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者《梁家河》读后感

通过这次《梁家河》纪实文学的学习,我受益良多,无论是对自己从事多年基层工作的内在心灵角度上,还是在将国与家相结合的广泛社会层面上,这本书都是一剂良药,一盏明灯,是星星之火,是燎原之势,是指引我不断向前的灯塔,是在新时代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内在灵魂之所在。

全书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根据习主席与陕北梁家河,这样一个陕北的朴素乡村结缘的故事展开,应该说全书中记叙了习主席青年时代如何脚踏实地在这里成长,如何在这里与中国农村血肉相连,应该说,正是在这里,习主席将中华民族五千年农业文明中那些毫无保留的朴素,勤劳,厚德载物而又自强不息的品质融入到自己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中,最终又带到我们中华民族崛起的伟大叙事议程中。

全书中也有乡里乡亲们对习主席的深厚情谊,这是最朴素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真挚,深沉而又禁得起岁月与历史考验的朴素人性本身,四十多年,十万余字,历史的沧桑在这里书写,记得以前在看《邓小平传》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我没有上过大学,但我一向认为,从我出生那天起,就在上着人生这所大学。它没有毕业的一天,直到去见上帝。而在学习《梁家河》的过程中,我更加看到,并非是赋予岁月以文明,而是赋予文明以岁月,”梁家河”在这里也是一种政治”经验”和”资历”,它是一种塑造,那就是真正使其具有领导中国命运的领导人的个性:扎根基层的经历、宏大的历史眼光、解决问题的稳健意识以及他们的沉着与自信。

而书中更有历史和记忆,从知青如歌岁月到真正成为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这里记录的也是一整个时代的变迁,记录的也是一整代中华儿女筚路蓝缕,继往开来的心路历程,回顾历史,按照马克思主义史观,世界历史是遵循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而后才能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我们中国,是一个政治上早熟的国家,有着几千年封建国家历史。回望唐,宋,元,明,清,也有盛世的传说,也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但是当我们仔细阅读史书,却会发现封建统治的任意性,残忍和压迫,中国古代骇人听闻的刑法,都使得我们不断认识到,隐藏在盛世之下的,正是封建社会压迫农民的残酷现实。而中国实现从封建社会到近现代社会,却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艰难摸索,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既是百年屈辱的一种雪耻的志愿,也是继五千年盛世之遗风,却要真正为苍生开太平。

在近代,我们先后向西方学习技术,思想,但是种种进步运动却都失败了,直到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想起早期的共产党人历史,我常常为之感动,在那样混乱的年代,困天下者正在于个人私计,但是真正要个人拿出勇气为自己心中的事业的奋斗却是真正对马克思主义者,对革命者的考验。他们也有家庭,甚至是一整个宗族,却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参与到伟大的事业中。而后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漫长的革命阶段,再到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而我们的父辈到我们所经历的历史,更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历史,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的,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他标志着我们新时代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从一个贫穷的大国到现在gpd总量达到世界第二的国家,”中国神话”正是在这里起航。回溯一路走来,筚路蓝缕的建国之路,凝结成的政治智慧和思考则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既是凝结的政治智慧,也是体现了不同阶段共产党的历史和共产党人的思考,既是一以贯之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是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社会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一如当下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眼下,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并且最终实践在我们的事业中的指导思想。

而反思到我自身,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却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我要同习近平总主席一般,怀揣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不断磨砺意志,扎扎实实做好基层工作,扎扎实实为民务实,为建设”生态、宜居、文化、智慧、健康”老城而拼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国是经济强国,未来也要是世界文化强国,要真正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到世界历史中,我们需要自己讲出自己5000年辉煌灿烂历史的同时,还要有毅力和信心用中国的眼光去看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

作者:老城办办事处主任马义平

第二篇:基层党员干部《梁家河》读后感基层党员干部《梁家河》读后感

深学笃行真学真用奋力建设山水庙湾

庙湾镇党委书记左晓兵

近期,我一口气读完《梁家河》,书中真实记录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鲜活的农村生活场景以及蕴含的不屈的精神道义,深深感染教育了我,也让我对习总书记的成长轨迹和治国理政理论体系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更应该向习总书记学习,学习他心系群众、勇挑重担、一心为公的梁家河精神:

