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改革创新交流

近年来,**省**市积极探索促进农村基层党建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广泛推广“支部加协会”组织模式。“支部加协会”是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纽带,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带协会,协会联农户,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一种崭新的组织模式。这一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支部、协会、农户三者的关系,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在实践中取得了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良好效果。

建立利益机制促进增产增收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必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04年6月,**市开始探索实践“支部加协会”组织模式,在乳源县必背镇“养猪营销专业协会”成立党支部,之后在总结提升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和先进性教育活动,逐步将这一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各县(市、区)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致富能手牵头成立各种专业协会,为广大种养农户提供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形成支部、协会、农户联合体,提高了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协会党支部在推动协会发展过程中,注重突出农民在协会中的主体地位,做到出谋划策而不直接决策,组织引导而不发号施令,主动服务而不越权干预。强调党组织对协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上的领导、工作上的指导、运行上的监督和政策上的支持,积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保证协会按章程规范运作,为协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协会以市场为导向,把增加会员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最终落脚点,通过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生产资料供应和信息服务等各种形式,为会员和其他农民搭建产业服务平台。村党支部注重规范“支部加协会”活动方式,指导制定协会章程和完善相关制度,使协会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从事经营和社会活动。

专业协会在党支部的领导、引导和支持下,围绕农村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把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经营,缓解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的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以乳源县为例,该县建立了履盖全县9个乡镇的12个专业协会,会员达8000多户(党员户1150户),户均增收**00多元。

提升农民素质培育市场主体

“支部加协会”构建了新型的农业服务体系,党支部、协会、农户三者之间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共谋发展。农村党组织和农村党员依托专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把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特别是把农村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各类乡土人才和产业大户组织起来,加强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推广“支部加协会”组织模式以来,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既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又凝聚了人心,推动了工作。

把“支部加协会”活动与“双培双带”活动结合起来,把协会中的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宗旨意识强、群众基础好的党员致富能手推上协会领导岗位,推动协会中的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创业致富。必背镇养猪营销专业协会会长、党支部副书记邓素梅带头致富,并支持帮助90多名协会会员发展养猪业,带动3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06年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桂头镇大坝蔬菜流通协会带动周边316户农户,发展无公害优质蔬菜近千亩,由协会统一销售达60多万斤,有效解决了农户卖菜难的后顾之忧。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支部加协会”模式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而且加强了党组织对农民群众、农村党员和农村经济组织的管理,提高了农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

在村党支部和专业协会的双向互动下,农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效解决了村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协会骨干和农村致富能手的示范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党在农村的政策宣传员、技术指导员、信息联络员和纠纷调解员,并按照规定程序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使素质好、有能力的党员走上村级组织领导岗位,有利于探索创新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协会负责人“一肩三挑”的村级管理体制,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从实践效果看,“支部加协会”模式有效地拓宽了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了农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党建工作,提高了农村党组织领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体现了农村党组织协调利益、凝聚民意的政治功能,是实现农村党组织建设整体推进、常抓不懈的一个有效机制,是农村党的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