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用拼搏向祖国告白

“你是中国人吗。”

“你爱中国吗。”

“你愿意中国好吗。”

这是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的深刻发问。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温这番历史之问,我想,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会喊出肯定的答案。

是啊。我们从一穷二白一步步迈入新时代,从站起来、富起来又到强起来,从封闭落后走进世界中央的舞台……回顾这些辉煌的成就,怎会不对祖国充满热爱。

今年的国庆期间,我一次次回看威武雄壮、大气磅礴的阅兵游行,自豪感一次比一次高涨;一番番重温惊心动魄的《中国机长》,爱国情一番比一番激昂;一遍遍哼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热泪一点点充满了眼眶。我觉得胸中似乎有团烈火喷薄欲出,同学们,你们是否和我有一样的感觉。那就让我们尽情地喊出:“我爱你,中国。”

爱,就要喊出来;爱,就要勇敢地表白。爱国的方式千万种,只有拼搏最实在。

在拼搏中突破旧我。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破茧成蝶,就是勇于拼搏、突破旧我进而走向辉煌的生动证明。有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把几只蜜蜂放在瓶口敞开的瓶子里,侧放瓶子,瓶底向光。蜜蜂一次又一次地飞向瓶底,企图飞近光源,却不会反其道而行试试另一个方向。科学家又在瓶子里放了几只苍蝇。不到几分钟,所有的苍蝇都飞出去了。它们常会一头撞上玻璃,但向上、向下、面光、背光多方尝试后总会振翅飞向瓶颈,飞出瓶口。

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一种心理模式,即所谓的“舒适区”。舒适区就像一个壳,在壳里你熟悉而从容,很有安全感。或许有时也会感到焦虑,也想做出一些改变,但最终你还是会选择待在原地,安于现状,丧失拼搏的斗志,迷失前进的方向,丢失奋斗的勇气,最终沦为平庸的人。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惟其艰难,更显勇毅。”面对困难的挑战,我们都不应该怨天尤人、循规蹈矩,更不应该坐以待毙,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突破自我,大胆去尝试,主动去出击,寻找机会,放手去搏一回。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功成不必在我,不因为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为一时得失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得失忘于脑后,是无我之境。这种“无我”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将目光投向更长远的未来,这是一种信念上的坚定不移、行动上的矢志不渝。英雄张富清在枪林弹雨前,无的是个人安危的念想;赫赫军功前,无的是个人资本的炫耀;福利待遇前,无的个人享乐的松懈。有的干部之所以跌倒在权利、金钱、美色的关隘上,就是因为太过关注“自我”,挖空心思满足个人私欲,最终在人生道路上跑偏走歪、迷失方向。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一份庄重承诺,也是一种奋斗追求。党员干部只有做到了“无我”,不为物扰、不为人拘,才能不为利益所诱,不为虚名薄利所动,才会刚正不阿,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认可。

同学们,同志们。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拼搏是最给力的告白。让我们携手把火热的爱国情转化为强劲的报国行,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在成就大我、追求无我中绘出更加出彩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