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图书馆现状与管理改革构想
21世纪的党校不仅承担党政领导干部、理论骨干的培训和轮训,还承担着以党政干部和理论骨干为对象的学位教育,依托党校力量举办的函授学历教育,并且和培训轮训公务员的行政学院(枝)合署办学,肩负着培养一支不仅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而且忠于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重任。要完成这一任务,除了要求党校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外,还必须有一个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现代化图书馆与之相适应。1994年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第三次年会暨馆长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图书馆规程》(下称《规程》)中明确规定:“省级以上党枝图书馆要逐步建成有党校特色的文献、检索、研究和服务中心,成为本地区、本系统乃至全国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地市以下党校图书馆应成为本地区、本系统党校文献及务基地,并逐步联阿,形成馆藏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规范、服务手段先进、辐射全国的党校文献信息服务体系。”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党校图书馆距此目标较远,发展缓慢,已经不能适应党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作为从事党
校图书馆工作多年的笔者,深为这种状况焦虑,怎样加快党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发挥其在党校教学科研中的作用,笔者试从党校图书馆的现状中找原因,根据原因找办法,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党校图书馆的现状
80年代初中期,党校各级图书馆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在出版物呈爆作式增长、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党校图书馆不但没有迎来繁荣的景象,反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经费严重短缺的干扰下,使图书馆一系列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目前的状况很不景气,具体反映在以下的几方面:
(一)发展缓慢、不平衡
由于经济实力不同、投入的多少不同、领导重视的程度不同,使原本发展不平衡的党校图书馆之间的差距拉得更大了。这种不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党校图书馆的不平衡,首先是不同层次间的发展不平衡,省级以上党校图书馆处于系统内的高层,经济基础坚实、物质条件丰厚、信息资源比较丰富、馆舍设备比较齐全、服务手段和管理方式都比较现代化、投入多、发展快。但就其组织形式、职能作用、收藏载体、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服务途径、服务范围、服务层次及工作手段看,也还没有完全脱离第二代图书馆的模式;地市级党校图书馆与省级以上党校图书馆相比,无论在经济条件、基础设施、人员配备,还是现代化手段方面都是望尘莫及,基本上还属于第二代图书馆的格局;至于县(区)党校图书馆,藏书量少,馆舍面积小、服务方式、管理手段都比较原始落后,既无防尘、防潮、防火、防盗等书库设备,又无音像视听、打字复印、缩微、光盘认读等读者设备,可以说还没有完全跳出第一代图书馆的圈子。从中央至县(区)党校图书馆呈递减式趋势发展。其次是系统内同一层次党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就拿盐城地区的县(区)党校来说,藏书量多的达3万多册,少的只有几千册;馆舍面积多的有一百多平方米,少的只有几十平方米。在人员配备上也不平衡,少的只有1人,一般2人,最多的有5人;组织机构的建制也不统一,全市共有9所县(区)党校,只有建湖和滨海两党校图书馆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其余的都附属于其它科室。二是不同系统图书馆之间的不平衡。《规程》(试行)中指出:“中央党校图书资料中心的规模和设施应不低于重点高等院校图书馆;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校图书资料中心(图书馆)应相当于普通高等院校图书馆;地市党校图书馆应相当于大专院校图书馆。”从目前情况看,各级党校图书馆都低于这个标准,而且在服务手段和资源共享万面,已远远地落后于同一层次的高等院校图书馆。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计算机在图书馆中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大中专院校图书馆不仅实现了图书馆内工作和管理的计算机化,更将大批钓计算胡提供给读者,使其能根据自己特定的检索要求自由地进行馆藏检索,光盘检索,英特网浏览,多媒体阅览等等。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5年已联入英特网,在www界面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从此,清华图书馆就是网上的节点,既可以获得网上的信息,又可把自己已数字化了的馆藏文献汇入网中,英特网网上的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网址访问清华图书馆的主页,利用这座图书馆的资源。