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劳务经济发展调查
一、特色劳务经济发展情况
作为龙江重要的国家一类对俄陆路口岸,**县辖6镇102个村,农业人口10.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富余劳动力3.5万人;耕地面积73.3万亩,人均7.26亩。近年来,通过境内外互动,转移、中转、吸纳并举,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04年共转移3.38万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6.8%,其中,就地转移2.46万人,向境外及国内大中城市转移9200人,分别占转移总数的73%和27%。具体呈现以下趋向和特点。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转变。充分发挥口岸中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先后在俄十月区、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建成16处以轻工产品、果菜、粮食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有17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此从事境外营销,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积极推进跨国投资,目前边贸企业已在境外创办各类实体52家,其中加工型38家,投资额达2.97亿元,涉及轻工产品、木材加工及金属冶炼、装璜建筑等领域,承载农村劳动力近千人。扩大对俄农业科技合作,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劳务人员2000多人,收入近2000万元。2004年,向俄、韩、日等地转移县内劳动力4300人,占转移总数的13%。
2、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做精做强县域经济,广辟转移渠道。围绕壮大口岸进出口加工业,深入实施“落地生根”工程,累计投资1.26亿元,兴建对俄进出口加工、绥阳进口锯材加工及华宇工业园区,已承载企业37户,26户建成投产,华海木业、宁城渔业、顺风松仁加工厂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投产,安置农民进城务工1700多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培养产值超百万元、就业超百人的乡企45户,安置农村劳动力2400余人;绥阳镇创办木材加工企业28户、黑木耳加工企业15家,安置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加速发育农村第三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到小城镇经商、务工,**镇依托城郊优势,常年从事餐饮、运输各业农民4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50%以上;绥阳镇投资18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发展“能人”经济,县内及境外已有4000多名经纪人脱离土地,常年或季节性从事农产品贩销。
3、转移方式由输出向吸纳转变。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发展袋栽木耳2.4亿袋,耳农7000余户,年产量达万吨;建成果树、蔬菜生产基地18.5万亩,年产鲜品17万吨,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和沿边较大的出口果菜生产集散地。黑木耳、出口果菜、特色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兴起,对本地和外埠农民产生了强劲的吸纳力。据不完全统计,4大农业主导产业年以“离土不离村”方式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吸纳穆棱、林口等周边县(市)民工1000多人。绥阳镇绥西村218户农民,今年发展袋栽木耳1200万袋,冬春两季户均雇佣附近农村劳动力4人,全村年劳务费支出达到80多万元。启动建设以加工为主的中俄**——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商品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完工,仅建筑一项就吸纳外地民工2000余人。走出国门创建吸纳基地,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兴建劳务点300多个,面积达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其中外地民工达2500多人,来源多为吉林、山东及本省齐齐哈尔、龙江、海伦、巴彦、兰溪、绥化、呼兰等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吉信工贸集团分别与温州达芙妮、盛宏达鞋业合作,投资3000万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兴建11条鞋业生产线,日产皮鞋、旅游鞋4万双,仅此吸纳温州籍农民工400人,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
4、转移农民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转变。着眼提升转移农民素质,以县农广校
第二篇。劳务经济发展调查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化转移,是现代农业跃升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应循坦途。**县挟口岸之利,特色农业气候小成,劳务经济发展也自成特色,需予以疏理、探究和提升。为此,县委办调研室会同县农委等部门的同志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并形成报告。
一、特色劳务经济发展情况
