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70年校庆“双碳”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

非常高兴参加*大学70年校庆,校园所到之处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70年来,*大学秉承“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为中国和中国钢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名副其实的“钢铁摇篮”。

*大学在校庆期间专题组织以“钢铁行业低碳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很有意义,也很有深意。今天(4月22日)是个特别的日子,正逢第53个世界地球日。去年的今天,第52个世界地球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正式成立了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成立大会,并由*院士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一年来,委员会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各项工作计划都在进行之中,谢谢*院士、谢谢北科大。

中国向世界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钢铁行业如何实现低碳发展,对中国能否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钢铁业如何走向碳中和,对全世界钢铁业的从业者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没有持续的创新、没有深刻的变革、没有突破性的技术进展、没有钢铁企业之间的广泛合作,钢铁产业实现碳中和是不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特别是涉及基础理论和基础研究的突破,大学和科学家的作用就愈加重要。面向碳中和的美好愿景、面向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北科大作为行业技术变革的重要策源地,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肩负着光荣的使命。我们将看到,百年华诞时的*大学将成为更加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相信,在中国钢铁奔向碳中和的道路上,北科大一定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定会做出载入史册的贡献,这也是钢铁行业的嘱托和期盼。

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对行业低碳推进工作进程做一个简单回顾,并介绍一个正在筹划的具体工作项目,请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多多指点和参与。

简要工作回顾

总体来看,中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起步态势良好,钢铁行业的碳中和未来之路日渐清晰,前沿低碳共性技术开发已进入世界前列。在此情况下,如何加强顶层设计,改善政策环境、激发创新动能、构建合作机制、降低系统风险、扩大创新收益,是政府、钢铁行业及每家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应该重点关注、研究和推进的问题。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决策,钢铁行业积极推进“双碳”工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于2021年4月22日正式成立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于2021年2月10日发布了《钢铁担当,开启低碳新征程——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行动倡议书》,组织行业专家完成了《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愿景规划和技术路线图》,提出钢铁行业低碳技术清单,研究编制了《钢铁行业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实施方案(钢铁行业)》《钢铁生产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团体标准等文件,组织钢铁产品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建设,发布《钢铁行业低碳人才培养三年行动方案》,组织行业近万人次的低碳培训,推动中国宝武八钢、建龙集团低碳项目纳入国家低碳专项等。

与此同时,中国钢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积极行动。中国宝武发起组建了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设立了低碳冶金创新基金;河钢联合中国钢研实施了《河钢集团低碳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鞍钢、建龙、包钢等头部企业发布了各自的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大学成立了二氧化碳科学研究中心,东北大学成立了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我们可喜地看到,中国宝武、河钢、建龙、酒钢等一大批钢铁企业在富氢碳循环高炉、氢基竖炉等多项世界前沿低碳技术方面已积极开展研发并取得明显进展。

与此同时,中国钢铁行业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包括协会,也一直保持着与世界钢铁同行在低碳技术发展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低碳发展也是中国主办的历次世界性钢铁会议的重要主题。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十二届中日钢铁业环保节能先进技术专家交流会上,日本铁钢联盟和日本制铁、jfe、神户制钢所等企业都表示,中日双方都采用以高炉-转炉为主的生产流程,在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领域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在这种交流中,双方都会受益,世界也会受益。

技术路径研究

从现在到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碳达峰、碳中和是钢铁行业及各钢铁企业重中之重的工作。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与资源环境、技术条件、经济结构、工艺流程、上下游发展,以及文化、人才、法规、贸易等都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光靠一时号召、一时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静下心来、捋清思路、找准方向、久久为功。

近年来,世界钢铁界不约而同地转向低碳发展,加快推进世界前沿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布局。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和发达经济体钢铁行业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术策略来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求在实现减碳目标的同时获得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经济体均通过政府直接支持,主要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相互合作、协同开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方式,开展共同认定的诸如铁前系统及冶炼工序减碳技术、短流程工艺技术、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方面的大规模研究与开发。

为践行“双碳”承诺,我国代表性钢铁企业近年来也纷纷开展了冶金流程低碳路径研究和战略规划研究。中国宝武、河钢、鞍钢、建龙等大型钢铁集团都提出了各自的低碳发展路线图。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于现有工艺流程的极致能效低碳技术,包括现有工艺的节能、工序之间的衔接节能、现有工艺的能源替代、余热余能的高效利用等,如热风循环烧结技术、超厚料层烧结技术、高炉喷氢及炉顶煤气循环技术、高比例球团冶炼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冶炼技术等。二是基于新工艺的低碳技术,包括氢代替碳、电代替碳、高能量密度的全氧冶炼、ccus(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如电冶金无碳原料制备技术、氢基熔融还原技术、氢基竖炉直接还原技术、全氧短流程技术、纯电冶金流程技术等三是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关键共性技术,包括将工艺路径的数字化设计、实际产线专线化层流运行机制建立、智能控制与模拟仿真等应用于钢铁生产的技术,如智能钢厂数字化精准设计、钢厂数字孪生技术、闭环操控技术、钢铁新材料模拟设计等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低碳前沿技术是未来技术,是支撑低碳发展的重要部分。同样,低碳工作也是钢铁技术进步的一部分。中国钢铁还要为世界创造更多属于中国品牌的中国技术、中国流程、中国标准、中国产品。以中国宝武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近几年不断推出“世界首发产品”。所谓“世界首发产品”,就是世界都在研发,但中国钢铁企业率先取得突破并实现商业化生产的产品。这是了不起的本质性进步,这是钢铁强国的重要标志。我们在某些方面和某些领域与世界最高水平还存在一些差距,但在某些方面和某些领域也正在创造真正的“世界领先”。确实,有极少部分产品在国内生产还有困难,但我们同时也在创造着世界首发的新产品、新材料。我曾与有的同志谈到,看钢铁行业如何,不要只看“墙角”,还要看看阳光下会生出什么美好的东西来,看看我们的工程师、研究员和科学家们眼里看到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大学老教授们的回信,很高兴、很振奋。这不仅是给北科大的,也是给钢铁行业的,我们都要认真学习、认真贯彻,共同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原有国际秩序正在经受考验和挑战。但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问题上,这可能是全球目前为数不多的能够形成全球共识和行动的一个领域。中国钢铁作为中国和世界实现碳中和的基础力量和重要力量,要为中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为世界钢铁低碳技术进步做出我们独特的贡献。我们有这个基础,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信心。我们正在行动,让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