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发挥作用提出明确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同志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大机遇,全市各级组织部门要通过扎实抓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有效发挥生力军作用的途径和办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县委组织部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从目标任务、组织保障、机制保障和工作要求四个方面,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意见。

在目标任务方面

(一)生产发展

1、财政扶持向农业倾斜。积极培育财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有效配置政府性资源,千方百计促进经济发展。

2、生产方式向高效转变。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路子,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3、产业链条向三产延伸。重点是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实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水平。

4、生产经营向规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生产,经营发展健康有序,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提高,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参与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结构优化。

5、基础设施向完善迈进。定期整修和完善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农业设施具有较强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完善,农资产品供给及时方便,村村建有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点。

6、农民增收向市场拓展。花卉协会、养殖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作用明显,农村小额贷款及时到位,农民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下,自由投资、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进行家庭创业、自主经营。面向市场,培育有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创立自主的农产品品牌,农产品深加工发展良好。

(二)生活宽裕

7、有住房。多数村民住房基本达到砖混结构标准,人均居住面积宽裕,实现居者有其屋。

8、有职业。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有计划、科学合理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减少农民,实现劳者有其工。

9、有增收。农民增收渠道多、增收门路宽,增收速度快,实现工者有其入。

10、有文化。严格执行9年制义务教育,提高高中生入学率,实现适龄者有其学。

l1、有保障。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村村建有卫生服务中心(室),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报销,实现老者有其养、患者有其医。

12、有救助。实施扶贫开发工程,提高贫困农民收入,对特困家庭实行大病救助,加大重度残疾人员和其他无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弱智人员家庭救助覆盖面,实现弱者有其助。

13、有网点。农村商业网点布局合理,村民文化活动网点健全,建设村民活动广场、放心商店、文化活动室、村民法制学校、村为民服务站等便民设施,实现活动有其所。

(三)乡风文明

14、党的政策进村。依托各级党校、党员活动中心,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三会一课”,强化阵地作用,畅通以“一室多户数点”(即村级党员活动室、党员活动户和党员流动服务点)为载体的培训主渠道。

15、文明生活进村。农村生活区与工业生产区、畜禽养殖区分离,村民环保意识强,自觉保护人居环境,无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和违章乱建的现象出现,农户室内外环境干净整洁。

16、法制教育进村。依托村法制辅导站,坚持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经常化、制度化,村民依法治村意识不断深入,法治意识普遍提高,自觉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依法参与社会事务,守法经营、公平竞争。各种纠纷和不安定因素能及时发现,果断处置,无重大集体上访和突发性群体事件。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男女平等、勤俭持家,家庭纠纷少,互帮互助多。民事调解组织健全,人员、措施落实,发挥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作用明显。

17、先进文化进村。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村民文化活动网点健全,建设村民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村为民服务站等便民设施。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中心)、村民活动广场和业余文艺演出队,经常开展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吸引村民、动员村民、教育村民。重大传统节日进行优秀电影放映。

18、优良道德进村。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民言行文明、礼貌待人、热心公益、

助人为乐、娱乐健康,无聚众赌博,无打架斗殴,养成尊老爱幼、互帮互助、诚信明礼、健康文明的好习惯。

19、科学技术进村。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等培训,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延伸到初高中。开展“科普”活动和“科技下乡”活动经常,科普宣传到户,村民自觉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婚事新办无奢侈浪费,丧事简办无铺张挥霍,无封建迷信现象,无非法宗教活动。

(四)村容整洁

20、规划科学化。因地制宜编制规划方案,规划设计适度超前、特色鲜明,村庄建设量力而行,实现布局科学、功能明确、设施完善、资源利用高效、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方便舒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1、环境生态化。农村自然环境绿化、净化、美化,土地、森林、草地、湿地资源和重点动植物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平衡,村内建有公共绿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荒地头“五荒地”植被覆盖率高,噪声和“三废”治理达国家环保标准。

22、村庄景观化。村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保持良好,具有人文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保护和修缮完好,村民因村制宜,发展餐饮、娱乐、休闲、观光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农房建设和改造造型新颖别致,经济实用,美观大方,安全节能,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

23、设施现代化。城乡交通网络一体,道路畅通、宽阔、便捷,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村内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安有节能型路灯,使村民夜间出行安全方便。邮政电信、网络宽带、光纤电视等资讯传媒网络覆盖到村。水源地主要沟渠、河道、水库、水井等周边无污染物排放,农业用水有保证,人畜饮水安全洁净,水价合理。

24、村舍卫生化。村民逐步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电能等清洁能源。认真落实“门前三包”,认真治理“三边四区五堆”(三边即路边、沟边、河边,四区即公共场所区、交通要道区、垃圾堆放区、污水排放区,五堆即粪堆、草堆、柴堆、石堆、土堆),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垃圾处理体系完善,生活废弃物实行桶装车载压缩,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垃圾日积日清,河道内废弃物常年专人打捞,排水排污系统通畅,村村建有污水处理站。

(五)管理民主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加强领导。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其建设工作的具体指导协调、督促和组织工作任务。同时,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依据。层层建立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将任务落实到基层和人头,认真组织实施,严格考核奖惩。实行定期督促检查,定期通报制度,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2、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县属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形成合力,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支持指导新农村建设。

3、营造氛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广大群众的参与创造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要充分调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行业中介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实行城区与乡镇联姻,加强军民共建和警民共建,强化“农商对接”和“农科对接”,建立公务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推动机制,努力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媒体要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从而推动工作全面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