作为龙江重要的国家一类对俄陆路口岸,**县辖6镇102个村,农业人口10.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富余劳动力3.5万人;耕地面积73.3万亩,人均7.26亩。近年来,通过境内外互动,转移、中转、吸纳并举,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04年共转移3.38万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6.8%,其中,就地转移2.46万人,向境外及国内大中城市转移9200人,分别占转移总数的73%和27%。具体呈现以下趋向和特点。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转变。充分发挥口岸中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先后在俄十月区、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建成16处以轻工产品、果菜、粮食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有17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此从事境外营销,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积极推进跨国投资,目前边贸企业已在境外创办各类实体52家,其中加工型38家,投资额达2.97亿元,涉及轻工产品、木材加工及金属冶炼、装璜建筑等领域,承载农村劳动力近千人。扩大对俄农业科技合作,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劳务人员2000多人,收入近2000万元。2004年,向俄、韩、日等地转移县内劳动力4300人,占转移总数的13%。
2、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做精做强县域经济,广辟转移渠道。围绕壮大口岸进出口加工业,深入实施“落地生根”工程,累计投资1.26亿元,兴建对俄进出口加工、绥阳进口锯材加工及华宇工业园区,已承载企业37户,26户建成投产,华海木业、宁城渔业、顺风松仁加工厂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投产,安置农民进城务工1700多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培养产值超百万元、就业超百人的乡企45户,安置农村劳动力2400余人;绥阳镇创办木材加工企业28户、黑木耳加工企业15家,安置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加速发育农村第三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到小城镇经商、务工,**镇依托城郊优势,常年从事餐饮、运输各业农民4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50%以上;绥阳镇投资18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发展“能人”经济,县内及境外已有4000多名经纪人脱离土地,常年或季节性从事农产品贩销。
3、转移方式由输出向吸纳转变。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发展袋栽木耳2.4亿袋,耳农7000余户,年产量达万吨;建成果树、蔬菜生产基地18.5万亩,年产鲜品17万吨,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和沿边较大的出口果菜生产集散地。黑木耳、出口果菜、特色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兴起,对本地和外埠农民产生了强劲的吸纳力。据不完全统计,4大农业主导产业年以“离土不离村”方式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吸纳穆棱、林口等周边县(市)民工1000多人。绥阳镇绥西村218户农民,今年发展袋栽木耳1200万袋,冬春两季户均雇佣附近农村劳动力4人,全村年劳务费支出达到80多万元。启动建设以加工为主的中俄**——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商品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完工,仅建筑一项就吸纳外地民工2000余人。走出国门创建吸纳基地,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兴建劳务点300多个,面积达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其中外地民工达2500多人,来源多为吉林、山东及本省齐齐哈尔、龙江、海伦、巴彦、兰溪、绥化、呼兰等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吉信工贸集团分别与温州达芙妮、盛宏达鞋业合作,投资3000万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兴建11条鞋业生产线,日产皮鞋、旅游鞋4万双,仅此吸纳温州籍农民工400人,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
4、转移农民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转变。着眼提升转移农民素质,以县农广校为中心,利用县职教中心、劳动培训中心、农技推广中心、农机驾校的师资和设施,对农村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和进城打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协调县内26户企业与各镇签订550余份用工协议,举办黑木耳栽培、木工、电工、土木工程、俄语等专业培训班53期,受培训人员1.17万人次,占农村剩余劳动力76%。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劳动法》、《合同法》、安全知识、境外风俗、礼仪常识及专业技能培训,为打造外向型劳动力品牌奠定了基础。一批转移出去的高素质农民逐步从操作层步入管理层,由受雇于人变为雇人务工的经理人。俄十月区200多个中国劳务点中,90%以上的承包人都为**本地农民,建成俄罗斯最具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产品全部直销俄市场,投入产出比1∶2,每人年净收入50万元。大肚川镇胜利村农民赵彦铭投入100万元,在十月区、西伯利亚承包菜田500亩,雇佣国内民工50余人,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5、组织形式由无序向有序转变。成立劳动力转移领导机构,确定镇村专人管理,对农村劳动力全部登记造册。加强埠外劳务市场对接,组织参加海林劳动力转移洽谈会,召开有60余个企业、800个民工参加的劳务供求洽淡会,安排劳动力600余人,占总数75%。三岔口镇泡子沿村组织村民与俄十月区星火公司签定300公顷土地承包合同,两批派出驾驶员、农业指导员98人,月工资1300~1500元;分别与华宇集团
