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做法及经验启示
摘要。随着生态安全农业的大热,一种大森林环境下的有机新型农业――林下经济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该文通过介绍广西国有钦廉林场的林下经济――钦廉模式,探索大森林环境下有机新型农业的特点及其发展意义。
关键词:钦廉模式;林下经济;有机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19-91-02
1引言
1.1钦廉模式的起源20世纪90年代,国有区直林场中由于管理体制不到位,劳动力效率下降,林场经营效益降低,职工就业难度大。出于对林场减负和职工发展的角度,出现了林场分地给一线职工并准其自主经营的自营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提出“少砍树,不砍树,也致富”。不能因为林改破坏林地,而要使林改具有持续性,由此提出了林下经济。2011年10月10日,经过会前多次到广西的调研,时任全国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上正式提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广西钦廉林场是发展林下经济的排头兵。2008年,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提出桉树下不长草的疑问,开启了钦廉试行林下种草的序幕。此后,钦廉林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营经济的基础,从林下种草开始,到牛羊养殖,再到生物肥料,逐步形成了林下种草―草喂牛羊―沼液种草的有机、立体、循环经济模式。
1.2钦廉模式的内涵钦廉模式的内容在于利用林下空间,实现林下种草、草喂牛羊、沼液种草的林业循环,形式是“公司+基地+合作社+林户、林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真正成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民生农业。
1.3钦廉模式的意义钦廉模式林下种草,改变了速生桉下不长草的传统、错误观念;带动辐射林农和农村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它多种树而不砍树,创造良好的林业环境,以绿色、环保、生态、循环、低碳为依据,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
2钦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做法
2.1把林下绿色空间当新型财富资源来做钦廉林下经济将林间间隙土地、林荫、森林小气候等资源种草,将其当做新型的要素资源、资产资源、资本资源来开发、利用、运营,不仅丰富了森林景观,增强了林地保持水土的效用,而且将林下资源切实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财富,真正做到了“既要青山绿山,也要金山银山”。
2.2把林下绿色经济当新型产业体系来做钦廉林下经济,林下种草、草料加工配送、草喂牛羊、粪便做有机生态肥、沼液种草、牛羊产品转销市场的林业循环模式,真正将森林环境下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当做新型的农工商贸服产业来开拓、延伸、建设,构建了一个现代多功能复合产业体系。
2.3把林下绿色基地当新型产业园区来做钦廉林下经济模式将林区土地整合规划,统一配套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立种养集中区,建设特色功能园,把森林环境下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贸业等功能集中区,当做新型的现代产业园区来开发、建设、运作。
2.4把林下绿色产品当新型市场品牌来做钦廉林下经济产品,经过标准检测、检验检疫、品牌认证,通过统一加工配送,建立专业市场销售,真正做到绿色安全无污染,紧跟新时代人们对食品安全高要求的潮流,真正做到高品质、高生活。以此将森林环境下生产的绿色、环保、生态、卫生、安全的食品,当做顺应人们消费观念提升、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载体来做。
2.5把林下绿色经营当新型发展方式来做钦廉林下经济模式整个产业链实现资源的绝对利用,真正践行“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理念,是一种环保无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它把森林环境下的生产经营,变成绿色、环保、低碳、生态、清洁、循环的生产经营,当作了转变经济发展、建设美丽广西的新路径来做。
2.6把林下绿色管理当新型制度变革来做钦廉林下经济模式发展过程中,公司仅做承包、示范,经过市场检验之后再鼓励和带动职工大力发展,将最终利益归属职工,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人文经营、民生管理,把森林环境下的生产政策、经营制度、管理机制,当作现代林业的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来做。
3钦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运行特点
3.1资源化钦廉林下经济利用林间间隙土地、林荫等原来从未开发的资源进行再利用,将牛羊粪便通过微生物处理做成有机肥料,实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改变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传统,真正做到了资源化发展。
3.2产业化钦廉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国有林场的龙头带动,对林业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林业产业化经营方式。
3.3集约化钦廉林下经济整合林区土地,将森林环境下的种、养、加工等功能集中区作为特色功能园区来开发,增加了生产要素的含量,提高要素投入的集中度;通过总公司+分公司+基地+专业市场的形式,实行规模化经营。通过这种集约化经营方式,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整合效益。
3.4品牌化钦廉模式的林下经济产品经过标准检测、检验检疫,目前已形成钦冠品牌,通过绿色、环保、安全、无污染的产品形象将其与其他非林下经济产品区别开来,达到了市场突出和市场区别的品牌化作用。
4钦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经验启示
4.1理念先行广西钦廉林场在林改实行以来即开始探索如何利用林下空间增强自身发展,再借民众对由桉树下不长草发出疑问的契机,提出不砍树也致富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并将其作为生态文明的基础加以建设,真正做到理念先行。
4.2模式引导广西钦廉林场通过对林草、林畜、林菇、林蜂等不同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形成了林下种草―草喂牛羊―沼液种草的立体循环模式。在该模式的引导下,逐步发展完善成为钦廉林下经济的发展路径。
4.3主业带动钦廉林下经济产业链以种草为基础,以养殖为主业,以生态肥料加工为后续,通过养殖的发展,带动林下种草和有机肥的生产,而动物产品则实现品牌化经营销售。
4.4立体推进钦廉林下经济首先利用林下空间,实现立体经营;其次对大森林环境下的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交叉发展;再次通过总公司、分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的形式,步步推进,层层发展。
4.5综合发展钦廉林下经济模式不只是林场种树的单一发展,而是林下种植、养殖、加工多向发展;也不是只停留在生产阶段,而是生产、加工、储运、市场层层推进,真正实现了农工商贸服一体化、综合化发展。
4.6推广价值钦廉林下经济模式由林场牵头组建公司,公司做承包和示范,经过市场检验之后再鼓励和带动职工大力发展,将最终利益归属职工。在全区林场范围推广钦廉模式,首先有利于确定林下经济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其次,依靠林场强大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加快林下经济产品市场和流通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利于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林场发展经过市场检验之后,在全区各地推广钦廉模式有助于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实现林下经济产值和农民林业综合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利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全区实现绿色增长,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余玉珠,顾克潇,李杰霞.钦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初探及举措[j].中国林副特产,2012(4):101-102.
