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考察材料

为推进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市委、市政府领导批准,市林业局组织全市各区县林业局、市局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泸州市赴云南省*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考察团(以下简称考察团),于2007年5月31日至6月5日到云南省*市考察学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这次考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通过与*市林改办座谈交流,实地参观考察思茅区南河镇南岛河村等活动形式,考察团基本了解了*市林改的情况,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经验,*市林改经验对我市林改工作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基本情况

*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是傣、哈尼、拉祜等多民族地区,幅员面积45385平方公里(是我市幅员面积的3.7倍),林业用地313万公顷(相当于我市林业用地的6.2倍),占幅员面积的70%,集体林地占林地总面积68.1%;活立木蓄积2.25亿立方米,树种以思茅松、咖啡、橡胶等为主,森林覆盖率高达64.9%,是云南省的重点林区。2006年,该市国民生产总值124.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亿元。林产工业以思茅松为主原料,生产胶合板、刨花板、木地板,已形成10万吨/年以上的生产规模,其中景谷林业为上市公司。

(一)林改工作的主要思路

*市集体林改从2006年4月全面启动试点,2007年初全面铺开,共涉及所辖的9县1区103个乡(镇)999个行政村13478个组46万农户191万人口,涉及集体林地3033.8万亩,归纳其林改工作的主要思路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先行主体改革,逐步完善配套改革”。

“先行试点,逐步推开”。2006年6月,林改试点在景谷县民乐镇翁孔村展开。市委、市政府在对试点进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市上四大家举办了林改研讨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庚即,召开全市林改工作动员大会,扩大试点工作,在21个乡(镇)中进行试点。在试点的同时,对全市进行宣传发动、现状调查、纠纷调查等改革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已完成21个试点乡(镇)确权发证工作,占全市林改面积的20%;完成10.6万农户45.18万人口的主体改革任务,发放林权证10533户。

“先行主体改革”就是明晰产权改革。其步骤是围绕“机构建设、宣传培训、调查摸底、争议处理、制定方案、确权勘查、落实责任、县级自查、输机发证、建立档案”等工序进行。针对林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不同情况和具体问题,全市统一了操作办法。如:自留山按林业“三定”时期划定的稳定不变,核实四至界线进行林权登记,换发林权证;责任山在林业“三定”划定并已承包到户、权属清楚的原则上稳定不变。如原划定不合理,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2/3以上成员同意,按林业“三定”时的人口基数或现有合法人口基数,制定增减方案,重新划分。此外,对尚未承包到户,已租赁承包经营、生态公益林、“天保”工程集体林、流转集体林、自然保护区、国防林等不同类别都制定统一的林改办法。

“逐步完善配套改革”就是在完成明晰产权改革的前提下,政府采取和制定一系列综合配套政策措施,确保林改成果巩固。配套改革围绕“一个平台、两个市场、四个体系”来进行。“一个平台”就是建立林业信息平台,实现市与县(区)、乡(镇)的林业联网,对林权、林地、林木实施动态监督管理,收集、发布林业产业项目招商、林地收储、林权流转交易、林权证抵押、市场交易行情等信息,宣传林业政策,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两个市场”就是建立林权交易市场和木材及林产品交易市场;“四个体系”包括森林资源管理保护体系、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林业经营体系、森林资源流转体系。目前,全市建成了2个市场和1个林业服务中心(下设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木材及林产品检疫检验中心、林权抵押贷款服务中心、林业调查评估中心、林业科技与法律服务中心、拍卖大厅等),制定出台了《*市农村集体商品林承包金管理办法》、《*市集体林木、林地流转管理暂行办法》、《*市商品材生产管理和木材生产计划分配暂行办法》及《关于集体经济林确权、流转问题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改革政策文件。

(二)林改工作的作法和主要经验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机构健全。市委书记、县(区)委书记、乡(镇)书记、村支书等“四组书记”亲自抓林改,任各级林改领导组组长;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组成林改领导组,下设办公室。从市级各部门抽调42名精兵强将专职从事林改工作。林改办下设立督导检查组、政策法规组、纠纷调解组、宣传组和综合组等工作机构,指派专职技术总负责和工作进度调度员。构建起“市级指导、县(区)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农民参与、部门服务”的工作格局。

二是制定方案,明确思路。市上在总结试点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深化集体林改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县(区)、乡(镇)、村组也都有相应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报批后组织实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社一策”,确保林改工作协调一致。

三是资金配套,人员保障。市级财政按每个乡镇10万元、每个村1万元预算安排林改工作经费。2006年为980万元,2007年为5518万元,市委、市政府要求“硬抽人、抽硬人”调集精干队伍搞林改,市林改办从市直部门抽调42人,县乡两级抽调人员9332人从事林改工作。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专门下发了《关于严肃深化集体林权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纪律的通知》,确保人员到岗到位,安心从事林改。

四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采取了“召开一系列宣传培训会,组建一支林改宣传队,印发一封公开信,制作一批宣传标语,办好一份《林改简报》,发放一本林改工作指导手册,开办一张林改报纸、广电、墙报宣传专栏,开设一个林改宣传网站,出动一批林改宣传车,演出一台林改文艺节目”的“十个一”林改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郁的林改氛围。

五是依法改革,民主决策。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合同法》等法律规定,阳光操作。坚持“一确保、两个2/3、三公示、四公开、五签名”的作法,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依法依规,依靠群众搞林改。对有争议的山林,在纠纷调处前禁止确权发证,禁止森林流转,禁止下达采伐指标;对群众不了解政策的不实施,情况不明的不动手,群众思想统一达不到2/3以上的不表决;林改改什么、怎么改由群众说了算;公榜有异议的不审批;程序有缺项的不审批等等。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六是夯实了农村产业发展基础。林改激活了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促进了林产业的发展。林改期间,孟连县景冒村农民在林下种植砂仁3200亩,亩产值在1000元以上,预计产值达320万元,使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砂仁专业村”。

(二)借鉴意义

*市的林改是继福建、江西等省林改取得成功后,在我国西南集体林区林权改革的又一成功范例。这次*考察学习,我们收获颇丰,启发很大。为切实抓好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有必要学习借鉴*市的先进经验,应采取以下七个方面的措施:一是高位推动,坚持“四级书记”抓林改,各部门齐抓共管,党政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建立一套高效运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二是高度重视,把林改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林改工作推进的结合点三是试点先行,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市上确定试点乡(镇)、县(区)确定试点村,确保试点成功,再行全面推开四是依靠群众,机制创新五是依法改革,规范操作,建立一整套政策规定和技术规范六是要保证有足够的配套经费和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优良、作风扎实的林改工作队伍七是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依靠群众,才能把林改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并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按“均山、均股、均利”等政策公开、公平、公正地推进改革,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