1998年清华大学还与北图、北大图书馆签订了“资源井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协议书。又如,1997年,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已建立了为广东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中心,为广东省高校图书馆提供软硬件支持服务。右此之前,还在华南师大成立了一个文献处理中心,实行统一订书、统一编目。目前,全国约有500多所高等院枝建成枝园网,其中部分院校依托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成功链接因特网。中山大学和广东科学技术情报处,已建了国际联机检索终端……可是党校系统图书馆在计算机网络化、资源共享方面至今榜上无名。
(二)图书馆地位朦胧,形似神散
素有“高等院校支柱的第二课堂”美称的图书馆,在党校中的地位是朦胧的。虽然《规程》中晚确指出:“党校图书馆是党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理论研究和领导决策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党枝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平时的宣传口号中也强调“教学是关键、理论是前沿、图资是基地,”要加强图书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信息服务的现代化。可在实践中又是一番景象,往往不能到位。首先表现在经费的投入上。各级党校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搞其它项目的建设,但图书馆的经费投入较少,就连《规程》中规定的“图书馆的文献购置经费应不少于党校总经费的百分之八”这个数目往往也不能到位,县(区)党校降到6%、降到5%也不能实现,甚至降到1%也还是不熊实现;其次,表现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规程》第二十二条规定:“图书馆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这方面地市以上党校做得好一些,可县(区)党校难度就特别大。就江苏党校系统的81所县(区)党校而言,只有16家有独立的“图书资料室”,实行的馆长负责制,其余的都附属于其它科室;三是表现在图书资料人员的待遇上。在职称评聘、先进个人评选、奖金的分配、干部的任用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教学人员相比,还不够一视同仁。四是表现在人员编制上。党枝图书馆的人员分配不够合理,且随意性很大。例如,笔者单位在80年代初,班次少,藏书量只有
六、七千册的情况下,图书室只有一个人,86年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读者不断增加,不仅有函授学员,还有脱产的中专班,藏书量从
六、七千册增加到近三万册(不含期刊),仍然只有一个人。目前各级党枝领导没有把党校的规模和任务、学校编制的总额、馆藏数量及馆舍条件作为定编的依据,而总是笼统地说“不少于几人”,这样苦乐不均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表现在党校图书馆发展情况的交流上。党枝图书馆至今既没有自己创办的刊物,也未能在党校的其它刊物上辟有自己的专题栏目,广大图资工作人员很难了解到各馆的工作、学习、发展情况。
(三)藏书建设下滑,供求矛盾突出
90年代以来,由于各类出版物数量骤增,价格攀升,而购书经费下降,受此“两升一降”压力的冲击,使原本不甚丰厚的党校图书馆陷入经费严重匾乏的困境,无奈之下,各馆大量压缩书刊文献的订购种类和数量,尤其是县(区)党校的删减幅度更大,有的馆已多年不购书了,封羊就不能保证书刊文散在学科内容上的全面性和连续性,脱节断层现象比较严重。例如今年九月,大丰市进行党政科级干部选拔,应试者纷纷前来党校图书馆求援,但因图书资料内容陈旧、或残缺不全而拒借率很高。又如,笔者单位一位教员要上党建课,向图书馆借了一本党建的参考书,看后,满脸沮丧地对图书馆人员说:“借的书不派用长,里面竟没有一点关于邓小平的建党理论。”为了应付经费残缺,党校大多数图书馆还采取了“舍书保刊”的策略,结果对口专业的图书和相关专业的图书引进极少,虽然期刊能及时反映科技进展,但是期刊论文毕竟只报道“点”,难以反映“面”,这样就给一些资深教授著书立说、编写教材需要参考权威性的著作和年轻教师要纵观某一学科领域当代水准的全貌、必须阅读权威图书带来一定困难。目前,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一方面新学科不断出现,信息知识量剧增,出版物数量庞大,原有的藏书多数无用,党校教学和科研对图书资料的需求不仅迫切,而且是多方面的;另一方面,是经费严重匮乏,又无法同步投入,供求矛盾非常大,直接影响了读者对图书馆的信心。
(四)服务方式被动,服务对象单一
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要求。党枝图书馆从90年代开始,就提出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多功能图书馆转轨的方向发展。所谓多功能,从党枝图书馆看,就是以充分发挥其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为目标,冲破收收发发借借还还的被动服务方式,采用高效便捷的现代化手段,服务读者,联系读者,吸引读者,努力提高馆藏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图书馆的潜能。由于主观上缺少深层次、高质量的服务意识,客观上缺少现代化设施,致使党校图书馆至今还停留在“等客”上门,“提供”资料、收收藏藏借借还还的被动式服务层面上,又由于沿袭传统的做法较多,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之中,服务对象局限于校内教职员工,没有主动地为社会上的其它读者服务,所以社会的知名度也就不高。
