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观后感11

在社会实践课上,我们观看了为庆祝“建国60周年”推出的《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主要展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到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历经艰辛,茁壮成长,最后与各民主党派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斗争中,同舟共济、团结奋斗,最终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也是中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剧中有几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是。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其他民主党派对话,“没有这几十万条破枪,谁会和我们谈”。这说明了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拥有一定的实力。

第二个是。面对当时国内的经济形势,蒋介石为了挽回国内经济的颓势,派蒋经国赴上海施行经济管制。1948年8月下旬,蒋经国作为上海督导员,施展铁腕整顿经济,并实行物价管制,但是以失败告终,国内经济已大势已去。在上海施行管制的时候,蒋经国的铁腕仍然搬不动大资本家、大商人和大官僚及黑恶势力。“打虎”工作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个是:在南京中山陵的音乐台,天色惨淡,一群白鸽飞过,尽显一副苍凉的景象。面对国内经济已经大势已去,以及蒋经国在上海遇到的那些障碍,蒋介石已经表现出力不从心。他的那句话“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了骨头里,反,是亡党;不反,是亡国。”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他选择了不反,最后亡了国。第四个是:当国民党炮轰延安时,毛泽东毅然决定离开延安,面对同志们的不解,毛泽东道一句“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会以一个延安换回整个中国”体现了他确实拥有长远目光。他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强调了革命战斗中人的重要性,说的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第五个是。当刚宣布蒋介石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时,老蒋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他的手下顾祝同却报告“委员长,延安丢了。”。颇带有讽刺意味。老蒋顿时表情的变化,耐人寻味。

第六个是:闻一多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讲: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李公朴)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李先生赔了一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这一幕让我看到了民主人士的正义感和执着,却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第七个是。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台湾那边,蒋介石面对的却是南国的秋雨,让我们看到的是年老的孤独而又悲凉的背影。

为什么最终蒋家王朝覆灭了呢。虽然从电影里我们看不到那些细节。蒋介石认为:“我们这次的失败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到了自己。”他总结了4条“自己打倒自己的”的原因:

第一,内部不能精诚团结,因之予奸匪以分化挑拨的可乘之机;第二,违反国父遗教,大家不以服务为目的,而以夺取为目的;第三,丧失了革命的党德,不能以个人自由与能力,贡献于革命大业;第四,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不知道名族道德的力量和名族精神的伟大。蒋介石认为,他的军队也是“六无”之军,及“无主义、无纪律、无组织、无训练、无灵魂、无根底”的军队;军人也就成了“六无”军人,即“无信仰、无廉耻、无责任、无知识、无生命、无气节”的军人。

由此,蒋介石得出的结论是“非失败不可”

蒋介石还反思了国民党。“党内不能团结一致,同志之间,党派分歧,利害摩擦,违反党纪,破坏党德,以致整个党形成一片散沙,最后共党乘机一击,随致全盘瓦解,彻底崩溃。”

三、看完本剧对中国的国旗、国歌的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国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星呈黄色,表示中华民族为黄色人种。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五颗五角星互相联缀、疏密相间,象征中国人民大团结。每颗小星各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中心点,表示人民对党的向心之意。

2、有代表反对田汉的歌词,认为歌词不适合新中国国情,有点悲壮,也有同志同意,说法国国歌《马赛曲》不也很悲壮吗,却一直延传至今。有徐悲鸿力挺田汉,周和毛也肯定田汉的歌词。新中国的歌词最终敲定了《义勇军进行曲》。

总之,对于《建国大业》,每个人的看点可能有所不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有机会还是值得一看哦。

这部影片带给我太大的震撼,同时也引发了我的一个深思:今天的我们该怎样爱国。在这用革命前辈鲜血换来的和平年代中,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雏鹰,该以这次国庆,以这部电影为契机,该深思了。其实,爱国并不是那轰轰烈烈的视死如归,并不是那舍生忘死的壮烈宣言,亦不是那欲赴黄泉的豪情壮志。它需要的只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一份责任,只要敢于担负自己的使命,只是该面对生命中的情感。例如老师在升旗仪式上说得那样:“学生认真学习,老师教书育人这就是爱国。”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为社会承担一份责任,这样我们才能成长,学会爱国。看完这部影片,新中国的成长凝聚了革命前辈多少辛酸,它让我学会了爱国主义,学会了怎样爱国,让我学会了承担自身的责任。

所谓的历史片,一定是打了时代的标签,《建国大业》所讲的,其实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10月前的国家编年史,并顺便道出人心向背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历史书上已经讲了无数遍,正义和邪恶也摆的明朗,《建国大业》所突破的一个思想关卡,就是把国军从牢笼中解放,用”国民党也是人”的全新观念替代了”国民党是吃人老虎”的陈腐思想。这当然是思想领域的一大进步,既顺应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又弘扬了”和平解放”的思想,相信海峡那边的朋友听到这样的消息,也会觉得宽慰的吧。

