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组织工作经验交流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年以来,××区委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十七大”这条主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推进、重点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实现墉桥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加强和改进学习,即是党员干部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的需要,也是党员干部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基本途径。全区坚持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党员干部。按照区委《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和《关于在全区集中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贯彻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部署,认真抓好集中学习、主题研讨、总结交流阶段工作的落实。将十七大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建立领导干部周末读书研讨制度。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设计读书内容,实行领导领学、专家讲学、研讨促学、联系督学、考核评学。全面启动2008年全区干部“学习教育年”活动。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繁荣文明和谐新墉桥”为主题,按照“政治素质明显提高、执政能力明显增强、干部作风有明显改进、各项工作明显推进”的目标要求,采取在职自学、专题辅导、专家讲座、交流研讨、考评验收等方法,分级实施,全员覆盖。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理论武装思想,贵在指导实践。”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改进领导干部的选任方式,完善了副科级以上干部推荐和调整程序,抓住区、乡换届的契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考察评价使用干部,将落实科学发展观、引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优秀干部充实到领导班子之中,大力优化班子结构,提高了各级领导班子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和服务发展的本领。区委始终将大规模教育培训干部作为加快发展的先导工程,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江苏徐州设立培训基地,外派培训科级党政正职59人次;在山东潍坊举办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农业专题干部培训班,全区各乡镇党委书记、区直涉农部门及发改委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48人参加了培训。*年先后举办了9个主体班次,培训各级各类干部1866人次。坚持在基层和一线培养干部的正确导向,根据区委、区政府工业三年倍增计划,从区直机关先后选派了10名年轻干部到安徽车桥有限公司等大中型民营企业挂任总经理助理。选派20名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机关干部到社区任职。采取“双向挂职”的形式,交叉选派了31名副科级干部到机关、基层挂职锻炼,培养和储备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年轻干部,使基层真正成为培养干部的基础阵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围绕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组织力量对全区五支人才队伍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分类建立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库。大力营造尊重人才氛围。针对农业大区的实际,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推荐、储备农村优秀实用人才2000人,培训农村各类人才5万多人次。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推进组织工作创新,必须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思维模式、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断开创新局面。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性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依法、平稳、规范”的原则,加强党的领导,严格依法操作,顺利将全区775个村调整为325个村,减幅58.2%,村均规模由1808人增至4372人,基本实现了村规模并大、发展后劲并强、班子结构并好、整体布局并优的预期目标;扎实推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建立420多个“双培双带”示范基地,培训党员干部群众2.1万人次,推广应用技术240多项;进一步健全流动党员台账,实现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化。积极探索加强党建工作资源整合,努力提高城市党建工作水平。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将街道党委调整为党工委,拓展了原街道党委的职能和社区党建工作领域,提升了街道党工委的统筹协调功能和核心领导作用。各社区依托“爱心家园”、“爱心超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设立商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切实加强对社区流入党员的管理。开展区直机关“民主评议党员进社区”活动,促进了社区在职党员发挥作用。在全区非公企业中认真开展党建工作“双争双覆盖”活动,在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组建党组织40个,组建率100%。围绕争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区的目标,认真落实党建目标责任制。及时调整充实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党建工作。将全区年度党建工作目标任务量化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实行季度督查、半年初评、年终总评。为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区委组织部深入开展了“双联双促”活动,使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真正成为组工干部调查研究的基地,工作创新的舞台和联系群众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