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培育[5篇范例]
第一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培育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培育
栾坤
2012-12-1910:21:06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6期
摘要。港口经济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港口所在区域和临港区域伴生发达的临港产业,临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港口地区的区域竞争力。文章首先分析了临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与竞争优势,进而探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化,区域竞争
一、临港产业集群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elvirahaezendonck教授第一个提出临港产业集群的含义,并将集群理论引入港口产业分析,他认为“临港产业集群,就是一系列从事港口相关服务的相互独立的企业,聚集在同一港口区域,采用几乎相同的竞争战略,以获得相对于集群外部的联合的竞争优势。”[1]临港产业集群,依靠港口及周边的区域布局,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与一般的产业集群相比,临港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竞争优势。
(一)以港口经济为依托
临港产业集群的核心产业一般是临港产业,临港产业的聚集地一般毗邻港口,相关的经济活动与港口关联,依托港口资源和海洋资源而发展。临港产业集群依靠港口发展,在资源的配置和产业的布局上,都必须做到有效整合,以重化工业为核心,聚合企业集群,从而形成临港产业带。
(二)临港产业集群规模大
临港产业多数是大项目,大投入带来大产出,所以临港产业集群的产业规模一般较大,临港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也最为明显。临港产业之间,具有比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其影响力系数约为1.6,能够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临港产业直接生产经营及间接诱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前者的5倍,临港产业提供的就业拉动贡献率是前者的9倍。
(三)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临港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区域辐射、产业功能上,体现为资金外引化、生产外向化、市场国际化,对港口城市经济、区域经济辐射力强、带动力大。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临港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往往都是由其他地区流入或转移到港口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临港产业满足的主要是外部市场,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产业集群在临港产业中最大的效益,就是提高临港产业的竞争优势,壮大临港产业的规模,把单个企业的竞争,提升到企业集群,进而与外部进行竞争,重塑了产业竞争的形态。临港产业集群,整体体现了以产业链和现代物流为纽带新型产业体系,对产业进行分工、配套、协作为一体。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一)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区位优势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于我国沿海西南端,陆地面积约为4.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1255万,海岸线长达1595余公里[2]。其中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位于北部湾的核心区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中越“两廊一圈”等多个经济合作的交汇融合点,是我国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重要连接地,是我国与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交往和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及枢纽。
表1广西北部湾北钦防港口区位优势
(二)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连接大西南和东盟国家纽带,其战略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机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临港运输设施大改善。在“10+1”《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9+2”《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合作》等框架的推动下,区域运输一体化建设与合作得到加强。同时,泛亚铁路、高等级的公路网已经开始修建,广西与广东省的省际高速铁路和公路已经逐渐连接,这些道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都将大大促进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
2.重工业转移机遇。随着“泛珠三角”等内地区域合作构想的逐渐实现,西南各省市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同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逐步建立,广西与东盟各个国家的经贸往来也日益增多,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如新加坡等国家)和内地的大型企业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进行投资[3]。目前,广西已经把加强港口建设和加快临港产业集群发展,作为促进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力推进,分期实施沿海基础设施大会战建设。
3.区域经济互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一个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地处多重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共享、经济互补、合理分工,有利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从而促进整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
(三)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禀赋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沿海区域,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绵长,水深浪缓,天然港湾众多,通航能力强,港口腹地广阔,建港条件优越。目前拥有大小港口21个,其中适合建设泊靠能力万吨以上的有防城、钦州、北海3个港口。三市港口区域岸线丰富、建港条件优越、常年不冻不淤,发展潜力巨大。
1.北海港。北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历史上北海曾经是云贵、四川、广西、湖南、湖北等省与海外进行贸易往来的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北海港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北海港的海岸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北海老港区、石步岭港区、铁山港区和大风江港区4个港区,期中北海老港区海岸线长达1000多米,规划为中小型码头,现在有7个泊位,最大的一个可以停靠1000吨的船泊。石步岭港区已经开始营运,铁山港港区目前还在建设中,大风江港区是规划建设的港区。
2.钦州港。钦州港海岸线长达520.8公里,占广西北部湾海岸线总长(1595公里)的近1/3,期中深水岸线有68.8公里,是得天然的深水良港。钦州港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要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有10个,3万吨的航道可进出3-5万吨船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地带,起着“桥头堡”的重要作用。钦州港的三面都是陆地,南部朝海,码头岸线长达86.08公里,可建1-30万吨级码头200多个,已经有9个港区、12个作业区在规划建设中[4]。
3.防城港。防城港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南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防城港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沿海,为西南各省市的产品出口东南亚和世界各地,提供了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沿边,既可与越南进行双边贸易及经济技术合作,又为我国的商品进入东南亚市场,提供了便捷的陆路门户。防城港拥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林业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目前拥有大大小小的港口共10多个。其中的深水良港是全国19个枢纽港区之一,现在已经成为连接我国西南各省和东南亚的主要枢纽,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主门户。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劣势
(一)经济发展总量偏低
第一,经济规模小。尽管近几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钦、防3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其工业基础和经济规模都比较低,2010年3市的gdp总量为1225.13亿元,仅占2010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的10.46%。第二,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化率较低,2010年北钦防分别为41.83%、40.76%和51.57%。第三,城市化水平低。笔者所指的城市化率是城市人口与全部人口的比值,2010年北、钦、防3市城市化率分别为35.86%、10.14%和22.29%(根据2011年广西统计年鉴计算)。第四,劳动产出率水平低。北、钦、防3市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分别为:61.1︰14.1︰24.8、51.87︰23.45︰24.6
