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二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二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1年12月19日

01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且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这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只有壮大实体经济,筑牢经济的根基,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稳定和大局稳定这一系列“稳”的目标。只有不断做强实体经济,提升经济质量,才有可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为“进”创造条件。

发展实体经济,要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

发展实体经济,要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劳动倾斜,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调节手段,让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要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遏制投机炒作。

当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产业出现萎缩不可避免。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强调发展实体经济不是弱化虚拟经济,而是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住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现代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要发挥好金融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实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就一定能够巩固和延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稳中求进迎难而上(经济大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本报记者高云才《人民日报》(2011年12月19日

17版)

稳中求进开新局,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的经济工作定下了总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说。“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表明,我国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对巩固和延续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意义重大。”

把握一个“稳”字,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物价温和下降。张晓晶表示,当前经济内生力增强,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新特点,宏观调控基调需要把握一个“稳”字。

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张晓晶说,体现在宏观调控政策上的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首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宏观调控基本取向暂不需要大的调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206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4%,经济增速环比持续放缓。11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2%,创14个月来新低。目前,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虽然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温和下降,但我国经济不仅不会二次探底,也不会“硬着陆”。张晓晶说,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有利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

其次,稳定物价总水平依然是摆在宏观调控面前的重要任务。

目前物价拐点已经显现,国内成本性通胀预期不断降低,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随时会推高物价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食品价格将来会不会再次成为通胀的推高因素值得关注。目前三类产品的价格容易上涨,一是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农产品,二是房地产等不可通过贸易调节的产品,三是资源类产品。

充裕的国际流动性将抬高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尽管目前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美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总需求收缩,短期内促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但是,计划中的挽救欧债危机的2万亿欧元的流动性,以及美国可能的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会大大刺激总需求,带来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升,从而对中国构成输入性通胀预期。

当前,欧债危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遇到巨大的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宏观调控的取向不需要改变。就欧债危机而言,张晓晶分析,由于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对欧债的直接涉入不深,欧债危机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需下滑,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张晓晶说:“保持宏观调控基调不变,显得格外重要。”

稳,不是一成不变。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陈厚义说,稳,还要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

把握一个“进”字,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张晓晶说,宏观调控上的进,就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陈厚义说,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宏观调控面临着复杂的任务。

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之际,反映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11月份从上月50.4%下降至49%,自2009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的景气临界点以下。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四季度经济增速受疲弱的外部需求影响,将会进一步降低。

在控制物价的同时,宏观调控要稳定经济增长。从2012年1月1日起,我国将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地方债试点已经启动,近日,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称,2011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央行近期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

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长期以来,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速度上看,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低于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8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227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张晓晶表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既是顶层制度设计,又是百姓关切。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国民经济就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把消费的“火”烧得更旺些(金海观潮)百合

《人民日报》(2011年12月19日

18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将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放在明年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对于稳增长和惠民生意味深长

临近年末,不少地方的家电卖场都是熙熙攘攘、生意红火。消费者不约而同地选在这个时候“出手”,为的是赶上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末班车”。近年来,为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国家出台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惠民产品工程等多项补贴政策,不但城乡居民在消费中得着了不少实惠,也有效促进了相关行业提升整体水平。

然而,随着一些优惠补贴政策年底到期,人们普遍关注:明年国家对居民消费会有哪些支持新政。老百姓能不能得到更多好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明年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这个明确信号,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新的利好。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将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放在明年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对于稳增长和惠民生意味深长。

经济发展离不开内生动力,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在外部需求持续不振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国内市场“蛋糕”、有效释放消费需求就显得更紧迫。从国内经济运行情况看,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5%左右,出口增速也在20%以上,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17%左右,相比之下消费需求的增长依然较慢。因此,以扩大消费需求为突破口,补齐消费这块“短板”,可以使明年的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更加均衡用力,拉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消费贯穿于百姓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衣食住行用以及教育、医疗等,都是百姓最基本的消费需求。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消费水平。扩大消费,需要在释放消费潜力、提高消费能力、免除消费顾虑等方面统筹安排,下足功夫。

在促进消费政策方面,应开拓、开发消费领域,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型消费。比如,切实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让更多的劳动者有充分时间休闲放松,进而带动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又如,对于消费者购买节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给予一定补贴、减税等优惠。

人们常说“能挣会花”,但最关键的一条是增加收入。收入上不去,需求难释放。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包括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手里有了钱,还要让大家敢花钱,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政府应当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基本公共服务,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险具有分散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减轻政府压力的风险管理职能。保监会日前出台文件,要求全行业深入参与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和民生保障体系建设。

“我们会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项俊波说,未来将继续扩大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覆盖面,开发适合流动人口特点的社保补充类保险,推广家政人员保险,为留守儿童、老人提供保险服务。要在扩大农险覆盖面的基础上推进老少边穷和重点区域农险试点。此外还要深度参与社保服务,推进税收递延型个人养老保险试点,试点直接参与养老和医疗产业发展,服务国家医疗卫生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我们将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提高社会风险管理能力。”项俊波说,车险费率与严重违章记录合理挂钩的制度要继续实施,企业财产险、责任险等的费率与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行为也将“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