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单丛茶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
一、茶叶产业概况
潮州茶产业已形成规模,茶树良种率90.2%,至2011年全市茶园面积13.5万亩,产量1.2825吨。建成3个万亩茶叶生产基地,两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形成两个茶叶专业镇、100余个茶叶专业村,3家茶叶生产企业被列为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有5家企业11个茶叶产品获广东省和全国名牌产品认证和著名商标。有6家企业生产有机品牌产品。已制订《乌龙茶凤凰单丛茶》、《地理标志产品凤凰单丛茶》标准。2009年有部分茶企、茶农开始研制红茶,红茶的加工技术初步趋于成熟。全市茶产业不断走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有机茶生产、品牌营销、产业化经营。
二、单丛茶产业优势
1、产地优势。潮州地处韩江中下游,是广东东大门,濒临南海,气候温和,平均气温21.4℃,日照时数2117.4h,雨水充沛,年降雨量1685.8mm,土地肥沃,山地资源丰富,是发展茶叶的最适宜区域。是广东省茶叶生产历史产地,是广东省乌龙茶发祥地和最重要的产区,盛产名优茶,最具发展名茶生产的历史优势和地域优势。单丛茶是潮州市最具特色的农产品,是全国名茶之一,也是山区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列为国家茶叶出口商品基地。1995年潮州市茶叶主产区凤凰镇被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称号,1996年饶平县被授予“中国岭头单丛茶之乡”称号。
2、良种资源优势。经过茶叶科技工作者多年调查、筛选、利用、保护,现已筛选出较具价值的高香型单丛茶品种、品系80多个,拥有国家级茶树良种2个,省级良种5个。这些品种、品系含丰富的芳香物质,能生产出特殊自然花香或蜜韵。独具特色的品种资源,是潮州
单丛茶优化品种结构,打造品牌的优势和基础。
3、品质优势:单丛茶具有品质特征:一是具有特别的“花香丛韵”即为凤凰单丛;二是特殊的滋味,“兰香蜜韵”即为岭头单丛。凤凰单丛高山茶香气清高、细腻、持久,久泡不褪,香型明显,“丛韵”显露;中山茶香浓清爽,“喉韵”平和;低山、平地茶香气飘逸,有“杯面香”。岭头单丛高山茶花蜜香气清高持久,甜爽清润,蜜韵突出;中山茶花蜜香含韵;低山及平地茶有蜜香。单丛茶确为茶中珍品,有较大的发展景。
4、品牌优势。潮州市的六家有机茶生产企业通过经营有机品牌、市场调研、品牌市场促销和品牌服务等,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形象。潮州市的有机茶叶在国际、国内茶博会上屡屡获奖,如广东国宾集团生产的岭头单丛茶参加第三届国际名茶评比(日本)中荣获“国际名茶”金奖,该公司生产的“国牌单丛茶”在第四届国际名茶评比(韩国)中荣获“国际名茶”金奖。广东国宾集团高品质有机岭头单丛茶进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成为国家接待特供茶。饶平县金利香茶厂“迎花树”牌水仙单丛茶产品曾被评为“单丛茶王”和“优质名茶”金奖;潮安南馥茶叶公司生产的“南馥”牌乌龙单丛茶产品曾被评为全国茶叶第一名,全国茶叶金奖、特等奖。
二、茶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生产要素制约一是土地制约,凤凰及岭头宜开发种茶的土地空间有限。二是劳动力的制约,茶叶生产需大量熟练的劳动力,但近几年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外出务工,茶叶采制劳动力异常缺乏。
2、经营体制制约
千家万户和“前店后厂”的生产经营模式作为潮州茶产业的主体,使潮州茶叶产品出现了几方面问题:一方面是,生产不规范,质量无标准;另一方面,是科技投入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再一方面是,经营管理不到位,产品宣传力度小,难于形成品牌效应。
三、发展思路探讨
1、科学制订规划
一是巩固和完善优质茶生产基地。改造和优化生产基地品种结构,修建机耕路,配套水利设施,改善基地生产条件。二是制订单丛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茶叶产业和相关产业扶持措施,鼓励、支持企业投资茶叶及相关产业;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加大力度举办和组织产品展销会、文化活动节,推介茶叶产品和生产加工企业。三是单丛茶生态和知识产权保护。认真做好现有茶树资源的保护,对古(老)茶树,落实以健身养护为主要内容的保护和管护措施,建立建全潮州单丛茶种质资源库;做好开山种茶的规划,制定地方性政策措施,防止过度开发,保护茶区生态平衡;对质量优良、表现稳定的品系,开展审定新品种申报工作,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2、加强引导,推动产业化经营
一是扶持茶叶及相关产业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实行资源整合、资产重组,组建拥有生产原料基地的规模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改革现行经营形式,建立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规模经营和资本经营,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二是政策引导和扶持茶叶行业协会、商会等经济组织。在现有的潮州市各级茶叶行业协会(学
会)基础上,建立适应市场、有地方特色的茶叶经济合作组织,研究、探索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提高茶叶产业生产和经营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产业整体自我发展的能力。
3、加大科技投入,实施茶叶机械化采制
把科技发展作为支撑茶叶产业发展原动力,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我市茶叶优势产业的科技含量。茶叶科技部门根据潮州单丛茶的特性及适制性,一是研究增加茶类花色,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天气制作单丛红茶,制订红茶标准,让单丛红茶走出国门。二是研究茶树修剪、采摘、加工、包装等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的最佳技术,带动推行潮州单丛茶机械化采制程度的普遍化。解决生产存在问题,提高单丛茶的品质及经济价值。
4、加强质量安全体系管理
制定潮州单丛茶及单丛红茶标准和生产规程,规范生产和加工技术,实施标准化管理,扶持和组织生产基地和企业做产品认证工作,支持奖励企业参与创名牌活动,提高优势、特色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第二篇:辽阳市钢铁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辽阳市钢铁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一、基本现状