8、59︰17.7︰23.3,3市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占比均超过50%。第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北钦防3市的各种资源禀赋也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
(二)三次产业结构内部不合理
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钦、防3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21.7︰41.8︰36.5、26.2︰40.8︰33和15.0︰51.6︰33.4。从北、钦、防3市的三次产业占比来看,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最高,但是北、钦、防3市的第二产业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临海产业集群没有产生明显产生经济效益。北、钦、防3市的第三产业,虽然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但第三产业的内部构成以劳动服务等低级形式为主,金融保险、信息产业等所占比例比较低,不适应现代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
(三)经济区内部港口重复建设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钦、防3港的位置比较接近,建港条件也极为相似,再加上近年来对3个港口的建设,缺乏区域分工协调的指导,导致对北、钦、防3个港口城市的定位,出现了雷同的情况,从而导致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产业功能的相互重叠等不利后果。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必须进行规划和引导,加强3个港口城市功能与定位上的整合与协调,避免3市港口资源的无效配置与过度竞争。
(四)临港高科技人才短缺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临港产业相关的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水涨船高,但目前临港区的人才布局不合理,人才出现结构性短缺,制约广西北部湾临港区人才队伍的建设进程。另外,北、钦、防3市的人才载体相对短缺,高水平大学较少、质量不高,适应当地临港产业发展的研发机构基本空缺,这些都制约着临港产业人才的引进[5]。最后,由于北、钦、防3市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还不够大,人才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政策服务功能也不太到位,进而制约了人才智力资源向临港区的大量集聚和资源共享。
(五)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临港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当地丰富的临港资源,以及相对优惠的国家政策,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产业链一般都比较短,经济总量的基数较小,基本位于中低档的生产、加工和制造环节。因此,这些企业生产和加工的产品,产品档次、产品附加价值和科技含量都比较低,整个临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再加上大部分临港产业过去未曾注重能耗和排放指标,现在加快发展又受到节能减排压力的影响,所有很难引进大的工业项目。
(六)高效的公共服务机构缺失
临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机构、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大力支持。政府机构为集群内部知识与信息的传递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各地企业间合作的效率。研究机构不断地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新的知识和技术,并可以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金融机构为集群内新企业的健康成长提供金融支持。中介机构是促进集群内产学研结合的一个纽带,并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缺少这种高效的公共服务机构,导致临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合作意识不强、融资渠道单一,因而发展缓慢。
四、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集疏运条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基础条件的保障,良好的政策优势、规划优势、区位交通优势、生活配套优势,将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广西北部湾港总体规划》等文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为此应该加大对北、钦、防3个港口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科学开发,加快港口的建设速度,完善港口配套设施,满足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同时,针对3条出省通道存在的限制,大力发展3市港口配套的疏运设施,特别是铁路的发展。目前,铁路方面应重点建设南宁-广州铁路、南宁-柳州城际铁路、南宁-昆明铁路复线、南宁-防城港铁路复线、合浦-河唇铁路、南宁铁路客货运枢纽工程等。
(二)注重港口资源整合,实现港口效益最大化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这3个港口的位置邻近,3个港口的定位有雷同的地方,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必须加快对这3个港口的科学整合,尽快形成广西在泛北部湾区域中的核心竞争力。3个城市要将港口做大做强,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用港口群的自然属性和经济规律来进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3大港口的整体规模优势,明确各港口功能及其合理分工,合理配置各地的港口岸线资源,深化港口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亿吨级现代化大型组合港,形成广西沿海一体化港口群,不断提升港口竞争力。
(三)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临港高科技人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发展,应该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根据临港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现有临港产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技工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作用,鼓励企业与高职高专学校合作,实现产学研密切合作,培养适应临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操作人才,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后,还要营造能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力度,注重临港科研机构建设,对具有培养前途的潜质人才进行资助扶持,为各类临港人才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和创业保障。
(四)做好集群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第一,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围绕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优选产业配套项目,以发展壮大千亿元支柱产业为核心,围绕园区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优势产业,强化产业招商,加快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入园进区,要突出招大引强,以国内央企、大型民企、上市公司和500强企业为重点,突出引进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发展后劲足的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强产业协作配套,积极引进主导产业的上下游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带动配套产业的集群发展。第二,在土地、资金、政策、招商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园区。专门制定和细化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园区发展的土地政策措施,在用地用海指标、审批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整合现有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飞地经济”,鼓励大型企业或外省园区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兴办“园中园”。
(五)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创造发展平台
完善的公共服务机构,可以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为此,必须建立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的研究机构,鼓励临港企业和大学或科研院所合作。同时,要完善政府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的临港产业集群管理机构,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完善的管理体制。此外,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建设,推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另外,要支持临港产业集群中介组织建设,如行业协会、公证机构、仲裁机构、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最后,要加快信息咨询与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柴友军.沿海中小城市临港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作用研究[d].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陈康波.广西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马飚.产业优先发展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和关键[n].广西日报,2008-04-12.
