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改革的思考

本文剖析了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就业指导课在重视程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就业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

一、前言

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期盼和希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式更加严峻和突出。社会上出现了毕业生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之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毕业生的层次、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等。针对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高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特别是要有效地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是,作为一门新课程,师资队伍、学科建设、课程评价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如何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成为高校亟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应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的重心还停留在接待用人单位、安排招聘会、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一些简单、基础工作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不够重视,很少有高校会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很多学生始终把就业指导课认为是思想政治课、形势教育课。就业指导课堂变成了“自习课”,成为逃课的首选目标,从而导致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化不足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涉及到多学科的应用型学科,要求指导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就业工作实践经验。就业指导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就业政策,同时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由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起步较晚,加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专业教师配备明显不足。目前,高校从事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是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甚至还有一些是由专业与此完全不相关的教师来担任。部分教师仅仅接受一两次有关培训就开展教学,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业务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因自身水平和知识结构不足,偏重理论指导,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同时,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又直接导致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就业指导专业人员的缺乏和不专业,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开展。

3.教学内容单

一、教材混乱

在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时,部分高校仅限于通过灌输式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介绍就业信息,缺乏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择业心理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内容,内容老化,缺乏新意。

目前,很多高校没有统一的教材,有的采用省统编教材,有的采用自选教材,也有的根本没有教材,上课教师从网上下载一些文章、统计数据等材料去授课,针对性自编教材的高校几乎没有。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材,致使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材料种类繁多,良莠不齐,不能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

4.缺乏个性化就业指导

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心理方面和职业规划方面存在着种种疑惑和不适,每个人面临的难题和困惑也不尽相同,这时就需要因人施教,将职业生涯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个性化指导,然而当前的高校由于课程安排时间短,师资缺乏,一般是不同专业的上百人在一起上课,授课内容主要是就业技巧指导。这样就缺乏针对性,效果不佳,不能满足学生各自的需要。

5.缺乏自主创业意识教育

据统计,只有不到38%的学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知识和政策有所了解,绝大多数同学是一点也不了解。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知识教育较少,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选择最新创业知识来丰富自己,也不能充分利用创业成功人士的案例及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展相关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或者因老师水平有限,已开展的创业教育也让学生感到收效甚微。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改革措施

1.完善机制,充分认识并发挥高校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

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校的重视程度是关键。因此,高校要真正把就业指导课纳人教学计划,保证就业指导课学时,保障教学条件、教学师资,为学生提供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增加课程教学经费投入,为提升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不断加强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要实现并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就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3.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展望未来,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思想特点而产生的不同需求和接受程度,分别确立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同时,针对目前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高校应广泛开展心理辅导。教育毕业生及时就业,树立再创业意识,更新就业观念,树立起自信心。

4.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大学生由于受家庭条件、个人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就业目标也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不同的就业期望值,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性格及优势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测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观念,明确择业目标并为实现此目标而不懈努力。

5.加强创业教育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采取一系列的活动,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同时要提供大学生创业的知识和政策帮助,帮助同学们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意义深远的实用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只有不断地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强化师资力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孙丹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2009,(2).

[2]刘国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问题与发展创新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9,(4).

[3]刘顺.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知识经济,2009,(1).

[4]崔铭.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问题分析[j].保定学院学报,2009,(22).

第二篇: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及思考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及思考

葛阳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200240

摘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高校的就业指导要实现课程全程化、服务个性化、指导专业化,并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全程化;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并且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大学毕业生所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就业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就业指导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指导知识来自于网络、家人和朋友。这就导致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较为盲目,一味追求到大城市、外企、大型国企和政府机关,造成“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不能客观认识自己,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都是不断的调适甚至“跳槽”才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这对于企业、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是严重的浪费。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未成体系,与国外高校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就业率”为指标的指导理念偏差

目前我国各高校就业部门的风向标就是“就业率”,基本目标是以把学生“送出去”,而忽视了就业质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先就业,再择业”成为高校指导学生就业的基本方法。作为学生来说,这种指导方式无可厚非。因为大学毕业生从象牙塔走到社会,需要有一段时间认清自己的兴趣、优势和目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重新进行职业选择。但是这种方式导致应届

毕业生跳槽率很高,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便很快流失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无疑是相当大的损失。“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指导理念意味着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就大功告成,在就业指导上缺乏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帮助学生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模式。目前的就业指导,在指导内容上是很粗糙的,只注重就业指导的实用性、技巧性、功效性,而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前瞻式指导,缺少发展性的眼光。

2、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内容和形式单一

我国各高校虽然普遍设立了就业指导课,但实际上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就业指导课程一般作为选修课程,大

一、大二的学生通常很少去选修,到大四亟须就业指导的时候,却又忙于毕业和就业,没精力和心情认真听。此外,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空洞,大多流于表面的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但无法科学、合理的帮助学生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据北森职业咨询公司与劳动部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

26.4%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许多毕业生甚至根本就不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特点。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更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通病。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是单纯课堂授课形式,或举办各种专场讲座,形式比较单一。但毕业生就业时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

3、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

高校就业指导应能够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咨询、指导、培训,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而且要担负起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确定位的工作。目前,我国各高校虽然都有就业指导部门,但实际上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就业指导部门只负责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出具推荐表、签订三方协议书、在网站上发布岗位信息、组织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等。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由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完成,不少辅导员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也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训练,对毕业生的指导往往泛泛而谈,实用性较低。

从业人员专业程度的欠缺也使得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难以满足大学生深层次的需求,影响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二、措施及建议

针对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要转变唯“就业率”至上的就业指导理念,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就业,引导学生尽早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地、合理地选定自己的求职目标和人生理想,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为此,就业指导要实现课程全程化、服务个性化、指导专业化,并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1、丰富指导内容,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大学生求学的全过程,要指导学生将求学和求职联系在一起,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实行全程化和多元化,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有所侧重。这有必要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必修课,在整个四年中全程贯穿就业指导。一年级开展就业理论培养,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所学专业与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制定符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二年级的就业指导要结合专业学习来进行,主要开展专业知识、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知识能力储备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完善自我,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三年级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发展规划的修正,使其逐渐明确并最终确定自己就业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四年级就业指导应加强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及求职技巧、撰写简历等方面的指导,着重求职指导和就业服务。

此外,在就业内容方面,改变一些程序化的内容,增加一些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有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能力评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活动,尽早帮助学生职业理念和人生理想。

2、建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以往的就业指导通常是群体式的,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以了解学生就业个性化需求、促进其就业个性化发展和发挥其就业的个

性化潜能为目标,为其个性提升和潜能发挥提供和创造就业条件的过程。个性化指导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个性和心理特征等,有针对性、细致化的进行指导。这就要求,首先,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性格、能力、优劣势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心理测试和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促进就业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对他们的了解,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其次,指导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情况或者心理问题对症下药,适时对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更好地迎接就业的挑战。此外,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就业的宏观形势,要让他们明白工作是否真正的适合今后的形势发展,要让他们放眼长远,立足未来发展去求职,而不是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比较户口、待遇等方面的情况。

3、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需要在择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得到专家化深层次的指导。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遴选和培训教师非常重要。各高校要选拔那些在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法学等专业知识有良好基础且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就业指导教师,为他们提供定期学习、进修等待遇。同时,要支持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培训、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或选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方轶.大学生“回炉”:教育体制之忧新快报[n].教育周刊·对话,2009-09-22(x04).

[2]李岩.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归因分析[j].黑龙江史志,2009(08).

[3]旁兆霞.大学生就业出路问题探析[j].职业时空,2008(0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