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一手材料”写材料
【核心观点】
用别人提供的材料来写材料,等于是吃现成饭,虽然也能填饱肚子,但别人做的饭有可能做得比较早,是冷的、不新鲜的,还未必适合我们的口味。我们要注重从已有的材料中选材取材,更要善于从生动的实践中找米淘米,需要多少米就放多少米,注意把混在米里的沙子、谷子淘干净,这样才能做出热气腾腾、鲜香可口、松软适度的一锅好饭。
撰写机关文稿,俗称“写材料”。这个工作,离不开写作资料、写作素材的收集、整理、加工和使用。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前段时间,我们单位帮助两名基层党代表撰写先进事迹材料,准备报给上级统一做宣传。这两名基层代表,一个是民营企业的一线员工,一个是村党支部书记。材料送到我手上,我看了以后,觉得事迹不够典型,写得也不够生动,就把执笔的同志找过来,了解这两份材料是怎样写出来的。他告诉我,是以县里提供的材料为基础,经过加工、润色、修改而成。我问他,你们到过这两名基层代表的工作地吗。采访过他们和他们的身边人、知情人吗。他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我说,这样的材料可谓先天不足。我们写基层,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深入基层;写人物,不仅要贴近人物,更要走进人心。像这样关着门搞来料加工,既没有对所写对象、所写事迹的感性认识,又缺乏从一线、到现场挖来的一手材料、鲜活事例,怎么可能把材料写好呢。写手不接地气,材料不会有生气。你们得沉下去、扎下去啊。后来,负责起草材料的同志按我的要求补了课,再报上来的稿子就大不一样。
还有一次,我带了一个调研组到外省去学习取经,兄弟单位毫不藏私,不仅精心安排了考察点,详细介绍了相关情况,还提供了不少书面材料。回来以后,负责撰写调研报告的同志以拿到的书面材料为基础,很快就拿出了调研报告的初稿。我看了以后,提出了修改意见,重点是让他把所见所闻中的“活情况”补充进去。我说,兄弟单位给我们提供了书面材料,这让我们省了不少事,但我们写的是调研报告,必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决不能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我们要用好别人提供的材料,但更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多用自己收集掌握的一手材料来写。用别人提供的材料来写材料,等于是吃现成饭,虽然也能填饱肚子,但别人做的饭有可能做得比较早,是冷的、不新鲜的,还未必适合我们的口味。我们要注重从已有的材料中选材取材,更要善于从生动的实践中找米淘米,需要多少米就放多少米,注意把混在米里的沙子、谷子淘干净,这样才能做出热气腾腾、鲜香可口、松软适度的一锅好饭。
我写了30多年材料,闭门造车的事情没少干,但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回过头来看,凡是出去跑得多、掌握一手材料多的时候,写材料的思路就来得快,写出来的材料就比较“有料”、比较鲜活;如果有一段时间走不出去,写出来的东西就像用陈米做出来的饭,出饭量大是大,口感却要比新米差上很多。所以,写材料的同志一定要注重收集一手材料,善于用好一手材料,这才是写好材料的根本之策,这样写出来的才会是真正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