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沿黄特色经济带建设的调研报告

x镇地处惠民县南部,南靠x,北临x。辖x个社区x个村,人口x万,面积x平方公里,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地理位置优越,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刘清路贯通南北,南与工业发达的淄博市隔河相望,有黄河浮桥相连,北接省道乐胡路,220国道横穿东西,西去济南100公里,至国际机场仅一小时车程,东至滨博高速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华东地区出入京、津的主要通道。

黄河流经镇域x个村、x公里,为发展全镇的农业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黄河是x镇最大的资源优势之一,依托黄河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做足黄河文章,丰富黄河经济内涵,壮大黄河历史文化,是推动x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动力。

一、沿黄特色经济带建设的总体布局

按照区域协调、统筹发展的原则,x镇打算实施黄河经济文化旅游带建设,其中重点发展沿黄农业示范园和旅游度假村,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在全镇形成具有相对规模的沿黄经济产业带。

目前,x镇已纳入全市沿黄风情带建设,下一步将按照市委、县委建设的总体思路,制定符合本镇的沿黄旅游发展规划,坚持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基础建设为依托,以新兴旅游业为延伸,大力挖掘黄河经济潜力,发挥黄河经济优势,丰富黄河经济内涵,逐步把x镇的沿黄流域打造成为特色产业突出、主导产业集群、社会和谐进步的现代农业经济长廊、文化旅游长廊。

建设特色农业旅游区。依托白龙湾等现有旅游资源,积极争取省、市、县的项目资金支持,综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旅游景点道路、黄河航运线路的建设步伐,开发水上游乐、农家乐、园区观光等旅游项目,建设集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观光农业旅游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科学统一规划

沿黄生态产业带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各镇和多个县直部门各负其责、重点突破,又需要相互协作、全力推进。在沿黄生态产业带建设上,县里虽然有明确分工,但目前尚处在农业局管农业园区、旅游局管旅游项目。沿黄各乡镇条块分割的浅表层面,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由于没有沿黄生态产业带建设科学统一的编制规划,项目建设上大多呈现“小、弱、散、差”的状态,存有各自为战、风格雷同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沿黄生态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尚需优化

一是小农经济烙印明显。从总体上看,我镇沿黄农业发展集约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土地流转率较低。只有沿黄极少数村的土地实行了土地流转,沿黄其他土地多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土地指标不足。三是特色农业发展滞后。由于缺乏具有强力引导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缓慢,与二三产业联系不够紧密,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较小。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四)多元投入,构建沿黄生态产业带建设融资体系

一是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在用好上级专项发展资金的基础上,采取项目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对沿黄生态产业带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县政府和各镇在相关资金安排使用上要给予倾斜,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和农业园区建设,为沿黄生态产业带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拓宽产业带项目投资和融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综合运用合资、合作、独资、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将旅游景点和农业园区转让给企业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开发、经营,激发沿黄生态产业带建设和发展活力。三是大力开展产业招商。进一步扩大沿黄生态产业带对外开放力度,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农业园区建设中,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者,形成多元投资新格局。

建议县委、县府在文化古迹恢复建设及旅游开发等方面给予土地指标、资金等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