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联村干部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区加强了对乡镇干部及联村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制定出台了乡镇干部驻村联户制度、“村民考乡官”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措施。很多乡镇实行了对联村干部的月末考核、季度考核;有的乡镇建立了联村工作督查组,定期对联村干部驻村工作进行明查暗访;有的在村级建立了“===”便民服务站,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大多数联村干部除配合乡镇中心工作和自己线上工作外,把主要精力放到所联系村工作中去,主动进村入户,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地融入了群众,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特别是在重点工程、重点实事、矛盾纠纷调处等方面,联村干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区乡镇联村干部队伍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乡镇联村干部的作风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联村干部整体力量薄弱。由于各乡镇行政村数量与干部配备的不平衡,致使联村干部在力量安排上形成较大的反差。据统计,全区各乡镇共有联村干部===人,其中一人联系=个村的===人,占总人数的==.=%;联系两个村的有===人,占==%;联系=至=个村的==人,占=.=%。由两个人共同联系一个村的有==人,占总人数的=.=%。不联村的乡镇干部===人,与联村干部的比例为=:=.=,其中党政班子成员==人,党政办工作人员==人,===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人,会计核算中心==人,有关部门借用==人,其他为计生、土管、财政、企办等各线人员及开发区(园区)工作人员。
(二)联村干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现有的联村干部中,==岁到==岁的达==%,联村干部高龄化的问题较明显。在文化结构上,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专科学历的占==%,中专学历的占==%,高中及以下的占==%。联村干部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真正懂专业尤其是懂农业科技、经济管理的干部偏少,有其他专业特长的干部也很少。
(三)一些联村干部工作作风不实。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不深入,下村时间少。一部分联村干部把本应下村工作为主变成“坐班制”,平时多数时间待在乡镇机关,联村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村里有要求时也等村干部找上门来,很多时候是乡镇布置了工作任务,或是村里出了事,才到联系村去一下。即使下村了,也只是向村书记或村主任作个交代,很少接触群众。某乡镇一位村主任反映,联村干部新调整已有=个多月,而联系该村的干部只见到一次,连姓名都不知道,联村干部来的很少,来了也只和村书记一人接触。二是服务意识不强,为民办事不够。少数干部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下村往往是“身下心不下”,深入基层真正倾听群众呼声较少,关心群众疾苦不够,作用仅仅停留在传传话、送送信、填填表上,充其量只是个“通信员”、“联络员”。少数村反映,联村干部“走在有权人家,吃在有钱人家,难得走进普通群众家”。有个村的村民为吃水问题向联村干部反映了几次,要求乡镇督促村两委抓好集资和管道修理工作,但每次都得不到解决。三是发展意识淡薄,促进农民增收不力。一些联村干部联村工作仅停留在一些事务性工作上,对如何促进村民增收,如何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等很少考虑。在调研中,很多群众反映对科技干部、科技特派员非常欢迎,但现在的联村干部懂得农技知识的很少,即使群众有需求,也不会主动去做联系科技人员等穿针引线工作,使群众非常失望。如某农户由于技术问题,绿化苗木在移栽过程中不能成活,而联村干部看见了却无动于衷,以“该农户是外地来的”为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四是组织建设不重视,制度执行不到位。少数联村干部对村班子的要求往往停留在“能完成布置的任务、不出大事”上,而对书记主任不团结、党员不发展、后备干部不培养、村务财务不公开、村民代表不开会等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例如,区里、镇里强调了多次的财务公开问题,有的联村干部照样不予过问,在=月下旬的一次村务公开情况检查中,某村在====年==月公布的内容都还没有更换。五是综治*未尽责,矛盾纠纷调处不及时。联村干部处在农村第一线,本应在化解矛盾、促进农村稳定工作中起到“急先锋作用”和“缓冲作用”,使一些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但是,由于联村干部主观上原因,要么信息掌握不灵、汇报不及时,要么回避矛盾、一推了之,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造成矛盾不断激化升级。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引发上述问题的原因,从客观上看,由于受机构改革、编制控制、园区开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主观因素是问题存在的主要方面:
一是部分乡镇对联村干部队伍管理有所放松。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以后,特别是在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大量的重点工程建设牵涉了乡镇很大的工作精力,有的乡镇因此削弱了联村干部的工作力量,放松了对联村工作的要求,甚至使驻村联户制度形同虚设。
二是对联村干部的工作要求不明确。乡镇对联村干部下村后到底“做什么”“怎么做”不
够明确,联村干部有哪些职权,该承担哪些职责没有设定,造成联村干部认为只要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就算做好了联村工作。一些乡镇就没有把村级组织建设、村务财务公开、矛盾纠纷排查等工作,落实到联村干部工作职责中去。
