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区并村改革调查思考
“乡镇+管理区(办事处、片区)+行政村”,是**市自**年“撤并建”以来形成的农村基层党政管理基本格局。“撤区并村”是指在农村撤销管理区、办事处或片区等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管理区)和合并行政村为主要内容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年3月,**县乌江镇率先将原有的两个办事处、10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撤销、合并为4村1居,拉开了我市“撤区并村”改革试验的帷幕。随后,凤冈县进化镇、湄潭县抄乐乡等地也进行了试点。**年3月,余庆县借农村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契机,在全县10个乡镇全面进行了“撤区并村”。到**年年底,全市14个县、区(市)全部完成了“撤区并村”改革工作。
一、改革的动因
**年我市完成撤区并乡建镇后,在乡镇与村之间,普遍设立了管理区、办事处或片区一级派出管理机构,该机构建立的初衷是“联系政府,服务农民”,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弥补“并乡”之后农村基层行政管理的空隙,在农村工作中发挥出一定的效用。当时,全市228个乡镇共设立了584个管理区,有国家工作人员5600多人。管理区虽然行使的是行政管理权,但却缺乏法定的行政管理权限,无法为农民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如小额贷款、办理结婚证等),有的仅仅成为“上传下达”的机关。在乡镇和村之间多了管理区这个中间环节,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和措施不能直接地及时地贯彻到村,既增加了群众办事程序,又不利于改善干群关系和转变基层干部作风。同时,由于增加了管理区这一级机构,导致乡镇工作人员膨胀,一些地方甚至从农民中招聘人员充实管理区,给乡镇财政支出加大了压力。
行政村设置大都始源于五、六十年代,是在撤销体制,改设乡、镇后,在原生产大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行政单位和经济分配单位。由于历史原因,我市的行政村从设置、规模、职能等方面,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较深,主要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经济总量薄弱,管理队伍庞大,行政职能弱化等。当时,全市有行政村4987个,居委会379个,平均每村只有1202人,少的不足300人;有村级管理干部22775人。过小的规模,造成农村干部选人范围受限,村组干部报酬增速受阻,村级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和叠加效益难以形成,由此引发的一些深层矛盾逐步显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
坚持主动顺应形势要求,及时调整合并村级党组织,扩大村级组织管理覆盖面,已经成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市农村形势需要,不失时机地改革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模式,创新管理体制,科学配置设立党组织,就成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迫切要求。我市按照“规模并大,实力并强,班子并优,方便办事”的工作思路,把调整合并村组与推进“撤区并村”建立党组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人才、技术、资源的有序流动和有效组合。**年以来,我市全部撤销了管理区,将原来的4987个村合并为现在的1765个,比原来减少3222个村。
二、“撤区并村”的基本做法与经验
(一)切实把握“撤区并村”的原则
一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撤区并村工作,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逐步推行。条件成熟或适宜合并的先合并,条件不成熟或不宜合并的可以保留,不能搞“一刀切”。如余庆县由171个村合并为66个村,共减少105个。其中,两个村合并为一个村的有24个;三个村合并为一个村的有29个;四个村合并为一个村的有6个;六个村合并为一个村的有1个;保留原村建制的有6个。66个村中,有20个村按原管理区规模设置。凤冈县由348个村(居)合并为81个村(居),保留原村建制的只有3个。
二是群众自愿、便于自治的原则。撤区并村工作要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体现群众愿意,方便群众办事,增强村民团结协作,为实现村民自治创造条件。我市的基本做法是将相邻相近的的村整村合并,一般不撤散原行政村,保持土地、山林、电力、水利等设施权属不变,但个别情况也可以根据地势、山形、流域、居住环境等条件因势利导,合并后尽量做到便于管理,不留纠纷和问题。
三是利于减负、利于发展的原则。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是我们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合并行政村过程中,要注意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利于管理的几个村合并,把相同产业和优势互补的几个村合并,适当扩大村级人口规模,以利于加强村级经济积累,减轻农民负担,切忌贪大求全。全市并村后,**至3000人的村829个,3001至5000人的村750个,5000人以上的村186个。
四是精兵简政、提高效能的原则。撤销管理区后,原管理区干部职工由乡镇重新安排工作,重点充实到村党支部。合并后建立的村,办公地点尽量设在交通方便的中心区域,实行定编、定员、定岗。乡镇下派干部与村干部实行固定地点8小时坐班工作制。从原有村干部中选择部分优秀干部担任村务工作,尽量考虑原行政村有一名干部留任,其他不再任职的村干部,按撤并前连续任职年限和职务,分别给予一次性补贴“买断工龄”。并村后,全市共精简村干部9771人,下派5376名国家干部到村工作,其中有1038名国家干部任村党组织书记,占行政村总数的57.9%。
(二)讲究方法,积极稳妥,逐步深入。我市在撤并程序上普遍采取的是“八步工作法”逐步推开。第一步:冻结人、财、物,进行财产清理和财务审计。同时,乡镇拟定撤并方案和实施细则。第二步:组织宣传发动,征求村民对撤并方案的意见和建议,乡镇党委拟定组建村党支部、建村筹委会意见,并落实干部人选。第三步:各乡镇在充分酝酿、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制定正式方案,报县委审批。第四步:宣布撤销管理区和合并村的意见,新建的党支部、建村筹委会及驻村干部开始工作。第五步:整体交接,对文书档案、财务帐目和集体资产等,按分项分部门对接。第六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村级组织全面开展工作,并为下步换届选举作好准备。第七步:县组织对各乡镇撤并工作进行检查验收。第八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各项工作基本步入正轨后,再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换届选举,成立村委会,实现平稳过渡。