辽阳市的钢铁产业有着20多年发展历史,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改造三个阶段。进入21世纪,我市按照国家、省关于整顿钢铁企业的有关要求,在关停取缔100多户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小轧、铸钢企业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向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钢铁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到2008年底,全市钢铁企业共有27户,其中,钢材加工企业16户,铸钢企业11户。主要产品有型材、异型材、锻铸件、板带材等,钢材及深加工产品总产量238万吨。
资源状况。我市铁矿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铁矿储量资源有26亿吨,每年可生产精矿粉1500万吨以上,同时,我市每年回收100-120万吨废钢铁,目前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废钢铁集散地。
产业基础。我市的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建筑用材、预应力钢绞线、异型材、特钢、螺旋、直缝钢管深加工等产品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全市冶金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钢铁企业家,同时,拥有一大批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特别是鞍、本钢及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500多名专家和科技人员受聘于
我市企业,使全市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我市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积累,造就了大批民营企业家,同时也积累了较为雄厚的民间资本,这些民间资本投资灵活,效率较高,为我市钢铁工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我市钢铁工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企业规模小,能耗高,技术装备落后。大部分轧铸钢企业是横列式轧机,铸钢企业平均公称容积5吨以下,每吨钢材耗电都在900度左右,不符合目前国家规定的能耗标准。
改造升级步伐缓慢。我市大部分轧铸钢企业虽经过一定的改造,但仍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差等问题。大部分轧铸钢企业环保设施还不够完善。产业结构布局也不尽合理。由于历史原因,原来我市钢铁企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指导,至使目前钢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布局也存在着合理规划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重组改造、技术升级、优化布局为重点,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全市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和产业优势,利用我市铁
矿资源、废钢资源、鞍本钢原料资源,努力提高钢材加工度,与鞍本钢错位发展,重点发展管、板、带、材四大类产品,尤其是发展冷轧薄板、精品钢材等高附加值产品,管类产品要以新品开发为主、板类产品要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带钢类产品要以特、优产品为主、材类产品要以稀、缺产品为主。加速我市钢铁产业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规划目标
总量目标。我市将大幅度削减钢铁产能,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优势的钢铁深加工产品。到2010年,全市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总生产能力500万吨,全市建筑钢材生产能力100万吨;各种型材、异型材50万吨、特钢制品及锻铸件30万吨;板带材100万吨;管材150万吨。全市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54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5亿元,利税60亿元。
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在2007年底全市关停取缔高耗能、高污染钢铁企业164户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企业关停力度,到2011年,低档次建筑钢材比例将大幅减少。
优化产业布局。结合我市总体规划,把辽阳县、太子河区、宏伟区做为发展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的重点。其中,辽阳县的向阳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型钢、板材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兴隆台、刘二堡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建筑钢
材、锻铸件、特种钢及制品;太子河区祁家镇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各种管材、精品板带材;辽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铝材精深加工产品。
降低钢铁企业的能耗。到2010年,每吨钢材加工耗电由2007年的900度下降到500度。全年节约用电10亿多度以上;二氧化硫排放由6900吨减少到4298吨,减排2601吨,削减率37.7%;烟粉尘排放由2006年的6200吨减少到3245吨,减排2954吨,削减率47.6%。
四、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点
我市在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方面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立足地方产业特色,与鞍、本钢等大型企业“错位”发展。