一、身处基层,要心系群众;习总书记树高千尺不忘根,”迎儿,你老了。””这是我婆姨(陕北方言,意为妻子)。””你当年身体特棒,摔跤是村里最好的,不过,你可摔不过我啊。””你们两口子新婚,我们这些知青还来闹过洞房咧。”……一口浓郁的陕西方言,朴素而风趣的话语,与乡亲们亲切随和的互动,时隔多年,总书记仍能一口叫出乡亲们的名字,这是他不忘本、重感情、心系群众的生动写照。群众是领导干部的”立根原”,根深才能叶茂,求木之长,必固其根。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不能忘本,不能忘了群众是衣食父母。基层工作,是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工作,是需要老百姓配合的工作,更需要领导干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所急,我镇要结合全区”访民意、解民困、送温暖”党旗领航奔小康活动,组织开展”逐村督导”、”集中走访”活动,收集民情民意,排查矛盾纠纷,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把群众记在心上,群众才会让你坐在台上。不关心群众,离群众越来越远,后果只能是被群众唾弃。

二、身处基层,要为群众”干事”;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给这个小村庄办了很多实事,带来了巨大改变。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梁家河第一座水坠坝、甜水井、扫盲班、代销店、铁业社、缝纫社……,他干活不”撒奸儿”,总是带头干,有想法、有思路,能巧干,让村民坚信”听近平的,准没错”.这是习总书记的人格魅力,更是他为群众办事,深得民心的最佳体现。干事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要学习习总书记把为民做事的信念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紧交织,作为庙湾镇党委书记,要切实履行领导责任,立足镇情村情实际,带领全镇打好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后塬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发展黑猪、湖羊等特色养殖,扩大香菇、丹参、连翘、苍术等特色种植产业,利用电子商务扩大销售渠道,深化”三变”改革,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经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户增收。围绕”八个一批”,紧扣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两房”建设、美丽乡村等重点工作,全面推广”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活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深化”446″扶贫微宣传模式,打通扶贫宣传最后一公里,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全镇2018年脱贫任务。

三,身处基层,要牢记”公仆身份”.七年的艰苦岁月,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他的为民情怀和奋斗精神也进一步激发了我作为一名人民公仆的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紧紧依靠全镇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打好主动仗,打赢攻坚战,为庙湾更加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梁家河》读后感】

永远的梁家河大学生《梁家河》读后感心得3篇再读《梁家河》有感1500字

第三篇:《梁家河》读后感读后感一

阅读一遍《梁家河》,青年习近平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再读再梳理,习近平身上的四个特点便深深的镌刻在脑海里。

一、酷爱读书

习近平回忆说”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听说有一个知青有本《浮士德》,习近平跑了30里路去借。他在乡村教师那儿惊喜地发现了《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和明清时代的课本;从退伍军人那里借到了《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他还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事实上,他自己从北京带来的书就不少。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等,看完这些书,他并不知足。”一个15岁的白净瘦高个儿带来了满满两棕箱加一皮箱的书”,这是人们对习近平的最初印象。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经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看,放羊时看,白天抽空看,夜晚在窑洞里借着微弱的煤油灯看。习近平讲过”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做了演讲。演讲中,他用《浮士德》中的人物”墨菲斯托”回击西方社会的”中国威胁论”,正是一种”脱口而出”.

