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优化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反腐倡廉的进一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愈加成为对领导干部进行任用、选拔、依法履职、监察、监督的重要重要手段。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现有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设计层面存在的不足,结合审计主体及被审计单位,提出了完善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早在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在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又于2019年7月印发了新的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遵照执行。有别于其他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在于监督领导干部在本单位及部门任职期间的经济活动中,专项资金使用、固定资产投资、对外投资等重大决策当中等应当负有的责任。根据审计阶段及目的性的差异,分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以及专项经济责任审计。

一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性及必要性分析

(一)发挥效能,明确主体责任。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既对事,又对人,既是对单位在一定运行期间内财务收支、专项资金管理、重大决策等经济事务的审计,也是对企业负责人在一定期间内,履行主体责任,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审计。落实主体责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能有效的明确领导干部的权责范围,提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杜绝腐败的发生。

(二)明晰目标,强化整改督办。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仅局限于查处贪腐,更在于明确责任,践行“问责作为新常态”的理念,敦促领导干部明确经营性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保证财务收支的真实性,重大决策的公正性,完善本单位的内部治理结构。

二、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针对于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理性、重大项目决策的规范性、专项资金支出合理性、工资制度是否参照标准等角度入手。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审计程序缺乏规范,审计方法有待完善。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单位往往面对不同的行业或特殊性行业,基于行业的产异性,仍采用原有的查账、审阅资料的传统方式,不能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在开展工作,进行重大财务决策、干部任用等方面形成客观的评价。同时,往往由于审计单位缺乏审计前的调查步骤,使得在审计活动开展后,缺乏针对性,使得审计出的问题与实际问题存在偏差,造成审计活动的被动。

(二)缺乏沟通,造成信息认知不对称。在审计活动进行前,往往与被审计单位缺乏有效沟通,造成被审计单位,在审计组进驻后,才组织本单位财务、纪检、人事、办公室、业务处室等相关部门处室汇总资料,配合审计工作,整体上延缓了审计活动的进程。同时审计整改通知,往往以审计报告的方式下达,与被审计单位领导缺乏面对面交流与沟通,使得被审计单位对反馈的问题,认识上存在偏差,在整改过程中,整改措施流于表面,审计结果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陈雅萍.有效控制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3.

[2]罗朝芳.审计业务全过程廉政风防控机制研究[j].审计研究,2015(2).

[3]孙颖,张强.深化改革环境下国有企业审计的新要求[j].审计与理财,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