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如何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认真进行了思考。总的感到。县域经济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也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多个方面入手。当前,除了要在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做出努力外,还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思路,一以贯之

思路是行动的纲领,是一定时期内县域经济发展的总

纲。一个好的发展思路还必须在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才能不断地引导县域经济向正确的方向推进,并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国发达省区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二、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资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县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在这方面,需要善于做到四点。

一是发掘资源。现实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同志抱怨本地基础薄弱、条件落后、资源匮乏。诚然,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分布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自然资源的缺乏并不意味着其他资源的缺乏;某种资源一时的缺乏也不意味着将永远缺乏。是不是真的缺

乏资源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资源和有效地开发资源。一些地方之所以会出现“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没能正确地认识和开发资源。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劣势”资源,换个角度看可能就是优势资源,关键是发掘和利用。二是利用资源。善于利用资源,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善于寻找市场。资源只有投入市场转化为产品才能带来经济效益。现实中,那些拥有丰富资源的内陆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就是因为与市场联系不紧密、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其次,要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最后,要厉行节约,减少资源浪费。

三是整合资源。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要使现有和潜在的各种资源能够相互配合与协调运用,使之达到整体最优和效用最大化。实践证明,整合不仅能出生产力,而且能够出效益。就一个县域来看,其内部总是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发挥这些资源的整体优势,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资源整合意识和能力。

四是保护资源。从长远利益出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保护好自然和生态环境。从表面上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似乎是矛盾的,但这一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只要统筹兼顾,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做到“双赢”:既能不断地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又可以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质量。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三、要加强县域软实力的培育和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实力是比硬实力更为重要的一种竞争力。提升县域软实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利用好文化遗产。我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这种县域所独有的特色资源富含浓厚的文化底蕴,是祖先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其垄断性、独特性及可持续性是其他类型的资源所无法比拟的。

二是要打造好特色品牌。县域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拼特色。特色出精品、特色出效益。有了特色也就有了比较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走特色经济之路。纵观那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几乎没有一个地区不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我们要竭力提倡“一县一色、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不仅如此,为了做大、做强、做精、做美特色产业,我们还必须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培育和创新产品,力争让一个产业、一个产品或一个品牌成为县域经济的代名词。三是要做好宣传和推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县域

影响力、提高县域知名度,必须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认真在各种产品的包装、推介和造势上下工夫,采取与众不同、创意新奇的方式吸引外界眼球。

四是要优化各种环境。环境既是软实力,也是竞争力。有了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就可以产生三方面的效应。一是“洼地效应”。这种效应可以使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汇流和聚集,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爆发力,促使县域经济跃上新台阶。二是“亲和效应”。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使人们心情愉悦、安居乐业,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连锁效应”。好的环境还能使受益者成为宣传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生活和创业,收到“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

四、要加强经济发展中各种关系的处理和协调

县域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商贸经济、财政税收、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一是“质”与“量”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既注重量的扩张,更要追求质的提高。诚然,没有一定的速度就不可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如果不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不会有实实在在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

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增长的背后常常伴随着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要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是“大”与“小”的关系。大企业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小企业是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两者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大小并重、多业并举的原则,努力促进大中小企业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三是“内”与“外”的关系。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一方面,我们要跳出县域、放眼全球,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

四是“远”与“近”的关系。既要立足于当前,也要着眼于长远。立足当前,就是要认真解决目前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

第二篇。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全镇。近几年来,处于沿江经济板块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按照“融入沿江、错位发展、三区联动、三年倍增、跻身前

八、强镇强村”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沿江开发配套区这一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镇域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经济总量30.5亿元,财政收入4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工业已形成“轻工纺织、车船配件、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是全省知名、**一流的农业园区。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镇,应当突出**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

四、提供资金保障

**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土部门要积极通过土地运作,以土地为媒,搭建融资平台,运用土地这根杠杆,全力撬动区域经济,使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结合园区建设的工业项目实际情况,及时商定拟上市挂牌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和规划要点等,严格执行用地最低价标准,全力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二是适度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区域优势凸显,中心镇的集聚效益日益明显,经营性用地指标适度向沿江地区倾斜,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其土地收益主要留在所在镇、村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

第三篇: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镇域经济是以集镇为中心、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镇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嘉兴镇地处济阳县东北部的四县交界地,地理位置偏远,区位优势不明显,镇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抓特色,夯实基础促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但认真分析我镇镇域经济发展,还存在镇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结合嘉兴镇目前的发展情况,就如何进一步推进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狠抓招商引资,在推进工业立镇上下功夫。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是乡镇迅速崛起的关键。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加快项目引进,发展自主税源,是乡镇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全力抓好项目引进,力争引进过亿元的项目5个以上,实现在税收上的自主性。要狠抓招商引资,一是要把最精干的人员充实到招商引资队伍中来。二是为了招商引资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财物到位三是坚持“兼收并蓄”,积极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库,储备投资项目和税收信息四是要调整招商技巧,通过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等方式,确保项目谈得快,引得来,落得下五是要抓住项目不放松,努力做到时间上紧盯,步伐上紧跟,手续上紧办,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有效项目和客户

二、突出特色调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围绕壮大西瓜、奶牛、林果三大农业特色经济,全力抓好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升级。一是做强西瓜产业。继续扩大精品西瓜种植面积,加快品牌基地建设,在江家、西街、大里等村继续新建富硒西瓜精品基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把西瓜推介为全国的知名农产品。二是做大奶牛养殖业。加快奶牛小区建设,为奶农提供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大客户来我镇搞养殖,进一步提高奶牛小区

存栏量,完善新建的东街奶牛小区配套设施,五年内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小区,全镇奶牛存量超过1万头。三是做优蔬菜林果业。继续新建蔬菜大棚片区,着重在二二○线以北发展北部蔬菜大棚,力争再新建3处以上蔬菜棚区,逐步建立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加快富硒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在苹果、山楂、薄皮核桃、包金梨上推广应用富硒技术,逐步推行全镇所有农产品的统一富硒,提高产品品质,打造推向全市乃至全国的精品农产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实行适度农业产业的规模经营。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是走旅游活镇之路。以特色经济的大发展带动三产服务业的大扩张。一是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准确定位,统筹考虑,有序开发二是加大景点开发力度。在现有玫瑰园基础上,开发旅游景点,建设玫瑰观光园,打造集观光、影视、婚纱拍摄、户外运动、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三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单位和个人通过独资、合资、

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严肃的纪律狠抓工作落实。找准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一新天地宽。一个区域的落后归根到底是人的落后,而人的落后归根到底是思想观念的落后。在欠发达地区,人们往往看不利条件多,看有利条件少,对发展的信心不足,因而只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结合自身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必定能够极大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