第三篇。劳务经济发展调查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化转移,是现代农业跃升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应循坦途。**县挟口岸之利,特色农业气候小成,劳务经济发展也自成特色,需予以疏理、探究和提升。为此,县委办调研室会同县农委等部门的同志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并形成报告。
一、特色劳务经济发展情况
作为龙江重要的国家一类对俄陆路口岸,**县辖6镇102个村
,农业人口10.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富余劳动力3.5万人;耕地面积73.3万亩,人均7.26亩。近年来,通过境内外互动,转移、中转、吸纳并举,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04年共转移3.38万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6.8,其中,就地转移2.46万人,向境外及国内大中城市转移9200人,分别占转移总数的73和27。具体呈现以下趋向和特点。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转变。充分发挥口岸中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先后在俄十月区、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建成16处以轻工产品、果菜、粮食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有17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此从事境外营销,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积极推进跨国投资,目前边贸企业已在境外创办各类实体52家,其中加工型38家,投资额达2.97亿元,涉及轻工产品、木材加工及金属冶炼、装璜建筑等领域,承载农村劳动力近千人。扩大对俄农业科技合作,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劳务人员2000多人,收入近2000万元。2004年,向俄、韩、日等地转移县内劳动力4300人,占转移总数的13。
2、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做精做强县域经济,广辟转移渠道。围绕壮大口岸进出口加工业,深入实施“落地生根”工程,累计投资1.26亿元,兴建对俄进出口加工、绥阳进口锯材加工及华宇工业园区,已承载企业37户,26户建成投产,华海木业、宁城渔业、顺风松仁加工厂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投产,安置农民进城务工1700多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培养产值超百万元、就业超百人的乡企45户,安置农村劳动力2400余人;绥阳镇创办木材加工企业28户、黑木耳加工企业15家,安置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加速发育农村第三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到小城镇经商、务工,**镇依托城郊优势,常年从事餐饮、运输各业农民4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50以上;绥阳镇投资18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发展“能人”经济,县内及境外已有4000多名经纪人脱离土地,常年或季节性从事农产品贩销。
3、转移方式由输出向吸纳转变。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发展袋栽木耳2.4亿袋,耳农7000余户,年产量达万吨;建成果树、蔬菜生产基地18.5万亩,年产鲜品17万吨,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和沿边较大的出口果菜生产集散地。黑木耳、出口果菜、特色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兴起,对本地和外埠农民产生了强劲的吸纳力。据不完全统计,4大农业主导产业年以“离土不离村”方式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吸纳穆棱、林口等周边县(市)民工1000多人。绥阳镇绥西村218户农民,今年发展袋栽木耳1200万袋,冬春两季户均雇佣附近农村劳动力4人,全村年劳务费支出达到80多万元。启动建设以加工为主的中俄**——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商品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完工,仅建筑一项就吸纳外地民工2000余人。走出国门创建吸纳基地,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兴建劳务点300多个,面积达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其中外地民工达2500多人,来源多为吉林、山东及本省齐齐哈尔、龙江、海伦、巴彦、兰溪、绥化、呼兰等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吉信工贸集团分别与温州达芙妮、盛宏达鞋业合作,投资3000万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兴建11条鞋业生产线,日产皮鞋、旅游鞋4万双,仅此吸纳温州籍农民工400人,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