1、调整钢铁产业结构。以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为主,提升钢铁企业的科技含量,由粗放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针对09年钢铁企业不景气,亏损、停产面积较大的有利时机,一是关停一批生产低档次建材企业。二是鼓励具有发展优势的企业兼并重组小的钢铁企业。三是支持企业新上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钢铁项目。四是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钢铁产品,鼓励企业投资技术含量高、品种稀缺的钢铁深加工项目。争取到2011年底,我市钢铁产业结构得到较大改变。
2、优化钢铁产业品种。针对我市钢铁产品少,科技含量不高的现状,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钢铁产品。大力开发高强
建材、异型材、涂镀板等新品种,采用均质化冶炼、超纯合金、高精度轧制等先进技术。重点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钢、合金钢、轻质板材、高强度预应力钢纹线和大型钢管等新产品。大力发展汽车用钢、特别行业用钢以及工业模具用钢,积极引导企业向大型铸件及锻材方向发展。
3、重点打造“三个”产业集群。工程用钢材产业集群。依托鞍、本钢热轧板卷、带材、高速线材等原料,重点支持辽宁北方冷弯型钢有限公司等20多户企业,大力发展钢铁精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大口径冷弯型钢、异型钢、汽车小型钢、钢结构、钢绞线、各种锻铸件、高精度冷轧薄板、冷轧平板、冷轧中宽带钢、精品窄带钢、热镀铝锌板、彩涂板等精品板材。
建筑用钢材产业集群。对现有建筑用钢材生产企业,依托我市钢材及废钢资源优势,实施“四个一批”加速调整。即:关停取缔一批。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轧铸钢企业,关停10吨以下电炉铸钢企业、关停横列式轧钢企业、关停铸铁高炉。改造升级一批。对现有在质量、环保和产业政策等方面不适应国家政策要求的一批企业,积极引进高炉煤气余压发电、高炉富氧喷煤等国内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新工艺,改造升级一批轧铸钢企业,使其达到质量、环保要求。联合重组一批。对已关停取缔的或不符合产业布局,但有投资欲望的一批企业,通过政府引导,进行联合重组,引导企业向国
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对我市现有高加工度、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的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协调服务,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做大做强企业。
钢管加工产业集群。钢管产品向多品种、大口径螺旋、直缝方向发展。重点支持辽阳石油钢管厂、辽阳钢管有限公司等5户企业发展uoe直缝焊管、中直缝焊管、大口径螺旋焊管、方矩形管等产品,螺旋、直缝钢管发展到150万吨。
五、钢铁企业发展建议
1、应制定鼓励钢铁企业产品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优惠政策。鼓励钢铁及深加工企业技术升级,提升产品科技含量。鼓励钢铁企业购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进行产品升级。鼓励钢铁企业向装备制造业转型,充分利用金融危机时机,收购国外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鼓励铸造企业向高、精产品发展。对三年内改造升级的钢铁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奖励。
2、应进一步加大鼓励企业出口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钢铁对外出口,充分利用我市钢铁建材出口优势,鼓励现有出口钢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现有企业与国外合作,生产出口国外急需、短缺品种。对年度出口超额完成的钢铁企业给予奖励,对新上钢铁项目且产品出口的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对于填补国内空白的钢铁产品,将向国家和省申报支持资金。
第三篇: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全省茶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针对茶叶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和复杂多变的形势,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稳定面积、调整结构、培育品牌、开拓市场”的战略方针,强化措施,加大扶持,狠抓落实,茶叶产量、茶农收入、企业效益、财政税收、市场份额实现了大幅增长。2009年,全省茶园面积532万亩,居全国第1位,比“十五”末增长62.3%;茶叶产量18.3万吨,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57.9%;茶产业综合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52%。一批规模化、现代化企业及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普洱茶从传统的“砖、饼、沱”向袋泡、茶粉、茶膏、茶饮料、茶保健品等拓展,中国茶叶第一股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云茶国内销区版图已从珠三角等传统销区向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拓展,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产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已经凸现,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
(二)茶产业发展迎来良好机遇。近年来,云茶产品尤其是普洱茶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消费增长空间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云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普洱茶国家标准及管理办法的发布,加之“绿色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国际、国内市场对无公害、绿色、有机茶产品的需求正在逐年递增。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建设,国家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
