2008年理论专辑socialsciencesinyunnan227[5].杨荣帆——地方政府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湘桂黔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6].湖南省民委副主任赵仁秀——如何保护民族文化资源
第二篇:论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论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哲政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2009级赵杰20090140130)
[摘要]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重要性显著。合理开发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有利于拉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注重国家政策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避免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浪费及掠夺,争取创建和谐的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理论指导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经济建设
时代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跨越,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的当务之急,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关乎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创建。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这里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国土资源、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农牧产业资源。合理的开发少数民族地区资源,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有理论指导、国家政策倾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
一、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指导
少数民族社会要发展进步,不能没有理论指导。理论指导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坚实基础,有了理论指导,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有了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方法。
首先,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出发,尊重民族发展规律,将民族问题作为当前每一时期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克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依据变化的实践提出新思想,制定新政策,采取新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不断发展;第三,依据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现实,确定发展是解决当代民族问题的核心,为准确把握和正确驾驭民族问题提出明确目标;第四,在全球化背景下,执政党对国内民族问题的驾驭能力成为国际社会评判其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同时还需要面对某些强势国家以人权等为借口,攻击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借民族问题进行“西化”和“分化”活动现实,充分认识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世界性特点,对于党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
着重要意义;最后,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是党驾驭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体现着社会主义本质和特点,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根本利益,有力地保障了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利益,对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有着根本性影响。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重在发展,贵在科学。其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科学谋划区域发展路径,确保地区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经济是一切事务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才能搞好上层建筑。因此,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必须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1.大力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优先发展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产业,从而改善民族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最主要的是交通,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不断地被贫困地区的发展所验证。
2.加大政策扶持
国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倾向于民族地区,给予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最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的投入和税收的减免。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一词国家可以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等搞好旅游事业,也可以将东部发达地区好的发展思路引入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
二、合理开发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拉动经济发展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西部地区的一大优势,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充分开发利用,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应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有指导性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起源于环境保护,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保护环境为的是保证发展,这是江泽民同志环境保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合理的开发矿产资源可以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资源储备。如果实行盲目开采,不加管制的增加开采速度与力度,那么几十年内就会把资源开采殆尽,这不但不会加速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针对目前西部矿产资源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力度:第一,加强地质勘探工作的投入力度,这是扩大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物质
基础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由于资源勘探投资风险大,且带有一定的社会公益和经济安全性质,尤其是一些带有战略性的矿产资源,应该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进行勘探。第二,加大大型矿山企业的建设,建立综合开发的企业集团。要以国家紧缺矿产资源为重点,以优势矿产资源转化为主体,走企业集团化道路。以科技为先锋,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要充分认识到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活力。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倡科学开采。避免掠夺式开采,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
我们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大力开采资源,为了gdp而造成资源浪费,为了东部地区发展而忽视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在战略高度上重视这个问题,引进新设备,提高矿产的开发利用率;加强监管力度,避免资源的浪费;制定新规则,合理的配置资源。例如:资源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许多战略性资源都被贱卖给外国,如稀土。不合理的开发还会造成环境恶化,西部地区气候寒冷,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一经破坏短时间内将很难恢复。
旅游资源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但是近年来为了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旅游业的开发,破坏了许多自然景点,造成了旅游地区的环境破坏。我们要正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盲目上项目,造成旅游资源的含金量下降。首先,制定长远发展规划,避免短期发展造成旅游资源浪费,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其次,引进新技术,解决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问题,如使用可降解纸袋、餐盒等;第三,加强监管力度,严惩违规者。对于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地区要严惩,景区内对于游客乱扔垃圾破坏环境问题要加强监督,严惩违反规定者;第四;反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于旅游收入要用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上,形成良好的资金链循环,避免资金外流,民族地区经济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二)合理配置民族地区资源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与民族地区资源外流,得不到合理配置有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优势突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已经探明储量矿产130种。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的钾盐、天然气等13种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的50%以上,处于绝对优势。铅矿、铜矿等9种矿产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储量占到全国的30–50%。煤、油等能源矿产丰富,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能源接替基地。此外,还应看到,虽然西部地区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较低,但其新矿产地的潜力确是巨大的。其中矿业产值占其工业产值的比例,有一半省(区)超过25%。但是资源的配置上存在很大问题,造成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后环境问题恶化,经济发展得不到提高。
1.矿产资源的配置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开发利用程度低,本地区资源配额少,绝大部
分输送到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造成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是西部少数民族的,但是利益却被瓜分了,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留下的微乎及微。国家应该反哺民族地区,为资源的开采支付资金,用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是资源收归国有,国家统一配置,用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这不符合西部少数民族的切身利益。本地区的资源被用于另外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相信谁都不会满意这个结果。这样长久下去容易激发少数民族的独立心理,造成民族问题事件频繁发生,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稳定发展,不符合当前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河南洛阳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来自河南的全国政协委员梁留科指出,各地可结合自身历史文化特色,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打响自身建设的品牌。“例如洛阳,作为隋唐丝绸之路起点,龙门石窟、盛唐文化、宋文化等各具特色,要发挥河南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打造文化交流品牌。”
来自新疆的全国政协委员布娲鹣·阿布拉认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首先要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她说:“当今世界,文化上的相互尊重是经济合作的前提。因此,要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合作构想尽快成为沿线国家的共识,就应继承古丝绸之路不同文化相互尊重的精神,率先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以文化交流合作为引领,唤起沿线国家的丝绸之路情结,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加强区域大合作创造有利的人文发展软环境。”
布娲鹣·阿布拉建议,通过落实具体的文化交流项目,如文艺演出、画展、摄影展、文化论坛、体育竞赛、不同文化主题年等,将文化交流合作推向深入。可与沿线国家共同成立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机构,在取得学术成果的同时,增进文化认同。发展旅游促进文化交流也不可忽视,可筹建亚欧丝绸之路文化主题公园、丝绸之路民族村、丝绸之路民族博物馆等文化旅游项目。另外,可以文化产业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借助新疆作为面向中亚、西亚的对外经贸合作平台,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吸引沿线国家投资。最后还要促进出版及媒体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