三是对联村干部工作考核不到位。有的乡镇考核工作缺乏必要的“刚性”,往往定性多、定量少,以干部之间民主测评为依据,而不是以实绩论英雄。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主测评的人为因素不断增强,人际关系的作用日益明显,测评结果的“群众公认度”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有的借口各村大小不同、工作基础不同、联村干部线上工作量不同,联村工作难考核为由,没有认真进行考核。对“村民考乡官”制度,个别乡镇也只是应付工作检查,组织几次书面考试或简单的现场考核走过场,起不到奖勤罚懒、促进工作的作用。
四是联村干部的流转机制不健全。由于联村干部大都是乡镇一般干部,异地交流较少,在同一乡镇工作长了,一些干部就滋长了惰性,不注重创新,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减退;形成了惯性,工作方法固定僵化,习惯于按照老办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弹性,或碍于面子或亲疏有别,导致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干部队伍缺乏生机活力。
三、对策建议
在新形势下,联村干部要做好联村工作,必须按照省、市委提出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明确职责,强化管理,努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确保联村工作落到实处,着重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工作职责,解决“干什么”的问题。
联村干部从职责上来讲,就是要当好“六大员”,即当好农村实情的调查员,党委政府政策的宣传员,农村矛盾的调解员,为农民谋利益的办事员,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监督员和村级组织建设的督导员。概括起来,要求做到“引导、监督、协调、帮助”八个字。一是引导。及时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涉及“三农”的法律法规,传达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精神,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二是监督。监督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民主制度的执行,监督和规范村务、财务和党务公开等各项制度的执行;督促创业承诺项目和实事的确定、公开、组织实施,促进村干部依法办事、按章办事。三是协调。了解和掌握农民生产生活状况和农村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上级党委、政府反映农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社情民意。协调好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增强村级班子的合力,摸清村里的不稳定因素,协调好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化解村级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四是帮助。帮助村两委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培育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接受有关规划、土地、征地后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建房等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咨询,为村民提供服务。协助乡镇、村党组织选拔培养好村级后备干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明确工作制度,解决“怎么干”的问题。
要使联村干部真正与所驻村“同呼吸、共命运”,体现党委、政府的“民本”意图,必须建立健全驻村工作日制度、《民情日记》管理制度、联户帮扶制度等一系列相应的工作制度,从而改变以往存在的“联村不联户,联村不联心”的状况。
一要保证足够的驻村时间。在驻村时间上,除乡镇中心工作需要和线上重要工作安排外,其余工作日原则上都要驻村。应区别平原乡镇与山区乡镇,行政村多的乡镇和行政村少的乡镇,近郊乡镇和边远乡镇的实际,确定切合实际的驻村时间。对一人或多人联系一个行政村的,要每周不少于=天时间开展驻村工作;对一人联系多个行政村或线上工作任务比较重的,要统筹安排驻村时间,确保每月不少于=天的驻村时间。联村干部在规定时间驻村的同时,还要做到“五必到”:即村召开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等重要会议必到,村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必到,乡镇安排重要工作必到,村举行重要活动必到,村干部要求解决重要问题必到,确保特殊情况得到及时处理。
二要提高驻村工作的针对性。一是“坐诊”。实行驻村工作日现场办公,以村两委会为主体,协助村两委为村民解疑释难,宣传政策,接待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出诊”。村干部每周要基本保证走访农户的户数,每年要基本走遍联系村的所有农户。通过走访农户,广泛听取村民反映的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依据。三是“会诊”。用晚上等容易召集的时间,召开村两委会,共同商议,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要增强驻村工作的有效性。要通过建立帮扶联户制度和深化民情日记制度,力所能及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驻村工作的实际效果。在帮扶联户方面,一是要明确帮扶对象,把农村党员干部户、致富户和特困户作为走访的重点对象;二是要明确帮扶职责,把为群众服务的相关职责具体化,并建立联系户、重点户帮扶台帐,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深化民情日记方面,要加强督查和指导,真正体现一个“实”字,使其成为联村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帮百家富、聚百家心、办百家事”有效载体,确保民情日记制度不流于形式。
(三)强化考核监督,解决“如何坚持”的问题。