西部转移步伐加快,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力度加大,并将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大对云南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为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和流通集散中心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外茶叶主产区受到战乱、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茶叶产量减少、市场推广乏力,为云南茶叶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带来了难得机遇。
(三)加决茶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全省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云茶产业还存在着原料生产质低量少、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基础理论研究不深、品牌兴茶工作滞后,质量认证进展迟缓、精深加工较为欠缺,加工企业设施落后、销售市场亟待拓展等问题。同时,消费者对茶产品需求日益多样化,国际上对茶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出口产品面临国际技术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实现我省由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跨越的任务十分艰巨,迫切需要我们在进一步分析国内外茶叶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做强做大。
(四)加快茶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茶产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已成为广大茶叶主产区的支柱产业和600多万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快发展茶产业,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绿色经济强省战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现实选择,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
色鲜明产业带,建设云南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到2015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发展到600万亩左右,其中高优茶园面积达到茶园总面积60%以上;茶叶产量达到3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400亿元;重点培育产品知名度高、市场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20户龙头企业,其中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10亿元至50亿元的企业3户、5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6户、1亿元至5亿元的企业10户;新培育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名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再经过5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40万吨,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实现200亿元,将“云茶”培育成为国际一流品牌,把云南打造成国际知名优质茶叶原料基地、高原生态茶叶生产加工和技术研发创新中心、名优茶集散中心、深厚茶文化溯源中心。
第四篇:苏州文化产业现状及加快发展思路苏州文化产业现状及加快发展思路
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大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苏州按照中央和省有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精神以及全市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加快现代化、国际化新苏州建设的进程中,在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强市、文化名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着力加以推进。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市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多门类齐头并进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了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据初步统计,目前苏州文化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约有1.37万家,从业人数约为26.86万人,2007年营业收入约为40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约22.35亿元。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印刷出版业量扩质升
全市已形成集编。-出版、印刷复制、发行销售为一体较为完整的印刷出版产业体系。到2007年底,全市印刷经-营单位达3024家(其中外商投资印刷复制企业140余家,投资总额超过16亿美元),实现产值262.1亿元;三家出版社共出版各类出版物648种,实现销售总额1.2亿元;13种报纸平均每期发行量超过80万份,广告收入超过3.6亿元,总收入4.2亿元;28种期刊的发行量和经-营性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光盘生产线127条,出版物经-营网点总数为1561个(其中外商投资发行网点4家),实现销售收入13.07亿元。全市印刷出版业从业人员9万人以上,年经-济总量已超过280亿元人民币,成为了全市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支柱,在全省乃至全国大中城市中也位居前列。
