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蔬菜产业 打造菜篮子工程
第一篇:做强蔬菜产业打造菜篮子工程做强蔬菜产业打造菜篮子工程
——蔬菜产业展露新星
庆符镇地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一直以来是农业大镇,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蔬菜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弱化,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大部分蔬菜通过长途贩运出现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鲜度问题、价格问题等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据悉,近年来,该镇努力打造菜篮子工程,把发展蔬菜产业做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主导产业来抓,探索出了一条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新途径。
庆符镇通过合理引导,抓规范,强平台,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去年由外地打工回家乡发展的何鸿斗成立高县百家蔬果专业合作社,利用自已的资金和掌握的技术,在政府的扶持下,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先后在二龙村建立了大棚蔬菜基地,黄桷村竹荪基地,百家村蔬菜基地,占地面积约一百五十亩,年产蔬菜约700余吨,为该镇菜篮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既稳定了蔬菜价格,降低了居民生活成本,又保证了蔬菜的新鲜度,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庆符镇实施“科普兴菜”战略,增强蔬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全镇新增蔬菜专业合作组织5家,新建二龙村标准化蔬菜示基地一个,基地拥有标准钢架大棚21个;新
建100亩百家蔬菜小拱棚设施栽培示范园一个。蔬菜专业合作社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要求,改进种植模式,重点推广了蔬菜黄板诱虫、频振杀虫灯和太阳能杀虫灯诱虫等物理防治虫害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在实现蔬菜增产、优质、抗病和高效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百家蔬果专业合作社现已申请无公害蔬菜标准认证,预计三年内将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规模达500亩。
第二篇:做强蔬菜产业壮大农业经济做强蔬菜产业壮大农业经济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近年来,我县严格按照“扶强龙头、扩大基地、提高质量、搞活流通、严格检测、优质服务”的发展思路,狠抓蔬菜产业建设,进一步促进了蔬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壮大了农业经济。200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8万亩,总产8700万公斤,产值82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20.15%;年蔬菜上市量6700万公斤,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70元。今年上半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21万亩,总产5700万公斤,产值5360万元。预计全年蔬菜种植面积6.8万亩,总产9000万公斤,产值8500万元;上市7800万公斤,农民人均蔬菜收入310元以上。
——狠抓基地建设,着力扩充蔬菜业总量。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我县地处湘黔渝三省市边区,地势呈三级台阶状,年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500毫米,无霜期280天,日照时间1220小时,发展蔬菜产业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十分优越。我们按照不同的地域、气候和种植习惯,把全县划分为低、中、高三大片区,对全县的蔬菜产业布局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在花垣镇、团结镇等城郊低海拔地区以及龙潭镇、道二乡等中间地区发展早春蔬菜,在吉卫镇、排吾乡等高寒山区发展反季节蔬菜,用不同的海拔错开季节,提高蔬菜售价,保证农民增收。二是政策引导,大力推进产业开发。县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蔬菜基地建设的决定》、《关于建立“蔬菜基地县”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在种子、化肥、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蔬菜种植户实行优惠,使全县上下形成了“小菜不小、‘钱’景广阔”的共识,提高了菜农种菜的积极性。三是大户带动,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自2003年以来,我县主动顺应蔬菜产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大胆鼓励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向大户集中,全面整合和优化配置蔬菜产业资源,大力发展蔬菜大户经济。目前,建成各类无公害蔬菜基地13个,各类蔬菜示范基地12个,培育蔬菜种植大户38户,其中县城高科技蔬菜大棚示范基地已成为全县菜农参观考察和技术培训的中心。此外,我县还积极探索产业建设与移民异地脱贫相结合的蔬菜开发模式,在县城基地内安置24户移民从事蔬菜种植,户年均收入2万元左右,解决了移民户的生产生活问题。