一是要建立联村干部监督制度。各乡镇、管理处都要建立有效的联村干部督查制度,设立联村干部监督考核记录,安排专人对联村干部下村情况进行督查。要推行联村干部佩证上岗和去向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要在各村设立驻村工作指导员办公室,公开联村干部的工作职责、去向安排及联系电话、照片等,便于群众进行监督。
二是要建立联村
工作例会制度。以乡镇或管理处为单位,定期(每周或每月)召开汇报会,由联村干部汇报所联系村的各项工作及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执行情况,由乡镇领导进行点评,并根据汇报进行督查。
三是要完善联村工作考核制度。要制定出硬性的考核内容,以“村民考乡官”为重点,从村民代表、镇干部和镇领导三个层面加强对联村干部的考核。联村干部每年定期在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党员会上进行述职,由村民进行无记名投票评议。同时,乡镇对联村干部要从村级创业承诺、村务财务党务公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村级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捆绑式考核,以提高联村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要探索建立一般干部交流和培训机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一般干部的流转机制,对长期在同一乡镇、地域工作的联村干部实行异地交流。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定期组织联村干部集中“充电”,按照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对乡镇干部的本质要求,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帮助乡镇干部全面理解掌握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新政策、新法规,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的新技术、新知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
第二篇:乡镇联村干部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乡镇联村干部工作现状及对策
浦江县张智强
乡镇联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和服务群众,他们的服务水平、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党和人民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如何通过加强乡镇联村干部队伍建设,使工作作风在一线得到转变,工作责任在一线得到落实,具体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干部能力在一线得到提高,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为加强对乡镇干部及联村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制定出台了乡镇干部驻村联户制度、“村民考乡官”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措施。很多乡镇实行了对联村干部的月末考核、季度考核;有的乡镇建立了联村工作督查组,定期对联村干部驻村工作进行明查暗访;有的在村级建立了便民服务站,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大多数联村干部除配合乡镇中心工作和自己线上工作外,把主要精力放到所联系村工作中去,主动进村入户,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地融入了群众,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特别是在重点工程、重点实事、矛盾纠纷调处等方面,联村干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区乡镇联村干部队伍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乡镇联村干部的作风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联村干部整体力量薄弱。由于各乡镇行政村数量与干部配备的不平衡,致使联村干部在力量安排上形成较大的反差。
(二)联村干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现有的联村干部中,联村干部高龄化的问题较明显。联村干部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真正懂专业尤其是懂农业科技、经济管理的干部偏少,有其他专业特长的干部也很少。
(三)一些联村干部工作作风不实。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不深入,下村时间少。一部分联村干部把本应下村工作为主变成“坐班制”,平时多数时间待在乡镇机关,联村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村里有要求时也等村干部找上门来,很多时候是乡镇布置了工作任务,或是村里出了事,才到联系村去一下。即使下村了,也只是向村书记或村主任作个交代,很少接触群众。二是服务意识不强,为民办事不够。少数干部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下村往往是“身下心不下”,深入基层真正倾听群众呼声较少,关心群众疾苦不够,作用仅仅停留在传传话、送送信、填填表上,充其量只是个“通信员”、“联络员”。个别联村干部“走在有权人家,吃在有钱人家,难得走进普通群众家”。三是发展意识淡薄,促进农民增收不力。一些联村干部联村工作仅停留在一些事务性工作上,对如何促进村民增收,如何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等很少考虑。四是组织建设不重视,制度执行不到位。少数联村干部对村班子的要求往往停留在“能完成布置的任务、不出大事”上,而对书记主任不团结、党员不发展、后备干部不培养、村务财务不公开、村民代表不开会等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五是综治未尽责,矛盾纠纷调处不及时。联村干部处在农村第一线,本应在化解矛盾、促进农村稳定工作中起到“急先锋作用”和“缓冲作用”,使一些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但是,由于联村干部主观上原因,要么信息掌握不灵、汇2报不及时,要么回避矛盾、一推了之,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造成矛盾不断激化升级。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部分乡镇对联村干部队伍管理有所放松。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以后,特别是在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大量的重点工程建设牵涉了乡镇很大的工作精力,有的乡镇因此削弱了联村干部的工作力量,放松了对联村工作的要求,甚至使驻村联户制度形同虚设。
