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个重要手段。面对国家治理中的新问题、新形势,经济责任审计有了新变化、新要求,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做好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值得我们审计人深思。
一、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新变化
审计对象全方位覆盖。xx年《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实施,审计对象进一步拓展,实现审计功能各经济领域全方位覆盖。实施细则,新增政府设立的开发区、新区等的主要领导干部,履行政府职能的政府派出机关的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履行政府职能的政府派出机关的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对国有和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中不担任法定代表人但实际行使相应职权的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根据地方党委、政府的要求,审计机关可以对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绩效评价提出新要求。一方面审计评价由关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转向关注领导干部职能的履行,重点评价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以及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和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关注任期内举借债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重要事项,关注领导干部应承担直接责任的问题,突显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科学性、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责任认定进一步规范。实施细则提出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当按照权责一致原则,根据领导干部的职责分工,充分考虑相关事项的历史背景、决策程序等要求和实际决策过程,以及是否签批文件、是否分管、是否参与特定事项的管理等情况,依法依规认定其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首次对哪些行为应承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作出了十一条明确的界定标准,规范领导干部应负责任的认定。
结果运用建立新机制。实施细则强化了审计成果的运用,确立各级联席会议和相关部门应当逐步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结果公告等制度,明确了组织、纪检、人社以及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和单位主管部门八个部门在审计结果运用方面各自职责;强调各单位在审计结果的运用上应负有的责任,各相关部门对审计结果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提升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层次。
审计技术提出高标准。随着经济责任审计事业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干部监督管理及腐败预防治理的作用日益凸显,审计范围的拓展、审计评价的新要求、审计结果运用的新机制都对审计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需要审计部门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提高审计技术水平,增强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需要审计人员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素质。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交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一是探索性的使用交叉审的模式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审计人员业务交流,同时维护经济责任审计独立性;二是加强审计部门的沟通交流,适当将数据量大、资金量大、内部控制较为相似的同行业进行统一组织审计,集百家之长探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三是审计部门、审计组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要主动跳出财务收支审计模式,自觉增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探索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探索和试验。
壮大审计力量,提高业务素质。一是逐步增加审计人员,壮大审计队伍;二是加强对审计队伍的业务培训,重点加强计算机审计等现代审计技术手段的培训,不断促进审计方式转变,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计法规及各项财经法纪的学习和运用,准确把握审计处理处罚权的自由裁量,降低审计风险;加强跨行业相关业务的学习,科学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合理划分经济责任;三是关爱审计人员,积极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使审计人员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四是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适度提高审计人员待遇,为更好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提供物资保障。
严格结果运用,强化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新机制,但关键在执行和落实,执行就是要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律法规,严肃进行处理处罚,严惩贪污腐败,同时要加强部门联动,强化对被审计单位和个人的问责,逐步完善审计结果运用单位的责任追究,严惩审计结果运用中的不作为和包庇行为;落实就要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细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程序和运用方式,同时还要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查找政策的缺陷与漏洞,及时纠正和制止灾难性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