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基层干部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他们的作风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农村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而且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通过狠抓基层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干部作风大有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陈旧,素质不高。调查反映,部分镇村干部学风不浓,玩风太盛,学习缺乏自觉性,加上接受系统的知识培训的机会少,导致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岗位所需的法律、科技、经济等基本理论知识,尤其缺乏指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能,难以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不能为群众提供迫切需要的信息、技术、项目、市场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依法行政的能力依然偏低,面对农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力不从心;开拓创新能力不足,习惯于用老办法、凭经验来思考解决问题,在工作上只会照搬照套,缺乏新思路、新举措,不深入思考问题,不知道如何创造性开展工作,对村级债务化解、通村公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疑难杂症问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无所作为,拿不出应对措施,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中无底,信心不足。
2、工作漂浮,落实不力。主要表现在工作作风不实,深入基层不够,调查研究不深。有的乡镇干部呆在办公室多,深入基层少,有的甚至电话代替下乡,会议代替落实,命令代替指导,应付差事,即使下村后,与村干部交往多,与群众联系少;传达精神多,发动落实少;有的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说假话,做假象,为求“政绩”欺骗组织和群众;有的热衷于吹嘘造势,搞形式,摆“花架子”,作表面文章。
3、观念淡漠,服务不优。表现为对群众缺乏深厚感情,群众观念淡化,服务态度生硬,甚至凌驾于群众之上,肆意侵害群众利益。有的凭借手中权力,人为设置障碍,“吃拿卡要”,严重损害党和干部形象;有的办事程序繁琐、费时费劲,“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服务意识差的问题依然程度不同的存在,如基层反映,在办理第二代身份证过程中,有的公安派出所在验血、照相时办事拖拉,让群众多次起早贪黑排队等候,仍不能办成,学生耽误上课,农民误工误时;有的习惯于指手划脚、指责训斥,不耐心做细致工作,有的甚至对有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也不闻不问,漠然置之。如2005年春耕时,某村因农户水钱难收,水库不放水,农民向镇村两级反映后,镇村干部不深入细致做工作,不及时协调解决,导致2000多亩水田因缺水而耽误了插秧;还有的以权谋利,与民争利,入股矿山,经商办企业,把更多的精力关注于个人利益,追求个人发财致富上。
4、思想滑坡,精神不振。一些基层干部在相互比较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政治意识弱化,群众观念淡化。有的乡镇干部由于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认为提拔无望,级别难明,进城难调,“到点”思想严重,望退休现象占了很大比例,在工作上安于现状,消极应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些村级干部一上任就等着换届,面对村级债务、土地二轮延包等问题和矛盾,束手无策,裹足不前,静等上面出政策,满足于守摊子,当“太平官”,有的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干脆“撂挑子”。如有个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自去年村级换届以来,“撂挑子”的村干部达20多人,占全镇村干部的10%。
5、政治淡薄,有令不行。一些干部开展工作不够大胆,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强调个人利益多,维护集体利益少,对身边发生侵害国家集体利益的不良行为不批评、不制止,怕得罪人,担心影响同志关系。有的干部对工作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发生上访等群体性事件时,不做好群众工作,不疏导群众情绪,不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的地方和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上级安排部署的工作打折扣、掺“水份”,贯彻执行不力。如有个村在土地二轮延包中根本就没有动作,却向镇里谎报已经结束。一些垂直管理部门本位主义思想重,以我为主,以上级主管部门为主,不主动接受“块块”的领导和管理,不配合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办,对自己无利的事就拖,顶着不办。如某村申请的有机稻栽培项目,预计投资20多万元用于栽电杆、架电线开展灯光诱蛾,进行生物防治,但电力部门知道后要插手工程,抬高工程造价,引起资金不足被迫停建。
二、基层干部作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思想观念、自身素质等主观原因,又有体制、机制等客观原因,总体看来,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3、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内外监督。探索建立一整套简便、易行、管用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监督和管理。一是规范基层干部工作制度。重点是建立健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时,逐步完善年度考评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村组财务审计制度和个人收入申报等制度,实现农村基层干部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二是完善民主管理机制。重点是推行“阳光政务”。在乡镇,落实好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在村级,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抓好村务公开。三是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乡镇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和项目出台前,要集思广益,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把群众意志贯彻于决策全过程。村级要落实好村民议事、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把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四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探索群众和党代表列席党组织会议、聘请群众监督员和村民代表监督镇、村重大工作等制度;落实好民主理财、定期向群众报告工作和接受群众质询等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员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制度,健全镇、村党组织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制定党组织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围绕政策制度的落实、转变行业作风,深入开展效能监察,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严肃查处“三乱”和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现象,促进干部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4、突出检查重点,完善检查方式。要坚决制止各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检查评比,使基层干部从应付这些检查的怪圈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工作中去,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突出检查重点,改善检查方式,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实地查看、访谈等方式,重点检查工作实绩,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促进干部不断适应农村形势变化,转变工作作风,做到办事讲原则、讲效率,工作讲勤政、讲实效。
5、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健全干部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在乡镇机关干部中实行竞争上岗、择优汰劣,把干部的选拔使用、报酬奖励、优化组合、待岗上岗要同工作实绩相挂钩,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和选人标准,创新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前提下,把经济的发展程度、农民的富裕程度、群众的拥护程度作为选拔村镇干部的重要标准,选准配强干部。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对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可以选拔到乡镇事业单位,或通过公开选拔方式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探索村党组织书记实行职业化管理的办法,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村党组织书记聘任为合同制干部,将符合条件的村支书和村主任纳入乡镇后备干部人才进行培养管理。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政绩突出、有较强议政能力的村干部参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探索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有效办法和措施,解决乡镇干部中思想政治素质高、工龄长、政绩突出同志的级别问题。建立村干部报酬的最低保障线,研究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离职补偿制度,解决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