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省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青年朋友,
同志们:
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后,又一次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系统阐述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在“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中的特殊重要性,深刻指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四个关键要点,亟待我们在实践中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深化落实。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做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以信任为前提,充分认可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造的多维素养
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看,某一群体之所以被称为“青年科技人才”,确立为特定意义上的“显性人才”,往往也意味着其多维的能力素养已然超越“潜在人才”阶段,被实践普遍证明和社会广泛认可。数据显示,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8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低于45岁;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成员平均年龄仅为30余岁。可见,当前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已趋向年轻化,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完成了从“冒尖”到“拔尖”的成长,并在其“专业能力+进取精神+奉献情怀”等多元素养的浸润濡染下,逐渐在各自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
人才成长的“长期性、阶段性”规律也进一步表明,虽然所有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都是由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起来的,但当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并不必然能成长为未来更高水平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关键要看我们能否做到充分尊重信任他们,并能在这一基础上给予他们更好的干事创业空间、更大的矢志奉献舞台,进而使其能在持续的事业锤炼中走向更高水平的成长成才。而这整个链条的逻辑起点,无疑就是“尊重信任”问题。因此,以信任为前提,充分认可青年科技人才矢志爱国的多维素养,也就成了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中更好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首要关键。
党和国家有着尊重人才、信任人才的优良传统。从历久传袭的“待士不敬,举士不信,则善士不往焉”理念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同志“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明确呼吁,乃至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要求,无不体现出我们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逻辑起点的科学认识。也正因如此,中国人民才能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跨越。在这个意义上,聚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需求,我们尤需做好这一科学认识的学习与运用,旗帜鲜明地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中,全面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青年科技人才使用机制,从体制机制上更好地保证每一位青年科技人才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有责,让那些愿意干事、敢于干事、能干成事的青年科技人才坚定干事创业,矢志爱国奋斗。
第二,要以善用为抓手,放手让青年科技人才在实干中锤炼更高超本领
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动有其最佳年龄期。研究者对“公元600年—1960年间世界范围内涌现的1243位科学家(发明家)的1911项重大科学创造发明”的系统分析显示:25岁到45岁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创造力最旺盛、最容易获得成果的时期。与此同时,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年龄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表明:30岁到45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关键成果的最佳年龄期。可见,青年时期是人才创造力的高峰阶段,是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黄金时期。
从哲学层面看,任何实践都是一项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都必须科学认识并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作为一项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事项,除要明确科技人才成长有其最佳时期这一客观规律外,还需在实践中抓好这一最佳时期的利用。换言之,要抓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最佳时期,大胆使用身处成长最佳时期的各类青年科技人才,放手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在事业发展中负更大责任。从这个意义上看,以使用为基础,放手让青年科技人才在实干中锤炼更高水平的本领,既是让广大青年科技人才更好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更好开辟我国科技事业、制胜国际科技竞争新赛道新领域、全面助推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支点。
在青年科技人才使用的国家顶层设计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于2023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有赖于各行业、领域、部门不断探索与自身实践相符的多元路径。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要更大力度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境)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开展学习培训和合作研究,更大力度遴选青年人才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实施人才自主培养,更大力度培养博(硕)士学位点、一流学科专业的青年负责人,更大力度支持青年教师自主选题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非共识性项目研究,更大力度支持青年人才担任科研团队负责人、首席科学家,更大力度让青年科技人才在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上积极作为,都是我们在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中做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切入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因此,解决青年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问题,就是解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是解决未来科技创新创造的动能培育问题,就是解决赢得世界科技竞争的源头活水问题。这其中的关键落脚点就是“以关怀为保障,全面营造青年人才后顾无忧的干事创业环境”。要给予集物质关怀、人文关怀、事业关怀于一体的系统性关怀。高校要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联系服务,构建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平台,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高校蔚然成风;加大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初期的启动经费支持力度,建立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的科学评价体系,保障青年科技人才在项目负责和人才领衔、经费支持、绩效评估专家组中的合理占比;营造精准服务“强磁场”,紧盯人才当下最为关心的诉求,完善人才服务联动机制,提高各类事项落实落地效率,提升人才体验感和获得感;探索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子女入学、住房安居、配偶安置、父母赡养方面的“政府+用人单位”协同保障机制。
各位青年朋友,同志们,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集中力量解决人才的现实困扰,最大程度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给人才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生态环境,让人才乐享安身、安心、安居、安业的干事氛围,从而全面构筑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高地,加快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