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30年思考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实现的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同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紧密相联。
●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30年,其所贡献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今日天下之大势和未来世界之发展,情况依然十分复杂,不可测因素依然甚多,我们一定要坚持冷静观察、小心谨慎。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
改革开放30年,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和世界近代以来“天下大势”的发展中居于怎样的历史地位呢。这需要我们把视野放宽一点来加以观察。
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实现的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同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紧密相联。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就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简而言之,一要救亡图存,二要振兴发展。正因为近代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多灾多难,所以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就成为对整个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各个阶级、各个政党及其领导者的最大考验,从而也就成为鸦片战争以来多少代中国人为之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最深层动力和最崇高目标。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的1956年,同志还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说,中国如果不能把自己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那就要被从地球上开除球籍。这就是同志的救亡图存和振兴发展的深刻理念。时至今日,也许还是应当说,如果我们不能在21世纪上半叶实现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迟早还是要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所以,承接近代以来中国人在内忧外患中产生的救亡图存和振兴发展的深刻理念,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的最根本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
鸦片战争以后168年来,中国经历了大变动,世界也经历了大变动,而这两方面大变动又是紧密相联的。如果要问这种历史关联的内在脉络是什么,一个最简要的回答就是:世界范围发生的三轮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国家命运的三次大转折。
二
大体而言,第一轮经济全球化开始时即1750年前后,清王朝正处于落日辉煌之中,乾隆皇帝的“天朝大国”梦做得正香,而英国却从1750年起就开始了产业革命。到1840年,英国国内铁路网建成,标志着产业革命基本完成。恰恰在这一年,英国人打了一场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一巴掌把中国打入半殖民地。可见,1840年对中英两国都是很要紧的年份。它是英国兴旺的标志年,又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大灾难的起始年。从此以后,中国人的救亡图存和振兴发展之梦就开始了。由此激发旧民主主义革命一浪接一浪地起来,直到孙中山领导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孙中山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国势继续衰败。整体说来,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叶这第一轮经济全球化1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不但没有抓住机遇,反而被打入谷底,成为经济全球化和资本殖民主义的最大受害者。
这就是第一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之命运。
第二轮经济全球化又是什么情景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金融资本统治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后起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使得第二轮经济全球化中断了、逆转了。与此同时,战争引起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先后在资本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引发了两次大革命。先是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建立,后是同志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大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第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完全不同,这一回中国人抓住第二轮经济全球化断裂的时机起来革命,由此获得了真正的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真正打开了实现近代以来中国人历史追求和历史进步的大门。
这就是第二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之命运。
第三轮经济全球化又是什么情景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一个过渡时期,包括美国打越南战争失败和前苏联打阿富汗战争失败以后,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战略部署先后遭受重大挫折。大体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起,世界一步一步进入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新阶段,新科技革命和第三轮经济全球化起来了。在这第三轮经济全球化潮流当中,搞大国争霸和僵化模式的苏共和苏联垮台了,而中国共产党却如同在第二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抓住时机起来革命一样,又抓住新的时机,使社会主义中国加快发展起来。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一条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角度来说,这条道路也就是中国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的道路。
这就是第三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之命运。
这些分析,同时也就反映了从世界历史和时代角度来看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地位。
三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当然,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双重使命,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把握时代特征,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包括研究和借鉴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所以,我们在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的高度自觉的同时,又强调要以高度自觉向外国学习。而学习外国,归根结底是为了形成和创造中国自己的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对国际经验,我们还要继续老老实实地学习和借鉴下去;对中国特色,我们还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下去。这也算是一条规律性认识吧。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成功,才能胜利;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赋予其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成功,才能胜利;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离开中国实际和我们已经取得伟大成功的道路和理论体系,而去另外寻求和依傍别的什么主义和模式,没有前途,没有意义。
有87年奋斗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在开创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30年中,形成了这样一套在社会主义基础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使社会主义能够充满活力从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并经长期奋斗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这实在是党之大幸,国家之大幸,人民之大幸,中华民族之大幸。这又一次有力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关节点上,仍然能够以自己的奋斗来代表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前途,并且能够凝聚越来越多的人共同奋斗来代表这个伟大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