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材料的执念,或许正在毁掉你

公文写作不像文学创作,可以通过生活实践反复体会,或蹲在一个地方日思夜想地“陈酿”。陈忠实写《白鹿原》写了7年,把自己关在老家的祖屋里就有3年。这对写材料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公文是工作文体,通常需及时快速地完成,有时效性要求。尤其是在基层,各类公文要么不要,如果要往往就是要得快、催得急,材料人员常常是加班加点开夜车,挑灯披星熬通宵,结果大多是难以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不仅累坏了身体,还得挨批评,常使工作陷入被动,更有甚者难在机关立足。 

提高效率,又好又快地写出合格公文,永远是驳不倒的硬道理。 

1、先完成,再完美 

有些新手写稿,是一段一段打磨推进,非要把这段话弄光溜了、顺当了,才肯下笔写下面一段。假如一直文思不竭,或许也不算个太大的毛病,可惜,障碍随时潜伏,写材料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意思不连贯啦、说理不清啦、找不到支撑观点的素材啦、找不到合适的词句啦。遇到障碍,他们心里不服,非要越过去不可,于是一停就是半天。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一遍过的稿子。就是有水平的领导自己写材料,他也会不断推翻自己、不断修改完善。写任何材料,记住一个基本思路:先完成,再完美。不要老想着一开始就要立意很高、言辞很美、说理很透,这是不可能的。 

高效率的写稿方式,都是先拉起个靶子,再一点点砍削。只要有了初步思路,就先按已有思路继续写下去,不要为了段落层次的安排过多耗费时间,不要写上一点就回过头去修改,更不要为了个别词或语句的使用而纠结。 

先一鼓作气把初稿堆出来,待全篇完成后,再回过头斟酌段落的逻辑关系,斟酌过渡是否顺畅,斟酌词句的使用,然后大刀阔斧地改,效率会大大提高。 

2、占有材料的时间应该比动手写的时间长 

笔者从事材料写作的时间越长,每次开始动笔的时间就越晚。刚接触写材料的时候,花半小时找点资料,就敢打开word文档开始写。写材料时间久了,往往是找材料找了三四天才开始动笔。 

公文写作常被比喻为“来料加工”,没有料,写出来的东西必然不行。根据笔者的观察,很多人写不好材料的原因,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手里素材太少。 

所以,想摆脱憋不出来材料,时间却不断流失的窘境,必须调整写作各个阶段的时间分配,找素材的时间要充分保证,甚至要大于真正动笔写的时间。 

领导让你三天拿出一个xx材料,但这个主题你还不太熟悉,时间上怎么分配。笔者建议,找素材、分析研究素材要花两天,动笔写可以花一天。 

拿到任务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相关的内容,包括背景资料、以前讲话等有关段落,甚至是类似题目的写作思路等,都拷贝到一个文档里面。先不要管什么思路、结构之类的,用一天时间,资料找的越多越好。 

而剩下来的一天,根据已有的素材进行分析、提炼、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继续找新素材,深入研究。 

心里有数之后,最后一天才动笔开写。 

这样做,即使题目不熟悉也能很快做出一桌子像模像样的菜来。 

比如,接到任务,要起草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笔者的做法是先建好一个文件夹,名为“20**年校长毕业典礼致辞”,然后,上网搜近期中外大学校长各类毕业典礼讲话致辞、关于高等教育最新论述观点,本领域近期比较典型的人和事,下载并放到文件夹里;在计算机里搜,校长过去的毕业典礼讲话,校长近期有代表性的发言观点,近期校内各个场合典型致辞,拷贝到文件夹里。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如果你在办公室工作一年以上了,就要学会把握这种时间节点,提前预测并收集准备材料,这样就不会忙乱。 

比如,省里下文,要在全省开展一次主题教育活动。经验老到的材料员可能马上会意识到,材料的暴风骤雨即将来临,未来一段时间自己要写大量关于××主题教育活动的材料,于是便在日常工作中时时留意相关政策,收集兄弟单位做法。 

果然,没过多久,主题教育活动正式开始,各种部署讲话、表态发言、总结报告、对照检查纷至沓来。还好,这位材料员已经在网上下了不少与之相关的评论、社论、文件,找兄弟单位要了不少材料,脑子里的思路大致成形,那他写起来肯定一骑绝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