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文化现状分析及对策 [高校公务用车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公车改革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高校作为行政事业性单位,广大教职工对于公车改革的呼声也与日俱增。高校公车的管理制度各异,公车使用效率、服务水平差别较大。文章总结了高校公车管理的主要方法,分析了其中的经验和不足,尝试探讨高校公车管理的先进模式。
关键词:高校;公务用车;模式
作者简介。陈建华(1982-),男,江苏兴化人,河海大学校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98)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海大学高教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b090202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48-02
2011年,新华社发表文章称“史上最严格”的一轮公务车改革即将启动,公车改革的问题再一次被推到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事实上,从1994年《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文件出台后,有关公车改革的呼声一直未停,[1]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始,高校公车改革也一直进行。各高校结合校情进行的改革其结果各异,曾经的改革对于节约经费、提高办学效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些年随着物价、人工费用的上涨,运行成本增加,目前高校的公车运行模式已不适应学校事业的发展。[2]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聚集高地,各项改革理应走在社会的前列,公车改革应冲破阻力,借鉴多方经验,寻求更科学、合理的改革管理模式,为教育教学做好服务。
一、高校公务用车现状与问题分析
高校公务用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用于各高校多校区办学后学校教职工班车,第二类主要为高校各行政部门日常公务用车及重大活动用车。
从广州、南京等地的高校调研结果来看,高校公务用车基本管理模式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办法,开支实报实销,不搞核算,至多只有年初的预算。这种制度暴露出了种种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车辆费用增长过快,经费紧张
公车购置由国家无偿拨款,教职工免费乘坐公车,随着2000年以后各校扩大办学规模,多校区办学浪潮席卷之后,“事业费”中的“养车”费用增长较快,严重挤占了紧张的教育经费。[2]因此,控制公车费用过快增长,已成为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
2.车辆利用率低,服务质量不理想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完善高校公务用车改革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化交通服务逐步改善以及家庭用车快速普及,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社会条件和客观条件逐步形成。近年来,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
针对高校公务用车的弊端,结合国家公务用车改革的大背景,笔者认为在现阶段高校较为科学合理的公务用车管理模式应该是市场化改革和货币化改革相结合的综合模式,“近程货币化,远程市场化”,[4]即公务班车采用货币化的方式管理,高校将教职工来往于校区之间的班车经费按照教职工实际工作需要打入校园专属账户(一卡通),此账户结余留用,超支不补。大客车由学校专门管理机构选择两家(或以上)汽车租赁公司承包经营。远程用车(包含大车、小车)采用市场化管理模式,同时学校适当保留少量的公务小车用于应对临时性、突发性、重要性任务。根据校情逐步深化改革,由以上三种模式逐渐过渡到综合性公务用车管理模式。从广州和南京部分高校调研的结果显示,一般来说高校的公务用车改革都属于被迫式改革,即供需双方矛盾突出,不得不进行相关改革。虽然从理论和实践来看,第三种模式较为先进,且与国际接轨,但现阶段明显不适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调研的高校中不乏出现改革倒退的列子。高校管理体制未作出重大改革之前,公务用车的改革亦需要作出一些适合国情、校情的调整,即保留少量公务用车。普遍而言,笔者认为高校公务用车改革可以遵循以下一些基本步骤,逐步、稳妥的推进改革,且改革越早,阻力和成本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