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国家之强,在于州县”。县作为国家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它在国家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县域经济是经济社会结构中比较完善、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张,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思想,这些战略思想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强的动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特定形式,是以县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事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系统。
近年来,*县委、政府深入调研,按照省委提出的建设“生态浙江”和“把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工作要求,紧跟温州“一港三城”建设步伐,正确把握欠发达山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问题,确立了全面建设生态小康县的发展目标,致力打造欠发达山区的“亲善政府、温暖社会、美丽家园”,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的县域经济与其他发展县域经济比较,无论是从经济水平还是发展效益来看,仍相差甚远,县域经济整体水平落后,财力严重不足;城镇化水不低,农民增收缓慢;主导产业不清,县域特色经济不明显;瓶颈制约依然存在,资源优势难以发挥等问题仍较突出。概括起来,*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三喜”和“四忧”的总体特征。
一喜是优势产业得到培育。改革开放以来,*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立足自身优势,一是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以效益为目标,加快安全、优质、无污染的农产品的生产,初步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区、区域化的生产格局,出现了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基地,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二是发展资源型工业。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着重抓好水电、矿产、竹制品和绿色食品加工等资源主导产业,积极发展资源型区域经济。重点是开发水电业、矿产品、竹制品加工业、绿色食品等。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把生态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主要是加大旅游开发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观光、度假、休闲等旅游项目,挖掘、保护和开发古民居、古建筑等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旅游内容,努力促进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不断繁荣,并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二喜是劳务输出提高了农村生活水平。自*年以来,对渴望走出去但缺一技之长的农民,按照“一支队伍、二本证书、三个中心、四项任务”的要求,深化农民知识培训,加强劳务输出管理。改变了以往“苦力多、挣钱少,出力多、技能少”、“外出无路、打工无门”的状况,促进了劳务输出由体力劳动型向技能劳动型转变,劳务输出由自发盲目型向组织有序型转变。通过努力,形成了一支人数多达10万、足迹遍及全国劳务输出大军,涉及建材、建筑、服装和服务业等行业,每年赚回资金6亿多元,提高当地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活力的一个亮点。
三喜是招商引资初现成效。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山坡地多的优势,克服土地瓶颈制约,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与资源优势,取得了明显成效。从*年起至*年上半年,全县共引进企业34家,涉及工业、农业、文化、旅游等各行业,实际利用外资110万美元、内资1.73亿元,新引进企业已投产生产的有8家,其他引进的项目将陆续兴建投产。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和我县区位条件的逐步改善,特别是距离温州较近彭月产业转移基地的建立,将提升我县开放型经济规模和水平,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忧是经济实力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年全县gdp为19.2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人均gdp仅5553元,人均财政收入363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在全省、全市都处于最低水平,是典型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由于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弱,导致县乡两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运转举步维艰。
二忧是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是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现有36个乡镇中,虽有建制镇11个,但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量小且渠道不畅,对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弱,城镇化进程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据统计,*年未,*在建城区范围内的常住人口为6.7万人,当年全县常住人口为26.9万人,城镇化率仅为24.9%。
三忧是加快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具有丰富的资源,虽然已不是“远在深山未人知”,但受交通、土地、资金等条件限制,发展速度不快,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资源仍然得不到有效的、彻底的开发利用,资源开发成本高,科技附加值低,难以形成有较强竞争力和集聚力的县域经济体系,无法融入温州的经济发展圈。
四忧是农民增收缓慢、贫困面仍然较广。农村改革20多年来,农民收入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纵深影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增收的差距越来越大,且受自然灾害、粮价下滑、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增收十分缓慢,还有一部分农民生活困苦,贫困面仍然较广。至*年底,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66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289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3694元,与温州市平均水平相差3879元,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人口还有35411人。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面对资源优势,确立科学的开发策略,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对开发条件相近的竹木制品、茶叶、高山蔬菜等产品,要从提高品质和促销上下功夫,着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市场与农户的有效对接,减少农民发展种植、养植和加工业的市场风险,实行有序竞争;对生态旅游要依托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突出特点,大力重点开发,做到立足长远、规划有序、定位准确、灵活筹资、综合开发,致力打造*旅游精品,把旅游业这块“蛋糕”做大做强。对水力等再生资源,要实行规模开发。在对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今后几年,*县发展的重点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几个特色行业的规模企业,增强规模效应和竞争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才能增加县级财政收入,提高县域经济实力。
(三)把握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由于事物的纵横交织和外界环境的瞬息即变,在制定、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和问题。任何事物在时间和空间里的优势,如果不善把握,失之交臂,就不再是优势。这就需要在坚持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和总目标的前提下,把握机遇,审时度势,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从根本上改变*县域经济外向力弱、互融性差和产业小区域、市场小范围、开放小格局、总量小规模的局面。自主发展能力较差,借助外部力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县域经济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浙江全省的发展变化,给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解决发展过程中资金、技术等力量的不足,我们必须从区域发展空间上谋划发展战略,找准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获取、组织和配置资源。积极参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才能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用好用足扶贫政策优势,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降低门槛,在一些产业的发展上可以实行“零地价”、“零收费”等一些最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为外来客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坚持以项目带产业,把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型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作为县域工业发展主攻的基本方向。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编制规划,推介项目,采取以外引外、上门招商、活动招商、网络招商和中介招商等各种办法,着力引进大公司、大品牌来*落户,吸引一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来*施展才华,提高利用外资的总量和水平。要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建设、规划好彭月、泗溪产业应接基地和三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主动承接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使应接型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积极推动依法行政,用资源招客商,以资产换项目,努力增强对外开放的吸引力,借助外力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