4、转移农民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转变。着眼提升转移农民素质,以县农广校为中心,利用县职教中心、劳动培训中心、农技推广中心、农机驾校的师资和设施,对农村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和进城打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协调县内26户企业与各镇签订550余份用工协议,举办黑木耳栽培、木工、电工、土木工程、俄语等专业培训班53期,受培训人员1.17万人次,占农村剩余劳动力76。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劳动法》、《合同法》、安全知识、境外风俗、礼仪常识及专业技能培训,为打造外向型劳动力品牌奠定了基础。一批转移出去的高素质农民逐步从操作层步入管理层,由受雇于人变为雇人务工的经理人。俄十月区200多个中国劳务点中,90以上的
第四篇:县域劳务经济发展调查**县特色劳务经济发展调查县委办、县农委联合调研组2005年2月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化转移,是现代农业跃升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应循坦途。**县挟口岸之利,特色农业气候小成,劳务经济发展也自成特色,需予以疏理、探究和提升。为此,县委办调研室会同县农委等部门的同志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并形成报告。
一、特色劳务经济发展情况作为龙江重要的国家一类对俄陆路口岸,**县辖6镇102个村,农业人口10.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富余劳动力3.5万人;耕地面积73.3万亩,人均7.26亩。近年来,通过境内外互动,转移、中转、吸纳并举,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04年共转移3.38万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6.8%,其中,就地转移2.46万人,向境外及国内大中城市转移9200人,分别占转移总数的73%和27%。具体呈现以下趋向和特点。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转变。充分发挥口岸中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先后在俄十月区、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建成16处以轻工产品、果菜、粮食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有17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此从事境外营销,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积极推进跨国投资,目前边贸企业已在境外创办各类实体52家,其中加工型38家,投资额达2.97亿元,涉及轻工产品、木材加工及金属冶炼、装璜建筑等领域,承载农村劳动力近千人。扩大对俄农业科技合作,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劳务人员2000多人,收入近2000万元。2004年,向俄、韩、日等地转移县内劳动力4300人,占转移总数的13%。
2、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做精做强县域经济,广辟转移渠道。围绕壮大口岸进出口加工业,深入实施“落地生根”工程,累计投资1.26亿元,兴建对俄进出口加工、绥阳进口锯材加工及华宇工业园区,已承载企业37户,26户建成投产,华海木业、宁城渔业、顺风松仁加工厂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投产,安置农民进城务工1700多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培养产值超百万元、就业超百人的乡企45户,安置农村劳动力2400余人;绥阳镇创办木材加工企业28户、黑木耳加工企业15家,安置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加速发育农村第三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到小城镇经商、务工,**镇依托城郊优势,常年从事餐饮、运输各业农民4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50%以上;绥阳镇投资18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发展“能人”经济,县内及境外已有4000多名经纪人脱离土地,常年或季节性从事农产品贩销。
3、转移方式由输出向吸纳转变。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发展袋栽木耳2.4亿袋,耳农7000余户,年产量达万吨;建成果树、蔬菜生产基地18.5万亩,年产鲜品17万吨,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和沿边较大的出口果菜生产集散地。黑木耳、出口果菜、特色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兴起,对本地和外埠农民产生了强劲的吸纳力。据不完全统计,4大农业主导产业年以“离土不离村”方式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吸纳穆棱、林口等周边县(市)民工1000多人。绥阳镇绥西村218户农民,今年发展袋栽木耳1200万袋,冬春两季户均雇佣附近农村劳动力4人,全村年劳务费支出达到80多万元。启动建设以加工为主的中俄**——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商品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完工,仅建筑一项就吸纳外地民工2000余人。走出国门创建吸纳基地,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兴建劳务点300多个,面积达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其中外地民工达2500多人,来源多为吉林、山东及本省齐齐哈尔、龙江、海伦、巴彦、兰溪、绥化、呼兰等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吉信工贸集团分别与温州达芙妮、盛宏达鞋业合作,投资3000万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兴建11条鞋业生产线,日产皮鞋、旅游鞋4万双,仅此吸纳温州籍农民工400人,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
