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企业领导经济职责审计的若干思索
经济责任审计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形成的一个专门的审计门类,是为了明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项审计活动。通过这些年的实践,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效比较明显,不仅严肃了财经纪律,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完善了干部管理制度,为组织人事部门使用干部提供了参考依据,促进了管理,提高了效益,越来越被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同时,在这些年对镇属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碰到了一些情况,我想就这些情况和大家一起探讨,以求共勉。
一、碰到的情况
(一)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和风险加大
1、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经营管理方面,经营者往往凭自己传统的理念和工作经验对企业和项目实施管理,使某些项目运作偏离了正常轨道。
2、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主要表现为。一是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有形无实,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二是权责不清,所有者对经营者没有实施控制。
3、监督机制不健全。对企业管理的主体不明确,企业内部的财务运行缺乏监督,会计核算不及时跟进,有效的管理比较迟后。
由于上述原因产生了许多复杂因素,这些复杂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每个会计单位,这些会计单位又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从而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
(二)审计工作手段相对有限,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增加
1、被审资料可信度较难确定。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主要通过会计凭证、会计报表、会计账薄及相关资料、文件进行查证,而这些资料的可信度较难确定,对有些违规行为,审计人员通过常规的审计程序很难发现。
2、审计职能和手段有限。审计工作不具有纪检、政法部门的职能和手段,对有些事项无法进一步的核实,如我们在对某个单位的审计过程中,需对一笔银行存款进行核实,在这过程中遭到了银行的拒绝等。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可能导致对领导人应承担的责任或取得的成绩评价不恰当,与客观事实有较大的出入,形成审计风险,有时可能会出现审计时没有发现有经济问题,而日后被审计的领导人员涉嫌经济犯罪的情况,导致审计行为被动。
(三)审计环境欠佳,对确保审计质量有潜在风险
1、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尚未完善。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新的门类,与之适应的一系列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尚未形成,导致审计人员的工作程序有一定的差异性。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加强宣传力度,优化审计社会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力度,协调审计和各单位、部门的关系,使社会公众理性的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明确经济责任,规范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以最大限度地赢得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为经济责任审计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
2、制定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体系。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一套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细则、操作指南,把有关政策、法规集合成册,便于广大审计人员学习、运用,使审计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地进行,不断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人员是审计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审计人员除了具备会计、金融、税务、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我修养,并要主动学习,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精通审计技巧和方法,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严守纪律,谨慎操作,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