(二)对联村干部的工作要求不明确。乡镇对联村干部下村后到底“做什么”“怎么做”不够明确,联村干部有哪些职权,该承担哪些职责没有设定,造成联村干部认为只要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就算做好了联村工作。一些乡镇就没有把村级组织建设、村务财务公开、矛盾纠纷排查等工作,落实到联村干部工作职责中去。
(三)对联村干部工作考核不到位。有的乡镇考核工作缺乏必要的“刚性”,往往定性多、定量少,以干部之间民主测评为依据,而不是以实绩论英雄。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主测评的人为因素不断增强,人际关系的作用日益明显,测评结果的“群众公认度”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有的借口各村大小不同、工作基础不同、联村干部线上工作量不同,联村工作难考核为由,没有认真进行考核。对“村民考乡官”制度,也只是应付工作检查,组织几次书面考试或简单的现场考核走过场,起不到奖勤罚懒、促进工作的作用。
(四)联村干部的流转机制不健全。由于联村干部大都是乡镇一般干部,异地交流较少,在同一乡镇工作长了,一些干部就滋长了惰性,不注重创
3新,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减退;形成了惯性,工作方法固定僵化,习惯于按照老办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弹性,或碍于面子或亲疏有别,导致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干部队伍缺乏生机活力。
三、对策建议:
在新形势下,联村干部要做好联村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联村干部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强化管理,努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确保联村工作落到实处,着重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工作职责,解决“干什么”的问题。联村干部从职责上来讲,就是要当好“六大员”,即当好农村实情的调查员,党委政府政策的宣传员,农村矛盾的调解员,为农民谋利益的办事员,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监督员和村级组织建设的督导员。概括起来,要求做到“引导、监督、协调、帮助”八个字。一是引导。及时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涉及“三农”的法律法规,传达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精神,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二是监督。监督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民主制度的执行,监督和规范村务、财务和党务公开等各项制度的执行;督促创业承诺项目和实事的确定、公开、组织实施,促进村干部依法办事、按章办事。三是协调。了解和掌握农民生产生活状况和农村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上级党委、政府反映农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社情民意。协调好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增强村级班子的合力,摸清村里的不稳定因素,协调好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化解村级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四是帮助。帮助村两委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培育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促进农
4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接受有关规划、土地、征地后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建房等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咨询,为村民提供服务。协助乡镇、村党组织选拔培养好村级后备干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明确工作制度,解决“怎么干”的问题。要使联村干部真正与所驻村“同呼吸、共命运”,体现党委、政府的“民本”意图,必须建立健全驻村工作日制度、《民情日记》管理制度、联户帮扶制度等一系列相应的工作制度,从而改变以往存在的“联村不联户,联村不联心”的状况。
1、要保证足够的驻村时间。在驻村时间上,除乡镇中心工作需要和线上重要工作安排外,其余工作日原则上都要驻村。应区别平原乡村与山区乡村,自然村多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少行政村,近郊乡村和边远乡村的实际,确定切合实际的驻村时间。对一人或多人联系一个行政村的,要每周不少于2天时间开展驻村工作;对一人联系多个行政村或线上工作任务比较重的,要统筹安排驻村时间,确保每月不少于5天的驻村时间。联村干部在规定时间驻村的同时,还要做到“五必到”:即村召开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等重要会议必到,村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必到,乡镇安排重要工作必到,村举行重要活动必到,村干部要求解决重要问题必到,确保特殊情况得到及时处理。
