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感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党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一切决策部署的理论依据,自觉用这一最新成果指导具体工作,继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但任何理论都不是教条,都必须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时,同样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
1848年爆发的欧洲三大革命,验证了马克思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大革命的失败,为马克思不断丰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提供了实践依据。比如,发展了不断革命理论,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和任务要求不间断地进行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同时联合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使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必须建立独立的工人政党,在斗争中要发挥组织的力量。俄国革命胜利后,摆在布尔什维克面前的问题急需解决。如何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建设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条件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问题如何解决。马克思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以其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论自觉,从俄国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以指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具有鲜明本国特点的指导思想。
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得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了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发展必然要打上民族的烙印。社会主义革命如何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中进行。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无产阶级革命。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是哪些阶级。一系列时代之问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亟待回答。在遵义会议前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还不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长期处于反革命势力的“围剿”和包围当中,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来得及细致思考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运用的问题,加之共产国际不切实际的指挥,导致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以及苏联经验神圣化,不加区分地用以指导中国革命,由此带来的“左”的错误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针对党内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也要以特定的民族形式而展现。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发展史充分证明,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形成指导实践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革命的、具体的、现实的,是与革命实践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就是要把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当中的基本原理、观点、方法应用于不同历史时期我们所面临的具体环境。任何理论的发展离开了本国的实际,都只能是抽象和空洞的。正是坚持了这一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才在中国大地上迸发出蓬勃生机,指导着各个历史阶段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及逆全球化的影响,世界经济低迷,同时,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影响到我国的发展大局,全党必须深刻预见到未来面临的风险挑战,必须坚持理论思维,把握历史主动,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在指导实践中彰显真理力量。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在于懂得了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从初步的认识到初步的实践,进一步的认识再到实践,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使得在这一过程中实践和认识之间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推动了我们的认识进到了更高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深刻回答时代之问的理论产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三次飞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新征程中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随着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推进,这一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必然在实践中不断彰显,同时,在实践中也将不断发展和丰富这一理论,使其更好地指导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无论时代如何改变,这一“老祖宗”坚决不能丢,全党必须始终坚持。实践没有止境,实践也要求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必须随着事业的发展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植根于中国大地的现代化模式,其政治立场、发展目标等方面与西方传统的现代化模式有根本区别,人类历史上也从未有过如此大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所面临的经济稳定任务之重,所要解决的急难险阻问题之多,治国理政的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时代与实践提出来的并亟待回答解决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课题,迫切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因此,党的二十大针对如何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在新征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