——突出线椒开发,精心打造蔬菜业特色品牌。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线椒开发作为推进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壮大蔬菜产业规模的重头戏来抓,逐步形成了蔬菜产业建设的新亮点。2004年,全县共完成线椒种植面积1.546万亩,涉及8个乡镇60个村5074户,年产值1600万元,户均收入3050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共种植线椒面积1.21万亩,涉及7个乡镇41个村7485户,预计产值1450万元以上,户均收入1940元以上。一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委召开书记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线椒产业开发,县长亲自担任线椒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和副县长经常深入基地查看线椒生产,并在人、财、物等方面实行倾斜。2004年,县财政投入线椒开发的专项拨款就达60万元,今年蔬菜产业投入110万元。二是实行奖励政策。印发《××县2005年线椒种植实施方案》,对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线椒种植户按每亩3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亩产1500公斤以上的按每亩50元进行奖励。三是实行订单生产。仅天隆酱菜加工厂就与7485户椒农签订线椒收购合同,合同收购面积1.5万亩,收购保护价为1.40元/公斤。目前该加工厂已在7个乡镇建立线椒生产基地5个。四是强化技术服务。分四大片区组建线椒产业支农服务队4个,指导椒农搞好育苗、定植、大田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并在××镇、××乡、××镇设立线椒种植示范园3个,举办培训班25期,受训椒农1.8万人次,发放《辣椒栽培技术》等资料5600份。
——发展加工营销,提高蔬菜业开发效益。发展加工营销大户和龙头企业是延伸蔬菜产业链条、提高蔬菜产业效益、促进蔬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由之路。围绕发展加工营销,做强蔬菜产业,我县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主要依托湘源公司、天隆酱菜加工厂等龙头企业,大力开展蔬菜产品的综合贮藏、保鲜、加工,为菜农拓展市场。仅天隆酱菜加工厂县财政就投入21万元扶持其购买加工设备,使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该厂已具备了加工蔬菜品种20多种、年加工产值100多万元的生产能力。二是组织民间队伍,形成规模加工。目前,我县共有各类零散加工户328户,年加工产值3940万元。仅城郊这一块,就有加工专业户71户,年加工产值1500万元以上。三是搞好供市场流通服务。近年来,我县通过向上争取、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先后新建和改建了金三角大市场、边贸市场、城关集贸市场,启动了县城商贸大厦、茶峒边城集贸市场等建设工程,提供摊位3800多个,保证了定点销售。同时,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培育年销售500吨以上的专业营销户68户,畅通了销售渠道。
——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扎实推进放心菜工程。一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省定标准选用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把好用药关。大力推广防虫网、遮阳网、频震式杀虫灯等物理防治措施,把好种植关。实行蔬菜基地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各乡镇蔬菜基地签订《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责任承诺书》20份,发放蔬菜生产禁用农药名单490份,把好责任关。积极申报省绿色无公害蔬菜产品产地认证,先后通过省认定面积1万亩。二是加大检测设备投入,建立蔬菜质量检测中心。我县先后投入38万元购买检测仪器,农残留、重金属等个类检测仪器设备齐全,于2002年进入基地检测。2003年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认证后新增市场检测
,配备工作人员4人。为适应市场需求,实现速度快、数据准的检测目标,我县今年又投入3万余元增购速测仪1台,检测一个样品只需5分钟左右,且可移动作业,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三是设立“放心菜”专营区。对蔬菜生产基地和经营摊位实行统一登记造册,与菜农同步建立肥药施用及采摘台帐,并在县城城关集贸市场、赛特超市设立“放心菜”专营区,确保群众食菜安全。对进入专营区的蔬菜必须注明产地、来源,经营户必须持有“放心菜”登记本并将购菜的品种、数量、摊位、姓名、时间等写在登记本上,凭蔬菜检测中心合格证才能上市销售。四是严格开展质量检测。检测中心技术人员坚持每周对基地、农贸市场和超市“放心菜”专营区进行3至4次抽样检测,并将检测结果通过县电视台滚动播出,让市民有选择性地购买蔬菜。仅今年上半年,全县就检测蔬菜品类11个573个样,样品合格率99%,蔬菜农残留超标率控制在0.9%。到目前为止,我县无一例食菜中毒事件发生。