4、转移农民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转变。着眼提升转移农民素质,以县农广校为中心,利用县职教中心、劳动培训中心、农技推广中心、农机驾校的师资和设施,对农村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和进城打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协调县内26户企业与各镇签订550余份用工协议,举办黑木耳栽培、木工、电工、土木工程、俄语等专业培训班53期,受培训人员1.17万人次,占农村剩余劳动力76%。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劳动法》、《合同法》、安全知识、境外风俗、礼仪常识及专业技能培训,为打造外向型劳动力品牌奠定了基础。一批转移出去的高素质农民逐步从操作层步入管理层,由受雇于人变为雇人务工的经理人。俄十月区200多个中国劳务点中,90%以上的承包人都为**本地农民,建成俄罗斯最具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产品全部直销俄市场,投入产出比1∶2,每人年净收入50万元。大肚川镇胜利村农民赵彦铭投入100万元,在十月区、西伯利亚承包菜田500亩,雇佣国内民工50余人,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5、组织形式由无序向有序转变。成立劳动力转移领导机构,确定镇村专人管理,对农村劳动力全部登记造册。加强埠外劳务市场对接,组织参加海林劳动力转移洽谈会,召开有60余个企业、800个民工参加的劳务供求洽淡会,安排劳动力600余人,占总数75%。三岔口镇泡子沿村组织村民与俄十月区星火公司签定300公顷土地承包合同,两批派出驾驶员、农业指导员98人,月工资1300~1500元;分别与华宇集团、宁城渔业、绿林牧野养貂公司及建筑企业多方联系,转移劳
动力600余人,占全村劳动力6成以上,人均月工资1000元~2200元,仅此一项年可增纯收入100万元,人均增收430元。高安村发挥亲缘优势,主攻对韩劳务输出,村委会为出国农民统一办理各种手续,全村500名劳动力已赴韩350多人,年纯收入高达400多万元。制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意见、方案及考核办法,放宽户籍管理,为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办理城镇户口;对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给予政策、资金扶持,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小额贷款,三岔口镇2004年落实农贷资金2010万元,其中劳务输出专项资金达320万元,占总额16%。
二、主要成效及影响
1、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2004年,实现劳动力转移收入1.56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2.7%,占全年人均纯收入30%以上,劳务收入成为许多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一些镇村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带活一方”的可喜局面。三岔口镇4个朝鲜族村60%的劳动力长期在俄、韩、日从事跨国劳务,今年该镇又通过边贸公司向俄输出劳动力500余人,人均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依托能人带动向韩国输出劳动力400多人、向日本输出10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5~15万元。高安村农民权仁培在俄罗斯承包了120亩菜田和5000平方米棚室,带动本村80余名农民到境外出劳务,年收入达130万元;当地农民金吉男承包了赴俄务农村民留下的200亩土地,发展绿色水稻种植,年收入近10万元,实现了境外土地开发和村域资源利用的良性互动,今年该村人均收入高达2万多元,成为依靠境外输出致富的新亮点。
2、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全县4.3万亩耕地流转,有效盘活了农村人力资源,推动了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地产优势农产品的专业、规模、区域化生产。将已转移农民弃耕的土地及山场、水面、滩涂,及时进行转、卖、租,一批专业村、种养大户脱颖而出,带动发展黑木耳、烤烟、果菜、优质米、特色养殖等生产基地30.5万亩,其中绿色食品13.5万亩;木耳专业村发展到98个,占行政村总数96%,辐射农户1.5万户,吸纳农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其中绥阳镇绥西、三道河子和大肚川镇石门子村黑木耳示范区摆放规模分别达到1200、1500、1600万袋,纯收入实现116
2、1329和2080万元。三岔口镇幸福村农民王会仁,通过合理流转土地,从45户外出农户手中承包了330亩土地种植圆葱,总产达1300吨,纯收入超过50万元。
