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关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实施细则
服务发展保障民生努力提升服务质效服务发展。保障民生。努力提升服务质效荆州开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14年7月16日)。
国家级荆州开发区是全市开放开发的主平台,工业壮腰的主战场,肩负着荆州市经济跨越发展的重任,开发区劳动保障局作为开发区内设机构,承担着开发区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和和谐劳动关系等重要民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开发区广大群众及企业的利益。近年来,我局根据开发区工作实际,把握服务发展、保障民生这个重点,突破机构和队伍建设这个难点,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提升服务质效。
一、把握重点,全力服务发展和保障民生
开发区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我局紧紧围绕招商引资中心工作,结合工作职能,把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招工与培养相结合,保障与就业相结合,把握重点,破解难点,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开发区发展。一是缓解企业用工难题。上半年,组织开发区81家企业参加各类招聘活动13场,组织17场求职考察活动,累计招聘人数6352人,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二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长江大学等9所大中专院校签订合作协议,促进校地企三方合作,建设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个,开设订单班4个,定向招生200人,安排116名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推荐983名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就业。三是加强就业援助。组织开发公益性岗位214个,帮助失地农民、大龄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受理1011名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申报社保补贴,发放补贴资金286.8万元;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指导帮扶被征地农民等81个创业户开展创业活动。四是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开发区大力推进被征地农民参保工作,筹资九千多万元,组织6827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2198人参加了基本生活保障;组织28358人参加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五是寓服务于执法之中。为重点工业企业开通劳动保障年审绿色通道,完成166家企业劳动保障年审工作,指导30多家企业完善劳动合同,将工伤认定和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联动开展,工作人员既是劳动保障监察员,也是工伤认定调查员和调解员,工作受理顺利、办理快捷,维护了劳动者权益,减轻了企业负担。六是在全市率先开展“湖北省专家博士后荆州服务行”活动。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在菲利华等5家企业建立了博士后产业基地。积极与省人社厅、省科协、武汉纺织大学联系,举办了专家博士后荆州服务行启动仪式,签订校地企合作协议7项,举办高层次人才知识讲座2场。
二、突破难点,打造团结和谐服务队伍
团结和谐的队伍建设是优质服务的重要保障。开发区在机构和队伍建设上,和其他县市区相比,有先天性的不足。随着部门业务职能不断下沉,开发区劳动保障部门职能越来越强,这对我们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服务企业和队伍建设上,开发区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职能单一。由于开发区劳动保障局没有相应机构和职能,开发区企业和群众只能到市局办理相关业务,来往路途远,企业和群众意见较大。希望市局在开发区办理社保经办窗口,并对新进企业和项目社保相关业务予以政策倾斜。二是企业劳保人员业务不熟。开发区新进项目由于地方差异,对荆州市劳动保障政策、业务流程不熟,导致办事不顺,希望市局组织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专项培训。三是校企合作推进不快。目前开发区企业已经与9家中高职业院校开展合作,但仍不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希望市局协调中心城区及县市区中高职业院校,与开发区企业进行合作。四是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不高。开发区从事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协理员素质良莠不齐,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与园区企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创新服务,推进办事便捷化。一是为开发区重点企业和项目开辟绿色通道,通过马上办理、服务上门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用工指导、免费上门培训等服务。二是在区、镇、村三级劳动保障服务大厅设立公共就业、养老保险、劳动维权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办事窗口,提供政务公开、政策咨询与指导等服务。三是为居民提供全程代办服务。由乡镇、村居劳动保障协理员为城乡居民免费全程代社保补贴、城乡居保退休(死亡)申报等事项,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
(三)高效履责,推进监督立体化。着力构建行政监察和网络监察、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相结合的立体监督网络。加强对举报投诉案件办理,并通过满意度评价器、随机回访等方式,让群众民主评判服务效能,督促各级劳动保障服务工作人员依法高效履责,树立劳动保障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提升素质,推进培训体系化。一方面,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政策规定、业务知识培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邀请省、市劳动保障政策专家、业务骨干来开发区讲座,逐步实现局机关工作人员“人人会讲政策,个个熟悉业务”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加大乡镇、村居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所需掌握的业务知识,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有的放矢地来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倾力打造一支优质高效的服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