二、不怕吃苦

当年的陕北乃至全中国生产力落后,劳动基本上全靠”使蛮力”.生产工具落后,也没有劳保用品。在打坝造田时,没有手套保护,习近平和老乡一样,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第二天还得照旧干,泡磨破了就开始流血,直到后来手上磨出了老茧。我们很难把这样的劳动场面与一个插队的稚嫩知青联系起来,但这就是年轻时的习近平。农历二三月,陕北冰雪刚刚融化,气温依然很低。当时习近平在寨子沟打水坠坝,他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最忙时要从清晨干到深夜。人们对干活不”撒奸儿”的习近平竖起了大拇指:”好后生”。当时的陕北窑洞里,不仅有虱子、跳蚤、老鼠、蝎子,甚至还有蛇出没。露天厕所,夏天有蚊蝇,冬天寒风刺骨。贫瘠的土壤,干旱的气候,落后的”老镢头”、没有弹性的木扁担,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粮食不够吃,柴火经不住烧。在极饿极馋的寒冬腊月,习近平和他的小伙伴生吃过猪肉。就是这么苦,习近平都曾经做好长期在梁家河生活的准备。

三、奋力担当

因为自然环境恶劣,粮食生产不足。当时延安地区的人民锅里没粮,口袋没钱,生活穷困。习近平当选为大队支部书记后,开始计划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为打消老乡顾虑,他耐心做思想工作,主动干重活儿。打成大坝,修造了一块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为解决照明、烧火做饭的问题,他决定建沼气池。千里迢迢到四川学技术,请来技术人员,帮梁家河人民办实事。为方便群众,他办了村里的铁业社,为铁匠提供发挥特长的平台,服务村民,为村民打农具、修农具。接着他又先后在这里办了缝纫社、磨房和菜园。他用自己在延川县得来的奖品(一辆三轮摩托车)换了钢磨和手扶拖拉机,给村里带来了实惠。他带领村民打水井,抢着下井干活,井挖好前从没穿过干净衣服。他还教大家识字扫盲,学习文化。后来,习近平被清华大学录取,临行时,大家都来送行。一位老婆婆拉着习近平的手说:”你在这儿受罪了。到了好地方,别忘了我们啊……”当担当成为习惯,曾经牵挂的人永远都不会忘。

四、仁者爱人

离开梁家河去学习、去工作,一别就是数十年。1993年9月27日,习近平在离开梁家河后的18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村。当时,他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们,并和大家”约定”,下次回来一定要带着婆姨。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回到了梁家河。时隔数十年,他依然叫得出当年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的老乡们的小名,依然记得七年知青岁月发生的桩桩小事。他给夫人彭丽媛介绍大家,给她讲梁家河的故事。动情处,彭丽媛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两次回到梁家河,与乡亲们嘘寒问暖拉家常,这份亲切,自然天成。因为仁爱,所以真切;因为真挚,所以弥久。他与梁家河人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这份真情,源于仁者大爱。与人相处,犹若照镜。纯粹的心灵一定会映出天真的笑容。对于你喜欢的、热爱的人,你只管去喜欢、去热爱。

习近平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青年习近平的自画像。也是我们心目中亲切、稳重、厚道的习近平。

读后感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梁家河是一本大书,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近日,认真研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感触颇深。《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质朴的语言,全景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一部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启迪人、感召人的心灵教科书,是我们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细细品读之后,最重要的感受有三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此外,人们对习近平的印象除了“好后生”就是爱读书。“一个15岁的白净瘦高个儿带来了满满两棕箱加一皮箱的书”,这是人们对习近平的最初印象。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经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看,放羊时看,白天抽空看,夜晚在窑洞里借着微弱的煤油灯看。习近平讲过“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做了演讲。演讲中,他用《浮士德》中的人物“墨菲斯托”回击西方社会的“中国威胁论”,正是一种“脱口而出”。

离开梁家河去学习、去工作,一别就是数十年。1993年9月27日,习近平在离开梁家河后的18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村。当时,他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们,并和大家“约定”,下次回来一定要带着婆姨。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回到了梁家河。时隔数十年,他依然叫得出当年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的老乡们的小名,依然记得七年知青岁月发生的桩桩小事。两次回到梁家河,与乡亲们嘘寒问暖拉家常,这份亲切,自然天成。因为仁爱,所以真切;因为真挚,所以弥久。他与梁家河人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这份真情,源于仁者大爱。

这就是习近平,一位“黄土地的儿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着我们要坚持学习,严于修身,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