(五)专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
随着我国计算机普及率和使用率的不断提高,图书馆从手工操作走向自动化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图书馆专业人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还应有对信息的洞察能力,以及搜集、传递信息、信息咨询和网络操作的能力,使其成为能和图书馆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某方面学科专家和网络交换能手,这样才能较好地为读名眼务。但冷前大多数的党校图书馆专业人员,离这要求很远:一是文化知识不广博。党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大多不是按专业对讨分职去的,而是通过各种关系塞进去的,所以学历起点较低,具有大专、本科第一学历的人少,研究生或双学位的人就更少,博士生尚属空白。知识面也不广,除了在学校里学得的文化、科学知识外,很少有人具备其他学科(如英语、古汉语、哲学、科社、政经、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方面的专长;二是图书馆专业知识不精深。党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大多是“半途出家”,都不是备图书馆工作的专业知识,即使后来采取自学、函抓脱产等补救措施,但由于没有健全的培训制度,以及受工作、经费、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学习普及面不广。又由于既要工作,又要学习,既要学习业务方面的知识,又要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精力达不到,所以在图书馆专业知识方面还不够精深,二是计算机专业知识偏低,党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应从现代化手段入手,重点发展电子计算机管理,兼顾光学技术,声像技术的应用。要使计算机对图书馆工作实行自动代管理,首先要求图书馆的专业人员要有高超的计算机技术,既要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规程和技巧,又要掌握信息查询工具;既要掌握硬件知识和网络相关的知识,又要掌握和上网必备的软件知识,这样才能准确及时地帮助读者获取所需信息资料,并能应对在操作过程中的突发事故。目前各级党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特别是县(区)党校图书馆的人员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不知,精通计算机的专业人才奇缺,据1993—1994年度统计,我国中央和省级以上党校图书馆的810个工作人员中,只有20人是学自动化专业的,仅占总人数的2.5%。
俗话说“工欲其善事,必先利其器”,要有高质量深层次的服务,就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鉴于上述的状况,就决定了党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相对薄弱。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
党校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用人不当,缺少科学的竞争机制。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在图书馆的设施,党校困书馆人事制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如果不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那么就不能改变把图书馆当作“养老院”、“收容站”的传统偏见。只有改革人事制度,才是建立高素质专业队伍的保证。这方面浙江大学图书馆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以“民主集中,科学定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自由流动,双向选择,择优录用”为原则,实行“定岗、选岗、聘岗”三步曲,重组岗位,做到定岗合理,群众满意;选岗公开、公平,成为衡量馆员能力和价值的过程,也是客观评价的过程;聘岗采取集中办公,统一聘岗,让每个职工被聘到能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岗位上去,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做到公正、有理、有利。经费则实行自主包干,奖金根据考核实行“三三”制分配,即根据三年来一贯表现、岗位种类、当前表现等三个因素,分别发放三分之一的奖金。
图书馆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美国前总统里根曾毫不隐讳地说:“美国每年经济总收入的49%至60%是图书馆创造的。”有关专家学者也认为,美国的经济与科技之所以在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时间居领先地泣,不可否认得益于重视图书馆的建设。所以,重视和加快党校图书馆建设,不仅可以发挥其在党校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中共大丰市委党校周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