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 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
摘要: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最具有综合性的基本单元。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扬州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实证分析,提出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加快提升的六项对策:科学定位发展目标与路径,提升产业集聚度,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政府调控管理,大力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竞争力;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8/09-0092-05
作者简介。阮衍宁(1953-)男,江苏扬州人,中共扬州市委党校函授处处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王寅(1963-),男,江苏江都人,中共扬州市委党校行管法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近10年来,扬州市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提高,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扬州县域经济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构建适合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考察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实际状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加快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区域经济。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立性、综合性、差异性、枢纽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县域竞争力是一个特定的县域的区位、市场、制度、基础设施、社会等的集成优势对资源的吸引力、集聚力,以及通过资源持续转化为优势所产生的影响力。县域经济是一个由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经济体。我们依据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即可比、可靠性的原则、层次性原则、主成分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参照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中国百强县测定方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江苏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从扬州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纳入到指标体系当中,科学设置评价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以涵盖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丰富内容并体现其框架的整体性。
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其中:(1)基本经济竞争力指标。包括gdp总值、工业总产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工业用电量、出口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9个指标。(2)产业与企业竞争力指标。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等4个指标。(3)生活水平竞争力指标。包括“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人均gdp、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等5个指标。指标中既有总量指标,也有人均指标;既有静态指标,也有动态指标,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形成了扬州目前县域经济的总体格局。
二、扬州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定向理论,县域在经济发展中应根据县域的资源状况、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近年来,扬州县域在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比较而言,生产力布局比较分散、产业结构转型慢、产业链较短、产业发展层次较低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例如,扬州三个县域主导产业相比较,除了主导产业的次序有所变化外,内容上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就各主导产业在地区产出中所占的比重看,除仪征和宝应的少数主导产业外,90%以上的主导产业在地区产出总规模中所占的比重均在12%以下。
3.工业集中区载体作用不强
扬州县域中都建立了相应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作为产业集聚的载体。从园区所处的发展阶段看,经济发展正处在做大总量、提升水平的关键阶段。通过对各县域产业集聚区的调查发现,其产业集聚竞争力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些县级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园区的产业定位还不太明确,园区经济承载能力不强,县域的乡镇工业集中区的载体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