[2]程亮,胡礼伟,余玉珠.钦廉林场谱写林下经济新篇章―林一草一牧一沼循环发展模式的有益实践[j].中国林业,2012(24).
[3]韦荣华.钦廉林场:循环的财富[j].当代广西,2013(20).
(责编:徐焕斗)
第二篇: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探讨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探讨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探讨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及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要求;模式
所谓的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将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发展于此的经济作业,其中包括了林下、林中以及林上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可以缩短林业经济周期,保护生态的稳定与安全,提高林业经济附加值,从近年来各国有林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林下经济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1广东省国有林场基本情况
广东省共有国有林场188个,分布在21个市、84个县、经营拥有的总经营面积73.9万hm2,林地面积60.7万亩,约占全省林地面积的7%;在有林地面积中生态林面积占51%,商品林面积49%。2008年底统计:林蓄积量合计约3384m3,占全省森林资源总量的8%。在职职工1.5万人,全省林场资产总约35.5亿元。201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到2015年,全省发展林下经济面积在186.7万hm2以上,林下经济产值在450亿元以上。
2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
2.1单一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综合效益较为低下
如今省内部分国有林场中,现有的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林区的发展,旧模式导致林业资源被浪费,使得林区经济的综合效益相对较低。在国有林场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延续过去造林伐木传统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大量的林地资源未被综合有效地利用,经济效益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林区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充分的提高,而且对生态平衡发展具有破坏性的危害,直接导致林区的林业资源逐渐枯竭,林区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效益形成对立矛盾的态势。
2.2实现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多元化的林下经济是转变国有林场的林业经济增长模式,促进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国有林场探索出一条以林业为主,林下养殖、种植、森林旅游综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以充分地利用林区丰富的林地资源及广阔的林地空间来提高林区整体的资源利用率和经济产出效率。将单一的林区经济发展模式拓展为综合利用林区多层空间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林下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科学发展国有林区的经济。同时,多元化的林下经济发展可以使得林区的职工通过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在相对短时间内获得经济收益,以避免由于林木收益周期较长所带来的急功近利破坏生态的问题。整合林区的整条林业产业链,实现既能在短期内获得收益,又能在长期保护生态维护树林,长期与短期协调发展,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整个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2.3节约型林场及环境友好型林场的要求
充分利用林场内的各种资源,实施多元化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林场节约林业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林场和环境友好型林场的要求。发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以及森林旅游,既可以扩增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强化水土的保持能力和水源的涵养能力,为林区的生态平衡打下水源基础。同时,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将牲畜从室内养殖转移到林间放养或圈养,既可以提高牲畜的品种质量,减少病菌传染的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还可以使林区的整个生态系统更为一体化,生物资源的循环更合理,以促进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成。
3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是指依靠林地资源,以科技为技术支持,合理选择适宜林下生长的菌类及微生物、动物、植物的物种,并施以系统化地种植养殖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既实现林地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又在农业、林业、牧业三方面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最终实现整个生态圈的平衡稳定可持续的循环发展。
国有林场是宝贵的优质资源之一,森林资源和辽阔的林地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探索出多种高效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如林下种植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森林旅游模式等,为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3.1林下种植
国有林场拥有极其丰富的林下资源可供发展种植业。可供考虑的发展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4.1.1林+花模式
即在林下大批量种植各类耐阴的观赏类植物和花卉。
4.1.2林+菜模式
即在林下种植喜阴的经济作物。
4.1.3林+药模式
即在林下培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或其他作物。
4.1.4林+菌模式
即在林下种植各类菌菇类。
在连山壮族瑶自治县,许多乡镇在山上的枫树林下便会长出一朵朵天然的灵芝,因其具有促进和调整免疫功能、抗自由基、抗神经衰弱、治疗高血压、治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抗过敏作用等功效,药理价值极高。在各地区市场需求都很旺盛,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经济收益可观,可作为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模式的首选之一。近年来,该县以“林+菌”模式作为该山区乡镇农民主要的致富创收项目进行推广,并对灵芝种的林区施以各项全面的生态保护措施,有效保障林下的生长环境以适合灵芝的生长。
3.2林下养殖
除了林下种植的模式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国有林场林下广阔的空间发展进行多层次立体的养殖。可供考虑的发展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3.2.1林+蜂模式
即利用林下的空间放养适合的蜜蜂品种以发展养蜂业。
3.2.2林+畜模式
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猪牛羊兔等各个品种的家畜。广东省连山林场部分职工在林中放养东山羊,收入十分可观。
3.2.3林+禽模式
即在林下畜养鸡鸭鸟鹅等各种禽类。
3.3森林旅游
在发展林下种植及林下养殖之外,发展林下旅游业也是国有林场发展经济的高效模式之一。利用该省优越的地理环境,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极佳的生态环境,在合理地开发规划下,发展以纯天然的森林景观为主,以周边天然林下资源的产品为辅的旅游业。具体而言,可开发森林氧吧、疗养康复、休闲度假等各类功能的森林旅游开发区。近年来,广东省已先后开发并建成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森林旅游正逐步成为国有林场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省乳阳林来局和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合作建设合同》,该公司将在5年内投资5.5,建设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能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开辟林家增收渠道,提高林地使用率,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通过利用林下经济产业各项产品资源,从加工到流通销售将其打造成一条经济产业链,进一步使林下经济的发展高效化,形成国有林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杨馥宁,周水金.江西国有林场发展森林旅游业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04).