——搞好协调服务,促进蔬菜产业良性发展。一是切实加强对蔬菜工作的领导。成立县蔬菜业开发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蔬菜、财政、开发办、以工代赈、信用联社等部门为成员,专门负责做好全县产业开发的各项重大决策以及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为蔬菜产业开发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搞好基地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县共投入370万元改善各基地设施,修建高标准水渠4800米,拉通基地公路2600米,修建高标准大棚1080个,着力扶持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三是完善政策措施。鼓励科技人才、社会能人、矿业老板积极投入蔬菜产业开发,创办各类蔬菜产业实体,壮大蔬菜经济。实行以奖代投,对已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和开发大户实行重奖,对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近年来,我县已重奖蔬菜产业开发大户5户,奖励金额5万元。四是组建协会组织。努力完善协会规章制度,提高协会运作和管理水平。举办科技培训班,提高会员科技水平。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类蔬菜协会组织7个,会员3200人。仅望城村蔬菜协会就有会员127人,种植面积1500多亩。
第三篇: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作者:王德凤
蔬菜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在老百姓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我和局里几位农技人员到潘湾乡梁山、望洲坪;陆城三江、驿马冲;松木坪徐家湾、金刚岭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的印象是:资源多多,困难多多,机会多多。笔者认为,做强蔬菜产业,是加速我市农业发展、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也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更是抑制通货膨胀,维护改革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一、我市蔬菜生产现状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菜地面积相对稳定。随着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尊重,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近10年蔬菜面积相对稳定在7万亩左右,总产在14万吨上下。今年全市蔬菜面积为7.1万亩,总产预计15万吨,全市人均蔬菜占有量约为750斤,已超过了粮食人均占有量。
第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目前我市蔬菜生产初步形成了沿江商品蔬菜生产区和山区延季商品蔬菜生产区两大板块。
沿江商品蔬菜生产区,主要包括陆城三江大棚蔬菜专业村、陆城太堡湖、驿马冲、尾笔、红花套镇杨家畈村、高坝洲湾市村等桔园间作生产区;枝城镇龙王台村、洋溪村农户分散种植区。到2011年,沿江商品蔬菜生产区面积约3000亩(其中大棚实际面积约400亩),总产1万吨左右,商品净菜约8000吨。山区延季蔬菜生产区,分布在潘家湾乡的梁山村、潘湾村以及聂河镇白家淌村,面积约1000亩,总产1500吨,商品净菜约1000吨,主要产品为辣椒和豆类以及少量特菜。
第三、种植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新型农民和阳光工程培训的推进,全市蔬菜
种植水平提高较快,尤其是专业蔬菜种植村的种植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主要表现在应用蔬菜最新科技成果、推进蔬菜无公害化生产,提高蔬菜生产质量和品质等方面。
第四、传统加工仍在进行。到2011年,全市蔬菜加工虽然没有较大的龙头企业,但小型加工企业、小作坊式的家庭小型蔬菜产品加工仍在进行,主要包括土老憨的野菜开发加工,聂家河部分农户的榨菜加工、陆城太堡湖一带的萝卜干加工等,通过加工,带动了当地蔬菜生产的发展。
第五、农民增收效果明显。蔬菜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我市继柑橘、茶叶、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种植业产业。2010年,全市蔬菜、食用菌、西甜瓜等产品产值达22606万元,占全市种植业总产值124171万元的18.2%,农民从蔬菜中人均收入807.35元;蔬菜主产区的人平纯收入达到4580元,成为促进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菜篮子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没有专用的生产基地,蔬菜自给率不高。从全年蔬菜消费的情况看,我市大部分靠外地调节供应,导致全市蔬菜价格偏高且不稳定。目前全市商品蔬菜生产总量约为1万吨,而全市城镇商品蔬菜年消费(15万人乘365斤)约为2.7万吨,全年蔬菜自给率为37%,蔬菜缺口1.7万吨。外地蔬菜的大量进入,形成了宜都菜比宜昌贵,宜昌菜比武汉贵的局面。