看过《建国大业》,你应该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个历史反复的年头风云诡谲,充斥着尔虞我诈和暗地纷争,党中央和毛主席用胸怀回应纷至沓来的利剑,毫无计较本方的利害得失。从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和平时光,到烽烟再起、内战轰鸣的残酷岁月,作为中国旗帜的共产党屹立不摇,靠的是领导人的气魄,以及人心向背的逐渐升级。主席说的好:”民族资产阶级有种两面性,我们要把他们争取过来”所以这部片子的重心,并不是耍枪杆子玩炮灰炫耀武力,而是以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气场、无穷无尽国民军的沮丧、隔岸观火的民主党派之转变来看待人心问题,这个江山并不是打来的,而根本是以民心换来的。当然,”数量”是人心最有利的表达形式,蒋公能坐下来和伟大毛主席心平气和的谈判,就是因为咱有几十万条破枪,那时候还是”双十协定”,国共定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约,末了蒋公反悔开火,民主党派开始认清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并在情感上倒向了我党一方;国际友人也同样识趣,不管是杜鲁门、马歇尔、司徒雷登还是斯大林,都缓缓的开始对失落的蒋公说”不”。环境的颠覆更映衬了双方的多助寡助,毛主席身边团绕了无数赤胆忠肝的角色,有范伟扮演的厨子、黄晓明扮演的解放军,登高一呼开城牵马的傅作义,战功显赫无人能及的林副统帅……甚至在淮海战役之后,主席和周、刘、朱等几位统帅醉酒当歌,更是难能的洒脱和气魄。张国立扮演的蒋公虽然足够压场,能表现的却只是落寞惆怅,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守不住寸土的亡国之君,脱了军服坐在冰冷的石级上,胜败也早已一目了然,编剧不会忘了给蒋公的痛处撒把盐,于是又安排了冯玉祥的灯笼会、蒋经国与孔家大少的互掐、以及蒋公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掰手腕,意在告诉我们国军内部早已不合,从而不动声色的反衬我方同志大团结的和谐局面。

影片以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电影以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的飞机上拉开序幕。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为了表示诚意,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展开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杀,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杀害。此举遭到了以共产党为首的各党派的强烈反对。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幕戏中,冯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蒋介石的府第,要求见蒋介石,被拒绝后。冯将军义愤填膺的说:“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足以看出当时的时局是多么的恐怖,而冯将军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李公朴、闻一多为代表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革命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于是,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观众的眼睛似乎也在这一刻湿润了,多么艰难的历程啊。

解放上海,解放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二篇:建国大业观后感11观《建国大业》有感

————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社会实践课上,我们观看了为庆祝“建国60周年”推出的《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主要展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到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历经艰辛,茁壮成长,最后与各民主党派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斗争中,同舟共济、团结奋斗,最终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也是中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剧中有几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是。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其他民主党派对话,“没有这几十万条破枪,谁会和我们谈”。这说明了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拥有一定的实力。

第二个是。面对当时国内的经济形势,蒋介石为了挽回国内经济的颓势,派蒋经国赴上海施行经济管制。1948年8月下旬,蒋经国作为上海督导员,施展铁腕整顿经济,并实行物价管制,但是以失败告终,国内经济已大势已去。在上海施行管制的时候,蒋经国的铁腕仍然搬不动大资本家、大商人和大官僚及黑恶势力。“打虎”工作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个是:在南京中山陵的音乐台,天色惨淡,一群白鸽飞过,尽显一副苍凉的景象。面对国内经济已经大势已去,以及蒋经国在上海遇到的那些障碍,蒋介石已经表现出力不从心。他的那句话“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了骨头里,反,是亡党;不反,是亡国。”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他选择了不反,最后亡了国。第四个是:当国民党炮轰延安时,毛泽东毅然决定离开延安,面对同志们的不解,毛泽东道一句“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会以一个延安换回整个中国”体现了他确实拥有长远目光。他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强调了革命战斗中人的重要性,说的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第五个是。当刚宣布蒋介石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时,老蒋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他的手下顾祝同却报告“委员长,延安丢了。”。颇带有讽刺意味。老蒋顿时表情的变化,耐人寻味。

第六个是:闻一多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讲: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

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李公朴)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李先生赔了一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这一幕让我看到了民主人士的正义感和执着,却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第七个是。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台湾那边,蒋介石面对的却是南国的秋雨,让我们看到的是年老的孤独而又悲凉的背影。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湿润,心中澎湃。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美好的明天。当时,心中是多么的激动,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更加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为党、为社会和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珍惜现在的生活。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但是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同时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

2011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