2.工艺美术业不断壮大
全市现有工艺美术生产经-营单位5450余家。吴中区胥口镇(书。-)和以“一所(苏州刺绣研究所)一馆(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一街(镇湖街道)”为载体的苏绣文化产业群,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目前胥口镇约有1500多人从事书。-创作、装裱、销售一条龙生产经-营,每年有10多万幅胥口农民书。-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同时胥口还建立了“中国书。-名家街”和“中国美协苏州胥口展览中心”,专门开辟了当代著名书。-家的工作室,已有包括青、琼、甘等省的集体工作室在内的20多个名家工作室进驻“中国书。-名家一条街”。苏绣文化产业基地已形成完整的传承、研发、展示、生产、经-营和销售的文化产业链。目前苏州刺绣的年销售达7.5亿元,从业人员超过7万人。这两年,苏州民间投资的美术馆也不断应运而生,就城区来说,苏州圆通寺美术馆、雨村美术馆、本色美术馆、九盛美术馆都在2008年先后开馆,沧浪区定慧寺巷书。-一条街也已开街。特别是位于吴中郭巷的本色美术馆投资达到3000万元,建筑面积达11000平方米,其中展览净面积达6000平方米,美术馆具有独特的开放式空间展示形式,分布有艺术作品展览区、艺术家工作室、学术讨论和休闲娱乐空间等不同功能的区域,是一个集当代艺术创作、展览、交流、推广、普及为一体的美术特色基地。投资将达30亿元的光福中国工艺文化城项目也于2008年5月奠基启动。
3.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的动漫游戏产业这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现有动。-企业19家,游戏企业12家,手机内容企业6家,数字技术企业4家,教育培训机构6家,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2007年动漫游戏产业产值约6.5亿元人民币。2005年,苏州国家级动。-产业基地在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建立,为全国15个国家级动。-产业基地之一,目前基地已建成动漫公共技术平台,已聚集动漫游戏企业40家。全市网吧及电子游戏业发展迅猛,经-批准的网吧已有1250多家,电子游戏经-营场所373家。苏州同程旅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从三年前苏州大学几位学生的网上创意公司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员工300多人、实现年营销收入2000多万元的创意规模型企业。苏州高新区的“x2创意街区”、桃花坞文化创意产业园、常熟东南文化创意园、太仓创意文化园、吴中木渎金枫路创新创意产业街区等一批文化创意园已粗具雏形或正在启动建设中。
4.演艺影视业日趋红火
全市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民营文艺团体4000余支。2007年苏州表演团体共面向市场演出10177场次,观众达到167.3万人次,营业额超过了5000万元。随着城乡电影院设施的不断改善,传统的电影放映业效益也持续提升。2007年苏州市区的电影票房总收入就达2100万元,2008年总收入预计可达5000万元。集合了一个拥有最先进设备的国际级舞台的1200座大剧院、一座imax影院和7个影厅的电影城的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于2007年10月建成营运,2008年被省文化厅列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工人文化宫的金逸国际电影城2008年初也已建成开业。位于石路的苏州演艺中心即将建成,明年元旦即可投入运营。每年在苏州取景拍摄的影视剧组近百个,影视剧近千集。2007年,常熟沙家浜。-南水乡影视产业园被省命名为。-苏省首批文化产业基地,有数十部影视剧先后在这里取景拍摄。这两年苏州自己的企业也开始投资影视业,民营企业苏州亚细亚传媒娱乐有限公司投资摄制了大型电视连续剧“苏州三部曲”——《后代》、《谍战古山塘》和《风雨雕花楼》,前两部已播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文化旅游业深入拓展
近年来全市文化旅游在传统的“三古一湖”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又新增了多条文化旅游线路,有的已成为了品牌项目,经-济效益逐年增长。一是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如平。-路历史街区,依托街区内众多古宅深院和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结合现代文化创意,将历史街坊民居改造成具有浓厚苏州地方特色的文化商业休闲街;山塘街历史街区,已完成多个文化节点的保护性修复,使游客全面感受山塘的桥、街、水的韵味,体会“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和天堂里的街市”。二是以锦溪“民间收藏博物馆群”等为代表的特色专题旅游。于2002年开始启动建设的锦溪“民间收藏博物馆群”,目前已拥有民间博物馆14家。2005年,锦溪“民间收藏博物馆群”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国家aaaa级游览区”,锦溪镇也因此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苏省特色文化乡镇——民间博物馆之乡”。2007年,锦溪“民间收藏博物馆群”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000
万元,相关产业链收入则超过了1亿元。三是以古城河、金鸡湖为代表的水文化与现代光电技术相结合的夜色游;四是以穹窿山、旺山、树山、荷塘月色湿地公园等为代表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五是以苏州乐园为代表的主题公园旅游等。此外,总投资将达36亿元的太湖文化论坛项目已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其中核心区坛址明年10月可建成,将成为苏州太湖文化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但总体看,由于苏州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培育成长阶段,特别与先进地区、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为:一是文化产业经-济总量较小、比重偏低。虽然可能由于统计不够全面,有些属于文化产业的行业如文化产品出租与拍卖服务、文化旅游、广告等未能全部统计进来,但全市文化产业经-济总量还是较小,2007年实现增加值约为170亿元,占gdp为3%,而深圳文化产业2007年增加值达到460.05亿元人民币,占gdp达6.8%。二是文化企业小而散,缺少规模和品牌。零零散散的小企业不少,多是以“小萝卜头”为主,相比杭州宋城、深圳华侨城等大项目,苏州还没有与之可比的规模型企业。