(三)措施配套,政策到位,纪律严明。在撤并过程中,各地都及时制定了配套措施,建立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了村帐务和资产清理领导小组,及时制发了解决离任村干部待遇、新建村基层组织的组建、管理区干部职工安置、撤区并村纪律要求、加强村级管理和规范制度等文件。撤并期间,全市先后抽调近万名机关干部到村帮助工作,实行“四包”(包宣传教育,包方案实施,包接待信访化解矛盾,包平稳过渡)责任制。为了使村组干部都能积极支持和配合“撤区并村”组建党组织工作,在方案实施前,一些村组干部作出“书面承诺”,以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选择。如余庆县结合“四在农家”(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载体的“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下派1000多名驻村干部,帮助乡镇和村做好“撤区并村”的宣传发动、处理具体问题等工作。制定了“一个稳定,六个不变”政策并及时宣传到位。“一个稳定”即对村干部和管理区干部作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的思想状况保持稳定。“六个不变”即:原管理区、村的财产权属以及债权债务等不变;山林、土地、承包责任地等政策不变;教育、卫生、邮电、供电等服务区域、对象不变;水利及道路设施等不变;下派驻村工作的国家干部,其干部身份、人事和工作供给关系不变;管理区的职能下移到村,乡镇对管理区和村的管理和考核等措施不变。各地在村级体制改革中严肃党纪政纪,做到严明纪律。规定要公开村务,明晰债务,冻结资产,不准变卖和私分。对违反规定的人和事,由纪检监察部门根据党纪政纪规定严肃查处。
(四)立足实际,优化配置,形式多样。在撤区并村过程中,我们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总体按照“地域相邻,规模适度,产业配套,优化设置”这一指导思想,多形式搞好撤并和建立党组织。其主要形式有三种:
一是强强聚合,推进“排头村”更强。对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发展较快的示范村与集体实力相对较强的村级党组织进行合并,在人力、财力、技术、土地等方面形成叠加效应,组建村级“小巨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实行强强聚合的村大约占2.7%。实行强强合并后,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是强弱结合,带动“后进村”转强。针对村与村之间发展差距拉大的实际,我们采取大村带小村、富村带穷村、强村带弱村等多种形式合并建立党组织,达到取长补短、结对拉动、共同发展的目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实行强弱结合的村大约占48%。
三是优势整合,促进“中间村”争强。根据“中间村”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人才、产业、资源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实行优势整合的村大约占49.3%。
通过调整合并,全市村的规模从原来平均每村1202人扩大到现在的3180人。村党员从原来的平均每村22人增加到现在的62人。由于调整合并后的村面积增大,人口增多,专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效应放大,全市形成各种专业特色村36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84个。
(五)积极探索,认真总结,不断完善。在撤并过程中,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如湄潭县在**年9月完成撤并工作后,经过两年运行,发现村干部报酬仍低、干部作风漂浮、选贤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等。县委在认真试点的基础上,于**年初启动了新一轮村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了“两减两增三在村”即:减少村民组个数,减少农村脱产干部职数;增加机关干部到村工作职数,增加村组干部报酬;建立干部工作在村、生活在村、考核在村的工作新机制。在撤并后120个村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合并了2个村,并将原来3201个村民组合并为1009个,组数减少68%,年节省组干部开支约22万元,而组干部报酬比原来增加了近两倍;精简脱产干部208名,精简人数达40%,年节省开支60多万元,而脱产干部工资在撤并后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5倍。凤冈县在2002年实施撤并工作时,在党组织设置上,为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将撤并前的村党支部改设为片区支部,新建立的村设立党总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片区支部既无财权,又无人权,只是在发展党员中履行一下手续,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发挥不力。鉴于此,凤冈县将原来的348个片区支部全部撤销,并把全县2459个村民组合并为749个,把支部建在了村民组上。
归纳我市的“撤区并村”工作,可以得出四点基本经验: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加大政治和业务培训力度。地方党委应加强对村组干部各类知识的培训,分期分批选送村组干部参加各类函授学习活动,以提高其学历层次、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对民选干部,要适当提高经济待遇,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
──选派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到村工作。可以将平时工作比较负责、有一定农村工作经验、现工作岗位负担相对较轻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派到村任职。同时还可通过制定各种激励政策,鼓励这部分人与单位脱钩,到村任职创业。
──适当放宽干部任职政策。对农村优秀干部,特别是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村党支部书记,要认真落实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允许参加国家公务员招考,同时在参加国家公务员招考上,适当降低学历要求。事业单位增加人员,可优先选用优秀农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