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分类管理办法
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供应商合理的分类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优势,例如:
1.通过分类管理,识别关键供应商和潜在风险点,对关键供应商进行更严格的监控和风险管理,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基于供应商的重要性进行资源分配,如对战略供应商投入更多的关注和资源,而对于一般供应商则实施标准化管理,从而提高整体管理效率
3.针对不同类别的供应商制定差异化的采购策略,如对战略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对瓶颈供应商寻找备选来源,对杠杆供应商通过集中采购谈判降低成本
……
那实际管理中又该如何进行分类呢,这里简单分享一下常见的分类方法:
一、商品供应类型
基于供应商的供货能力,细化供应分类,以满足不同业务单元的需求,例如:
①原材料供应商:供应生产的基本材料
②辅料供应商:供应商生产辅助材料或配件
③服务供应商:物流、咨询、维修等各项服务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③不合格供应商:尚未达到企业标准,待整改或淘汰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例如供应商的规模、地理区域、合作模式等。但不管基于哪些维度进行分类,本质都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供应商,更精确地匹配供应链需求。具体实践过程中,应结合内部管理策略和阶段选择合适的管理办法。
最后,作为数字化产品经理,当识别到业务侧的管理需求是存在多种维度、灵活分类时,对应的产品方案也就需要灵活适配,例如分类设定的数据结构就需要满足多层级、多维度的交叉组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从网络采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QQ:1789260586 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