虽然也已形成一批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群,但集聚辐射力还不够强,规模效应不够显著。像太湖文化论坛城、光福中国工艺文化城等大的文化项目也仅处于起始阶段。三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很大,新兴创意文化产业比重偏小。苏州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中传统印刷出版业占了70%,而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被看作朝阳产业的动漫游戏业虽在逐年提高,总量还是很小;其他方面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更是不足1%。四是文化产业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形成,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广度和深度不够。近年来,民资、外资进入苏州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印刷复制业、动漫游戏业、工艺美术业等少数几个领域,在演艺业、文化旅游业、广告会展业等领域投入不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大多仍以政府投入为主,国资、民资、外资多元化投入并存的文化产业投资机制还未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化经-营的动力不足。五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高端人才缺乏。近年来,苏州各级投入文化设施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文化事业的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事业十分兴旺。与此相比,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明显薄弱,就市级而言,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现还是o-盖在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之中,数量非常有限;其他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则更少。文化人才方面,由于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方面的作家、。-家、艺术家等文化制造者不少,文化爱好者也很多,就是善于市场运作、敢于兴办企业的文化经-营者缺乏,能培育文化精品产品的高端人才更是匮乏。
二加快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当前,苏州正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奋进,加快发展苏州文化产业,不仅是苏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文化名市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苏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协调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具有一般的行业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借鉴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与经-验,要切实加快苏州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今后一阶段,我们一定要在坚持“政策引导、规划先导”和“科技结合、旅游结合”的发展。-则下,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1.要加强宣传,营造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舆论平台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是推动苏州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要加强宣传,强化意识,使全市上下深刻认识到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从思想认识上提高对文化产业战略地位和作用及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意义的认识。营造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对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意义的共识,从而赢得全社会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在观念上要实现“三破三立”:一是破除对文化只讲公益服务的观念,树立对文化经-济价值和产业属性的新认识。二是破除将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的观念,树立以充分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为标准的市场效益观念。三是破除把发展文化产业看作只是文化系统、文化条线工作的狭隘观念,树立文化产业发展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的新认识。同时,要高度重视思想发动工作,为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打牢思想基础。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八)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和农产品质量监测。蔬菜产品无公害化是蔬菜产业发展的保障,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规程,并积极作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同时,发挥农产品质量监测机构
11的职能,从蔬菜生产源头到产品严格按照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监测,坚决杜绝农药残留量超标,让广大消费者真正吃到放心菜、保健菜,使印江无公害蔬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2010年5月9日印江自治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