2、要提高驻村工作的针对性。一是“坐诊”。实行驻村工作日现场办公,以村两委会为主体,协助村两委为村民解疑释难,宣传政策,接待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出诊”。村干部每周要基本保证走访农户的户数,每年要基本走遍联系村的所有农户。通
5过走访农户,广泛听取村民反映的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依据。三是“会诊”。用晚上等容易召集的时间,召开村两委会,共同商议,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3、要增强驻村工作的有效性。要通过建立帮扶联户制度和深化民情日记制度,力所能及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驻村工作的实际效果。在帮扶联户方面,一是要明确帮扶对象,把农村党员干部户、致富户和特困户作为走访的重点对象;二是要明确帮扶职责,把为群众服务的相关职责具体化,并建立联系户、重点户帮扶台帐,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深化民情日记方面,要加强督查和指导,真正体现一个“实”字,使其成为联村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帮百家富、聚百家心、办百家事”有效载体,确保民情日记制度不流于形式。
(三)强化考核监督,解决“如何坚持”的问题。
1、要建立联村干部监督制度。各乡镇、管理处都要建立有效的联村干部督查制度,设立联村干部监督考核记录,安排专人对联村干安排专人对联村干部下村情况进行督查。要推行联村干部佩证上岗和去向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要在各村设立驻村工作指导员办公室,公开联村干部的工作职责、去向安排及联系电话、照片等,便于群众进行监督。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面向乡镇和适合乡镇管理的人、财、物权力下放到乡镇,改变“财权在上,事权在乡”、财权制约事权的不正常现象,真正做到“乡镇事乡镇办,乡镇财乡镇管”,使乡镇财政成为真正的实体财政。同时要合理划定乡镇财政收支范围,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创新支出管理理制度。在安排专项资金时要尽量少要求或不要求乡镇安排配套资金,以减轻乡镇支出压力;部门委托乡镇承办的事务,要足额安排专项经费,不留缺口。
(三)建章立制,切实加强乡镇财政监督管理。一要严格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合理划定乡镇财政收支范围。一方面按税种划分收入范围,建立相对独立的乡镇财政税收体系,将属于乡镇征收和有利于乡镇征管的税种列入乡镇固定收入;另一方面按事权划分支出范围。按照公共财政的框架,将乡镇职能明确定位在保证乡镇政府正常运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来。优化乡镇财政支出结构,有条件的乡镇积极推行乡镇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设立财政结算中心。不搞赤字预算,财政预算须经人代会审查批准后方能执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乡镇领导不得擅自调整或改变。二要完善乡镇财政开支审批制度。建立由乡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乡镇长、纪检书记、乡镇财政办公室负责人等组成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领导小组,在限额以下由乡镇长“一支笔”审批,限额以上的定期由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审核,重大开支项目提交乡镇党委讨论决定。三要完善乡镇基本建设项目财政审批制度。规定凡需乡镇财政投入资金的一切基本建设项目,除了按照原规定报有关部门审批以外,在立项前,要报送上级财政部门审查资金来源,上级财政部门拥有项目否决权。凡未经上级财政部门审查同意的,不得立项,更不准擅自开工建设,否则要追究乡镇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四要规范乡镇干部奖金、福利、补贴发放制度和接待费用管理。县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乡镇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确定几档不同的福利发放和政府接待列支范围的上限标准,对各类奖金、福利、补贴发放实行“上有封顶,下不保底”办法;严格控制接待费用,减轻支出压力,并将每年的接待费用支出情况作为单项考核指标进行考核。五要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建设。乡镇财政所作为乡镇政府的重要综合经济职能部门,实行乡镇政府与县财政双重管理,经费由县财政统一核拨,人员和业务由财政局统一负责管理。
(四)强化责任,压缩乡镇负债,消化财政赤字。乡镇政府性债务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要积极推行“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具体要求,全面清查乡镇的政府性债务,摸清家底,分析查找债务形成的原因、规模和结构。制定分阶段化解的目标和步骤,并结合当地实际,对各类债务“区别对待,分类化解”。探索研究债权债务抵冲、盘活存量资产、增收节支等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稳妥地开展债务化解工作。县里要与乡镇签订压缩负债的责任状,把乡镇债务的压缩情况与乡镇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相挂钩,实行“三保三挂”,即在消化财政赤字和压缩负债时,确保乡镇当年财政收入计划的完成,确保乡镇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乡镇当年消化财政赤字目标的完成,乡镇当年消化财政赤字和负债情况与乡镇当年分成挂钩,财政给予消化财政赤字的补助挂钩,与乡镇干部当年的奖励挂钩。对于不能完成当年消化财政赤字和负债目标的乡镇,要对乡镇领导班子当年考核与奖励给予严格限制,采取主要领导干部不准提拔或交流等措施,同时积极采取严控新债的管理办法从而加大乡镇领导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切实把乡镇的财政赤字和负债压缩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