[4]刘爱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1,(10).
[5]全胜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与发展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1,(11).
(作者系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第二篇: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研究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研究
[提要]本文综述临港产业集群的特点、意义及国内外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从沧州临港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沧州临港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合理安排、发展关联产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本文为2016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6030)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9日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第五篇。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当前世界产业发展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集群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如何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一个地区产业综合竞争优势,集中反映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发展壮大一个地区产业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纺织、建材、林竹等产业已有相当的规模,也具备产业集群的一些特征,但如何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纺织、建材、林竹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产业集群的内涵,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新产业的企业,在相对狭小的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集群的对象,包括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研究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以及配套的其它中介组织。产业集群并非大量企业的简单聚集,是在一个相对狭小区域内,通过某个附加值的生产链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企业网络。国内外产业集群现象大量存在,如在广东东莞聚集了一批计算机生产加工企业,计算机整机所需的95%以上零部件均可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的生产企业获得。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具有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协同环境。集群内的单个企业没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但所有的企业都按专业化原则构建核心竞争力,将这些核心竞争力进行整合后,就形成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特有的协同环境。二是企业间关联性高。集群区内企业,包括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它们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以某种附加值的生产链关联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共同体。三是区域竞争力强。集群内的企业既分工又协作,既竞争又合作,分工与合作互为条件,促进了整个区域内的服务能力、基础设施、信息交换、创新精神、市场机制、交通运输、信用等级等竞争力的提高。四是生产要素流动快。产业化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因为具备“超流动性”特征。集群区内要素快速流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聚集并组合起来,使产业化的效率随时按照市场的需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五是中小企业密集。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重要发展模式。中小企业具有需求波动适应性和经营战略灵活性的特点,比大企业更依赖于这种创新和分散的环境,从而在集群区内形成了中小企业密集现象。六是供应渠道畅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使得厂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快速物色到符合自己意图的雇员;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市场信息;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行业信息、买者意向和配套机构与设施的相对集中。
二、我市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问题近几年来,我市按照依托资源求发展、依托城市求发展、依托大企业求发展的“三个依托”,实现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联动、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联动、地方经济与驻永企业联动的“三个联动”,壮大纺织、林竹、旅游“三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使我市的纺织、林竹、建材三大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据统计,2003年全市共有纺织、建材、林竹企业21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一半以上。纺织、建材、林竹三大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0.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2%。——纺织业。2003年全市纺织业实现产值12.7亿元,比增33.6%;年产纱23100吨、布3468万米,分别比增34.4%和28.5%。目前,全市各类纺织企业达70家,从业人员6767人,年纱锭生产能力达20万锭,居全省第五位,各种织布机2247台,针织机37台。主要产品有棉纱、涤棉纱、涤纶纱、无纺布、涤纶布、PU革、牛仔布、梭织布及针织布等。拥有福建化纤纺织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兴发公司、方圆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纺织企业;京朋纺织、中珂纺织、英汉纺织、锦辉纺织、川龙纺织等一批纺织企业正在筹建之中,预计到2008年全市纺织业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林竹业。2003年全市林竹业实现产值15.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8亿元,比增16.1%;年产强化木地板150万平方米、中纤板12万立方米、木胶合板3万立方米、竹地板44万平方米、竹胶板4万立方米。目前,全市各类林竹企业106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拥有永林股份公司、吉通公司、亨雅公司、永欣公司等一批上规模的林竹加工企业,其中永林股份公司为全国首家以森工资源为主的上市公司。今后随着我市的“两个百万亩”(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百万亩毛竹林基地)和“两个中心”(全省的木材人造板生产中心和竹材高效利用生产中心)的建设,预计到2008年全市林竹总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产中纤板50万立方米、强化木地板500万平方米、竹地板150万平方米。——建材业。2003年全市建材工业实现产值8.7亿元,比增12.3%;年产水泥336万吨,商品熟料62万吨。目前,我市建材工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企业为主,共有水泥企业38家,其中建福水泥股份公司为上市公司,水泥企业从业人员6630人。去年来,我市按照上大挤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