3、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依托的小城镇发展体系初步形成,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在城镇有了稳定职业,并购房落户,去年以来已有1900名农民变“市民”,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入城安家置业。部分外出打工者致富不忘家乡,纷纷返乡回城投资创业,又反哺了“打工经济”发展。进城、返乡农民共同构成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主体,助推了城镇第三产业及公益事业发展。三岔口镇农民金圣范赴韩务工多年,回乡后投资20多万元建起一流的韩式餐馆,雇工20多人,带动全镇发展餐饮服务业170余家。绥阳镇红旗村农民董玉臣通过打工完成原始积累,现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木材加工厂,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56人、下岗职工15人,吸纳周边县(市)民工31人。**镇大城子村民毕希铭打工致富后不忘乡亲,多方筹措资金48万元修建长642米的便民路,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行路难问题,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高票当选为村主任。
三、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一是受传统观念束缚和旧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农民不会转移、不懂转移和不想转移现象仍普遍存在;受域内黑木耳等特色、高效产业快速崛起的吸引,一些农民产生小富即安、看家守业等狭隘思想,不考虑潜在的发展,不愿离土创业,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甚至回流,给资源合理利用、调精做强产业增添了压力。二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脑力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农民还占少数,近90%的农村劳动力均为初中以下文化,接受过技术培训的也较少,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市场意识,转移出来后大多只能从事苦、脏、累的工作,更难向新兴产业转移,制约了就业结构调整,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也往往处于劣势。三是除对外输出劳务趋于有序外,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仍较低,大多还处在自发、无序状态,主要途径限于“亲靠亲”、“邻帮邻”,制约了劳务经济的深层次发展;一些中介组织运行不规范,存在着信息不准、管理不细,重利益、轻服务,影响农民合法权益等现象。四是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下岗职工有所增多,导致城镇对农民工的容纳能力没能有效提升,甚至出现“吐纳”现象,阻碍了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具体操作部门受职能、权限等掣肘,仍限于抓引导、拢情况、报数字,综合管理、协调力度不够。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4、实施城镇拉动战略,为转移提供广阔空间。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落实“小城镇,大战略”,加速发展一批产业密集、商贸发达、承载力强的精品小城镇,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以铁路建设、园区扩张为契机,拉大城市框架,扩展中心城区;坚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建设城郊型、工贸型、商业型、资源利用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聚集商机、物流和人气,缩小城乡差别,进而加速实现全面城镇化,降低外向转移成本,消化吸收富余农民。注重小城镇建设同
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鼓励村办企业、乡镇企业和民营资本逐步向中心镇(区)集中,释放产业聚集和扩散效应,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农民离土进城、务工经商,成为新一代的城市居民;推动闲余土地向种养能手及大户合理、规范流转,促进以适度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农庄经济”快速发展。深化城镇户籍、土地使用、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体制,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加速“农民变市民”创造条件。
5、积极强化组织服务,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完善管理、服务、协调机构,对剩余劳动力技术特长登记造册,完善劳动力输出档案和待转移劳动力人才库,为劳务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基矗组建职业培训基地,开展职业、电视、函授等多样化继续教育,利用实用技术流动学校、“三下乡”、科普等形式,使富余劳动力人人一专或一专多能,提升职业技能和创业本领。放开城乡就业市场,统一规则,全面覆盖,鼓励农村创办合法民办职介公司,全面激活农村劳动力市常完善食用菌、圆葱等民间协会,组建水果、反季节蔬菜、特色养殖等行业协会,成立境外劳务人员互助协会,沟通信息、互帮互惠。开拓中介渠道,在国外、国内发达地区设立办事处、联络处,及时了解反馈劳务市场动态和用工需求。加强组织调控,建立供求信息预测预报体系,减少转移盲目性。健全劳动法规和用工合同制度,提供法律援助和保护,维护打工者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外出人员承包地流转,照顾家庭成员生产生活,确保转得安心、干的开心。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提供税费减免、资金信贷、场地安排等优惠,解除户籍、子女教育、住房等后顾之忧,促其反哺家乡、造福乡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