二是设施栽培比较落后。全市蔬菜大棚面积约400亩,主要集中在三江村,生产量约为1400吨,而全市春季蔬菜需要量约为7000余吨,还不包括农村人口消费和五峰、长阳、三线厂矿在宜都菜市场购进的数量。这样的状况导致春菜生产严重不足,春节过后的近3个月内,外地菜大量进入我市,春季蔬菜缺口为6500多吨。
三是大宗蔬菜产品过剩。在大宗产品中,根菜类、白菜类我市农村家家户户种植,面积已达到34000亩,占全市蔬菜面积的48%,总产量60784吨,占全市
蔬菜总产146163吨的41.6%。显而易见存在着生产过剩现象。相比之下,全市茄果生产面积只有4749亩,占全市蔬菜面积6.6%,总产5919吨,仅占全市蔬菜总产的4%,加之外地市场的调出,就更使茄果类蔬菜价格居高不下,产品供不应求。
四是蔬菜产业投资不足。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原因,我市对蔬菜产业投资有限,既无补贴,也无奖励,更无项目,致使蔬菜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蔬菜基地设施建设滞后,抗御风险能力差,一旦遇到较大自然灾害,蔬菜生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地损失,市场价格就会引起波动。
五是科学种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种类繁多,受气候因素制约程度大。目前除三江蔬菜专业村科技种菜水平较高外,其它地方都是用传统方法种菜。仅管有许多优良品种推广,但良法跟不上种子的推广步伐,出现了好品种没有好收成的现象;有的地方虽然建有设施大棚,却没有引起重视,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有的地方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蔬菜病虫害没有预防意识,到得了病以后,盲目用药,大量用药,不仅用药成本增加,还造成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六是蔬菜流通体制不完善。在市场这一块,我市除了丰店批发市场外,也有少量的蔬菜小贩,他们资金有限,贩运的数量也不大,这些二道商贩在蔬菜紧张季节层层加价,造成菜价偏高;在流通组织这一块,尽管全市有6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但作用发挥的不明显,还缺乏大批蔬菜产销经纪人和蔬菜专业合作组织。
三、对做强我市蔬菜产业的几点建议
宜都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6.7℃,≥10℃的有效积温4700-5300℃,作物积极生长期240多天,无霜期270天左右,日照时数1738.9小时,全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1300mm之间。我市的土壤共有7个类型,土质好,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
从地貌上看,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过渡带,海拔50到900多米,既有
平原,又有丘陵和山区。在平原地带,适合各类蔬菜生产,尤其是大棚蔬菜;在丘陵地带,特别适合粮菜型种植模式;在500-800米地带的山区,比较适合种植延季蔬菜中的茄果类。
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最适合蔬菜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做强宜都的蔬菜产业信心十足,为实现“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目标,特提出如下建议: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我市建成中等城市的规划,蔬菜产业发展必须与之配套,建议按15-20万城市人口的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类蔬菜品种的种植规模,把重点放在早菜和延季菜的生产上。
一是扩大早菜生产基地,确保春菜充足供应。按照15-20万城市人口消费,我市大棚早菜必须保证有2000个标准大棚(1000亩)生产基地。目前只有400亩,还需新建600亩,计1200个标准大棚。新建大棚早菜基地,必须在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土壤条件好的地方进行。根据我市地域现状,建议在松木坪徐家湾村规划1000亩早菜生产基地,分期建设500-800亩蔬菜大棚。
二是加强延季蔬菜基地建设。建设延季蔬菜基地是解决我市秋季蔬菜供应的有效途径,尤其可以解决茄果类短缺的矛盾。建议在潘湾乡梁山村、南冲村、潘家湾村,聂河镇白家淌村建设5000-10000亩延季蔬菜基地,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茄子、萝卜等市场畅销品种。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要依靠科技,引导大发展。农业部门要引导农民种植新品种,接受新技术,推广新模式。
四要市场促销,催化大发展。市场决定生产,效益促进发展。有关部门要利用我县农业部认定的2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8个无公害网蔬菜品种这个优势,加强市场运作,打出优质品牌,增强市场竞争,提高蔬菜效益,催化蔬菜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五要政府扶持,推进大发展。县政府要统筹农业开发、扶贫、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的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资,以此来强力推动蔬菜产业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