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方式与条件诠释

论文关键词: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条件方式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指出,作为新兴经济体,我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方式应侧重于转型,将其作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步骤。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及时出台了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经济复苏速度令人瞩目。然而“非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能否适时退出决定了危机时政府政策的成败,因此我国在判断刺激政策能否退出时应充分考虑民间投资、失业率及国际环境等条件。

在各国政府的努力下,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态势都有所好转,特别是以中国为首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复苏速度令人瞩目。然而这些经济刺激政策始终属于“非常规”行为,当经济体具备了正常增长能力时,经济刺激政策必须适时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时机决定着危机中政府政策实施的成败:退出太早,经济尚不具备自发增长能力,复苏后续乏力,很可能前功尽失,陷入二次衰退;退出太晚,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流动性过剩,推高了初级产品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引发通货膨胀。

我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应满足的条件

我国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出台了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取得了显著效果。我国外贸出口在经历了连续三个季度的下滑后于2009年12月首度“转正”,同比增长17.7%,当月出口值位居历史第四高位。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1%,增速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虽然全国物价在2009年全年有所下降,但cpi在年底最后两个月回升,分别同比上涨了0.6%和1.9%。在对我国经济回暖形式普遍看好的情况下,经济刺激政策能否退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退出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要判断经济刺激政策能否退出首先必须明确这种政策的“过渡”性质。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我国出口萎缩,消费需求不旺,民间投资信心不足,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刺激政策的目的就是在短期内通过政府的投资、政策扶持等一系列行为帮助经济重回高速增长的道路。因此衡量经济刺激政策能否退出就要考虑一国经济的内外部环境是否已满足如下条件:

(一)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达到协调增长

200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24846亿元,其中大部分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主持的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建设项目投资。政府主导的大型国有企业成为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体,政府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民间投资的增速。而民间投资作为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长远动力,只有一国经济刺激政策真正行之有效时,市场和投资者才会恢复信心,民间投资才会被拉动起来。在经济下滑期,国有经济的性质和能力使其担当起扩大国内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但当经济情况好转后就要引导民间投资迅速跟进,唯有双方实现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后市场继续保持稳定的投资需求。

(二)就业增长实现与经济增长同步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2.谢鹏,刘洪,丁宜.经济刺激计划何时退出[j].金融博览,2009(11)

3.吉庆祥.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中国为时尚早[j].金融经济(市场版),2009(11)

4.耿德伟.面对复苏的经济形势仍需保持谨慎[j].科学智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