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去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圆满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和村民小组调整优化“三部曲”,全县乡镇由33个减少为13个、减幅47.6%,行政村由132个减少为83个、减幅58.9%,社区由110个减少为79个、减幅28.18%,村民小组由190个减少为83个、减幅51.36%,居民小组由83个减少为37个、减幅23.4%。

一、典型做法

一是坚持顺应大势,抢抓机遇主动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是近年来省委主动部署的涉及最广泛、社会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省委主动改革、顶层设计、把关定向;市委主动推动、统筹谋划、全力保障;县委主动加压、一线作战、精细组织,有效增强全县干部群众此次参与重大性、结构性、历史性改革的激情与担当。

二是坚持精准把控,一体谋划压茬改。按照“镇村组三级联动、城乡社区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主动作为抓乡镇区划调整、顺势而为抓村级建制调整、一枪下马抓村民小组调整优化,严格落实专题调研、制定方案、征求意见、论证评估、决策实施“五大步骤”,干成了多年想干而未干的一件大事。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顺向调整优化改。顺应人口流向、交通流向、经济流向,顺应“人往高处走”的心理期待,确定“做大主城区、做强副中心、做优中心镇、做实边界镇”和“做大中心村、做强重点村、做实三边村”的总原则,廓晰县域发展“主干”、织密县域治理“前沿”、擦亮县域文化“名片”。

四是坚持分类施策,有情操作平稳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改革作为一次最广泛、最直接、最深刻的群众路线重大实践,严格落实“五不政策”和“五大不变”原则,坚持把防范风险作为底线贯穿改革全程,切实消除基层干部群众疑虑,打牢改革的思想基础、工作基础、群众基础,有效确保大局稳定、干部稳定、社会稳定。

二、主要成效

一是县域经济版图科学重组,蓄积了经济持续增长新动能。改革后,全县形成主城区镇3个、县域副中心镇2个、中心镇7个、特色镇14个和中心村58个、特色村221个,塑造出“主城区-副中心-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城乡体系,构建起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空间格局,“五路共进、全域振兴”发展新格局正在释放新的发展动力。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二是重塑版图,全域振兴。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十四五”规划编制等重大战略机遇,着力畅通经济外循环,激活经济内循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综合考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加快建设成渝地区承接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先行区、成渝地区重要绿色优质农产品战略区、成渝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成渝地区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现代化中等城市、成渝地区次级交通枢纽“三区一城一枢纽”,着力打造xx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向东出战略支点,力争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40亿元、冲刺600亿元,持续巩固全省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第一的位置。优化“五路共进、全域振兴”发展新格局。立足全新经济地理版图,推动中路建设“50万人口、50平方公里”现代化中等城市,推动北路建设科技城先进制造业集中区、力争到2025年xx镇全面建成县域经济副中心,推动西路建设成渝产业转移合作区、力争到2025年xx镇全面建成县域经济副中心,推动东路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优质粮油高产示范区,推动南路建设丘区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文旅产业发展集聚区,加快形成“一主两副、南北齐飞”的协同发展态势。

三是均衡配置,优化服务。健全便民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服务配置,引导公共服务向人口集中地集聚,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优化便民服务体系。充分适应改革后便民服务需要,构建“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站)、村(社区)便民服务室(点)、组便民服务网格员”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便民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建立集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政务公开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办事需求。优化均衡教育布局。按照“幼儿园、小学相对集中、初中进镇”的原则,在每个乡镇建设1-3所寄宿制中心小学校、1所初中和1所公办幼儿园,实现学校校舍利用率增长至94%以上,力争到2025年建成小学84所、初中30所、“九一贯”3所、幼儿园39所,推动基础教育布局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优化公共卫生布局。依托中路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核心区,提升北路深度医疗协作模范区、优化西路健康管理服务示范区、培育东路建设健康乡村试验区、深化南路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区,建成医疗分中心4个、中心卫生院15个、一般卫生院17个,着力构建县域卫生健康服务地理新格局。

四是党建引领,强基固本。持续用力抓基层打基础,大力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好干部锻造工程”“乡村人才培育工程”,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完善乡、村、组三级党组织体系,在33个乡镇党委下优化设置218个村党委、163个村党总支,推广支部建在小组上。构建党建引领、三治协同的基层治理体系,探索村党组织为核心的“一核多元”模式,完善村规民约、开办法治讲堂、推广道德评议,推动三治融合。健全多方协调、群防群控的应急保障体系,着力构建以乡镇为主,基层村(社区)、社会组织、基层群众协同参与的“1+3”应急保障体系。实施“好干部锻造工程”。实施村干部培训提能计划,采取“学历培训+集中轮训+跟班实训+蹲点特训”模式,县乡两级每年全覆盖培训村常职干部。实施村干部报酬激励计划,推行“基本报酬+考核绩效+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报酬制度,村党组织书记月报酬达3500元以上。实施村干部专职管理计划,制定村常职干部专职化管理办法,建设职业化村常职干部队伍。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深化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行动,聚焦“引、育、选、用”关键环节加劲发力,五年内回引优秀农民工5000名、发展党员2000名、储备后备力量2000名。深化第一书记选派培育行动,坚持县乡联动、择优推荐、因村选派,确保两年内实现乡村振兴第一书记选派全覆盖。深化农村实用人才培树行动,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及认定体系,五年内认定高级农村实用人才100名、中级农村实用人才20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