[2]蒋叔介,张启俊.分类经营管理发展森林旅游[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02).
第三篇:韩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启示韩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其启示
摘要
当代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和最大的产业。旅游业发展之快,产业带动力之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进入90年代,国际旅游业伴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在亚太地区掀起热潮。韩国在亚洲是旅游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从6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韩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本论文具体分析韩国旅游业的发展,并从中吸收宝贵的经验。论文有五个部分构成:
一、前言;
二、韩国旅游业发展的历程;
三、韩国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四、韩国旅游产业发展对我国旅游业的启示;
五、结语。
关键词:韩国旅游业;发展经验;启示
一、前言
自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交以来,韩国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入境客源国之一,而中国也成为韩国主要的旅游客源国。韩国作为一个与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国家,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吸引着国际游客,力争成为亚洲旅游中心国家。近几十年来,韩国由一个旅游资源不甚丰富,国土面积仅9万多平方公里,过去旅游知名度不高,旅游的软硬件设施也较落后的国家,到如今旅游接待海外游客数量近600万人次,韩国的旅游观光业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二、战后韩国旅游业发展的历程
2.1第一阶段:旅游基础设施扩充期(20世纪60年代)
韩国对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2年成立全国旅游公司,标志着韩国国际旅游业已开始成为韩国的一种产业而起着重大的作用。政府确定了促进入境观光产业的政策,切实发展了与旅游业有密切关系的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韩国的旅游环境。
2.2第二阶段:国际旅游振兴期(20世纪70年代)
70年代,政府将旅游业确定为国家战略产业之一,期间先后加入了世界旅游组织和太平洋地区旅游协会,加强了旅游业领域国际合作的基础。70年代是韩国旅游业发展较迅速的十年,1978年接待国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国际旅游业初具规模。
2.3第三阶段:国民旅游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
80年代起,政府把旅游业定为21世纪的“出口产业”,提出了吸引六名外国旅游者就等同于出口一辆小轿车的口号,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2.4第四阶段:国际国内观光均衡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
90年代,韩国政府进一步制订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把旅游业发展推上新台阶。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金大中政府制定了发展经济的战略转移及各种开发旅游业的优惠政策,刺激了旅游业的发展。
2.5第五阶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上世纪末至今)
进入21世纪,韩国政府在宏观上将文化旅游产业定为国家关键的战略产业之一;微观上,韩国政府制定了旅游资源长期开发计划,并且提出利用“韩流效应”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韩国政府正在努力提高韩国旅游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使之尽快进入全球化的轨道。
三、韩国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韩国终于成为国际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就其主要经验作如下分析:
3.1、把科技、文化对旅游的促进作用发挥到极。
3.1.
1、利用“韩流”效应带动旅游业发展。
韩国旅游开创了一个新的营销模式。依靠上游产业链条中的电影、电视产品在全球形成的吸引力,根据影视情节包装推广韩国各个地区的景点。由于具有数年的操作经验,韩国旅游局和业界各方已形成了一个成熟的运作系统,能够使一个影视旅游景点在启动、发展、成熟各个阶段都取得成功,并且经久不衰。
3.1.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五)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法规标准,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即将出台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推进高效节能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先进发电设备等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主要用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严肃查处违规乱上项目、对高耗能企业实行电价优惠、严重浪费能源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
(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继续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新闻媒体要定期公布各地方节能减排进展和能耗情况,报道先进经验,曝光反面典型,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总之,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政府主要领导、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对本地区、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强化行政问责,对节能目标完成好的要给予奖励,未完成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责任,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分。同时还要严防弄虚作假,对任何地方和企业,一经发现数据造假、做表面文章,都要坚决严肃处理,确保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